" 储能终于又火了。"
9 月 15 日,一位储能从业者在交流社群中如此感慨,并认为这是三年前新型储能走上风口又迅速 " 跌下神坛 " 后的再一次 " 破圈 " 机会。当日,锂电龙头宁德时代 A 股大涨 9.14%、港股大涨 7.44%,光伏市值第一股阳光电源 A 股上涨 2.66%,盘中纷纷创下历史新高。而在行情解读中,两大龙头均涉及的储能概念被特别提及,并引发关注,储能产业链概念股尚太科技、天赐材料当日涨停,相关 ETF 也有可观涨幅。9 月 17 日,储能板块再次走高,相关产业指数单日涨幅超过 2%,宁德时代 A 股大涨 6.7%,盘中一度超过 380 元 / 股,市值达到 1.72 万亿的新高。
对于储能赛道的爆发,市场似乎能找到很多支撑论据,比如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9 月 12 日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比如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频签大单凸显出的全球需求增长趋势等等。根据 Choice 数据,6 月以来储能板块已上涨 32%,超过同期上证、深证涨幅,悄然回升至历史高位。
不过,这一赛道历来充满争议,关注其发展前景的同时,可能也需要警惕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
前景是否值得期待?
讨论储能(这里特指以锂电技术路线为主的新型储能,不包括传统的抽水蓄能)的前景,首先还要看下游储能电站、设施的装机量,这是一切需求的源头。
最新出台的《行动方案》提到,计划到 2027 年中国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1.8 亿千瓦(即 180GW)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 亿元。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统计,今年 6 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刚刚突破 1 亿千瓦。该机构对到 2030 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的保守情景估计是 2.36 亿千瓦,理想情景下则预计超过 2.91 亿千瓦,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对比来看,考虑到中长期的估测值和 2024 年新增装机、2025 年预估新增装机都在 45GW 左右,《行动方案》设定的阶段目标基本贴合行业预期。实际上,自今年年初国家取消 " 强制配储 " 政策后(即近三、四年来多地要求上网新能源发电项目必须配套一定比例储能电站的要求,今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即业内所称 "136 号文 ",旨在推动新能源全面市场化改革,其中提出不得将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以及上网时的前置条件," 强制配储 " 实质上走向终结),不少机构都下调了装机量预期,以 CNESA 为例,该机构在政策出台前对 2030 年装机量的预测保守情景下要比目前预测高 4.4GW,理想情景预测则要高 35GW。
不过,摩根大通在 9 月 12 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常常 " 超额完成任务 ",该机构对 2027 年实际装机预测最高达到 2.15 亿千瓦,已接近 CNESA 的 2030 年保守情景预测值。对此,巴伦中文网咨询的业内人士认为摩根大通的估计 " 过于乐观 ",报告对储能缺口的核算方式也与国内实际有差异,但他也同时表示,市场的发展确实总是超乎想象,至少在 2021 年至 2024 年,光伏、储能装机增量总是比最乐观的机构预测还要高,今年年初 "136 号文 " 的节点是 5 月 31 日,即使此后新能源装机明显走低,但降幅要仍小于不少人的预测。
从数据来看,今年 6 月、7 月、8 月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合计在 8.5GW 左右,同比下降了近 4 成,不过,分月来看,8 月装机的同比表现已由负转正,总体涨了近 30%,其中电源侧新增装机表现突出,同比翻了近 3 倍。摩根大通报告也强调,相比于并不高的装机目标值,《行动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明确了新型储能在新能源全面市场化改革中的政策地位," 消除了不确定性 ",有利于行业的 "V 型复苏 "。该机构聚焦了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两只龙头股,对前者给出了 " 增持 " 评级,对后者给出 " 中性 " 评级,市场观点也认为 9 月 15 日宁德时代的大涨与机构的普遍看好不无关系。
另外,从全球来看,虽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在美国等大国被党派轮替、政策转向所波及,但储能所受影响始终较小,欧美电网更新计划中也多为储能留有一席之地。AI 的爆发更是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极大利好,灼识咨询等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左右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复合增长率会超过 75%,近期 AIDC 概念也被视为押注储能未来的重要筹码之一。
哪些风险需要关注?
在目前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或 " 双碳 " 技术路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储能,主要是新型储能,尤其是其中以成熟的锂电技术路线为主的电化学储能,确实被提升到了较高的地位,是 " 源网荷储 " 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已然接近 " 登堂入室 "。中期来看,政策端也仍有明显目标和支持举措。但是,新能源全面市场化进程的开启,也意味着任何规划都要经过市场验证,这将决定现在的新型储能发展路线和相关上下游业务、企业能走多远、达到多大规模。而且,中国的产业蓝图、技术发展一向擅长 " 两条腿走路 ",如果目前的新型储能不行,相信在电力调峰、分配方面也很快也会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那么,新型储能的商业化前景究竟如何呢?目前这一问题仍众说纷纭。
支持者认为近年来电改有利于提升我国电价弹性,对于通过峰谷价差形成利润的储能电站来说,已站在了商业化的前夜。
但不少业内人士对此存疑,中国能源研究会的一位专家就表示,目前中国储能的价格机制和业务场景无法支撑市场化运营。在此前的一场活动中,道达尔高级市场分析经理于涵从投资角度出发,认为储能的内核更多还是公共事业属性,前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运营成本则不高,风险也主要集中在前期,这就决定了投资者追求的不是高回报率而是稳定现金流。而目前大规模储能蜂拥而入,峰谷价差实际上会逐渐划平,作为高投资的商业模式,她认为风险较高。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也表示,对于目前大家比较重视的平衡电力供需的功能,在用户侧开发综合能源服务场景可能更合适,大规模建设储能并非最好选择,其中涉及的基础设施投资、系统运行费用都会转嫁到用户电价上,最终收益却并不显著。华能能源研究院贺一则表示,我们目前的市场能够承受的成本有限,还养不起大规模、高成本、单一依靠市场价差套利的储能项目,考虑到电力市场价差和储能时长的情况,当前的储能设施都很难实现全生命周期投资的回收。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出台的政策提到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推动 " 新能源 + 储能 " 作为联合报价主体,同时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对电力系统可靠容量给予合理补偿。市场对于容量补偿机制尤其关注,咨询机构碳贝司创始人单瑞认为,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电力价格会因天气波动而飙升骤降,储能系统可能会在短期内攫取大量收益,但这不符合社会期待和中国国情,依靠容量市场或类似的机制,来获得更低但也更稳定的收益,可能才是对中国储能入市更好的路线。于涵也表示,出台储能领域的容量电价会将风险变为机遇,但同时,只有同步建立透明的市场规则和价格信号,容量市场才能释放合理的商业化空间。贺一则认为,储能应用需要更智慧的生存模式,可以将电动汽车的充换电站作为主业,电力储能作为副业,支撑自身的商业化。
对于产业链企业,尤其是上游制造商来说,下游装机增长的确定性至少支撑了未来几年的需求量,但只有下游真正实现商业化,上游目前远超出短期需求的产能才能找到归宿并带来持续的业务增量。而另一方面,热钱涌入后制造商 " 内卷 " 竞争、产业链价格走低、毛利率下滑也已持续了较长时间,对于很多非第一梯队的厂商来说,行业激烈竞争及随之而来的出清可能才是最先会面临的危机。9 月 17 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 2025 世界储能大会上提到行业面临的五大挑战,包括安全问题、价格战惨烈、产品的参数虚标及虚假宣传、技术同质化、企业和资本无序扩张一哄而上。他提到过去三年间储能系统均价下跌约八成,严重偏离成本,今年的价格战更是蔓延至海外,让企业毛利急速缩水,陷入不可持续的争斗中。他还预测称三年内将有大批企业被淘汰,因此出现的 " 孤儿电站 " 会带来不少后患。
根据巴伦中文网的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十余家涉足储能业务的企业赴港 IPO 融资,预示着新一轮的扩产潮可能已在路上,与以往一样,风险与机遇的因子都在积累。(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