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8分钟前

用 " 任务 " 识人,不万能,但管用

文 | 沈素明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最难的事情从来不是 " 找人 ",而是 " 识人 "。

面试能识别出谁能打仗吗?不一定。

绩效能识别出谁有潜力吗?更不一定。

坐在你对面、说得天花乱坠的,可能是包装高手;

默默干活、不太张嘴的,可能是关键节点上唯一能挺住的人。

那怎么办?靠感觉?靠运气?靠时间慢慢磨?这些都不是老板想听的答案。

我们今天说清楚一件事:

如果你真想识人,就别靠问,靠 " 任务 " ——任务能帮你识别出这个人,真实的判断力、承担力、执行力,甚至他是否值得你信任。

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会手把手告诉你,怎么设计这类 " 任务 ",识别到真正能干事、能担事、能带事的人。

第一步:任务要具体,别玩概念

识人的任务,最怕抽象。

" 让他写个战略方案 "、" 让他优化个组织结构 "、" 让他模拟个危机处理 " ——这些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都是无效的 " 概念游戏 "。

任务,必须是真实的、带交付压力的、和岗位高度贴合的。比如:

· 要识别一个运营负责人,就让他负责一个真实账号的增长方案,含预算和转化指标;

· 要识别一个团队主管,就让他带一支 5 人小组完成某个项目,时间两周;

· 要识别一个产品型选手,就丢给他一个真实用户需求,要求他画清完整的迭代路径和协同点。

记住:真正能识人的任务,不是让他想象,而是让他解决。

第二步:把过程暴露出来,不只看结果

很多人以为任务识人,就是 " 我看你做得成不成 "。

不对。

做成≠值得信任。做成,也可能是别人帮的,是侥幸,是抄的。你识别的是这个人,不是这个结果。

所以,你要在任务中设计 " 过程暴露点 ":

· 让他中间有两个阶段性汇报,看他怎么说、说什么;

· 设置协同环节,观察别人对他怎么评价;

· 安排一次他来当 owner 的群体讨论,看他有没有真正的判断与推进力。

别怕麻烦,麻烦是为了避开以后更大的麻烦。识人就要抓 " 过程里的判断 ",而不是只看 " 最后交上来的成果 "。

第三步:任务之后,要有 " 复盘式对话 "

任务做完了,人也识完了吗?还早。

真正的识别,往往发生在事后的 " 复盘对话 " 中。

很多领导忽略这一步,以为人用着看着就知道了。

但我可以负责地说:没有这场复盘,你识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你自己主观的感觉。

怎么复盘?

不是问 " 你觉得难不难 "、" 你学到了什么 " 这种鸡汤式问题,

而是要围绕 " 判断的形成过程 ",一步步对话。

比如:

· " 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定这个节奏?"

· " 你在这件事里最难的判断点是什么?"

· " 你觉得团队里谁帮了你?谁给你制造了障碍?"

· " 如果重来一遍,你会怎么调资源?"

在这些问题里,他的责任感、反思力、对人性的判断、甚至是谦逊与傲慢,都会原形毕露。

记住:复盘不是帮他成长,是帮你识别他到底是一个什么人。

最后:把人识出来,不是为了选美

识人,是为了打仗。

不是为了找到最聪明、学历最高、语言最漂亮的那个人,而是找到关键时刻能站在一线、顶得上、扛得住、带得动的人

许多企业,不是没人才,是没识出真正有用的人;

很多领导,不是不想用人,是一直被 " 表现好 " 的人误导,错过了真正能成事的人。

而今天这套 " 任务驱动型识人法 ",就是为了解这个难题:

不是靠感觉,不是靠标签,不是靠人设,

而是靠一件件做过的事,一个个走过的过程,一次次对话中真实的判断与责任。

它不完美,但它真实;它不万能,但它可用。

如果你愿意亲手把它搭起来,

你会发现,你的团队,比你想象得更好,也更不一样。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