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前瞻网 1小时前

重磅!预制菜“国标”,来了!

一份即将出台的政策,一场罗永浩与西贝的激烈争论,正悄然改变中国餐饮行业的游戏规则。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 " 身份 " 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这标志着,预制菜行业即将从 " 野蛮生长 " 进入 " 合规时代 "

透明化之后的预制菜,能否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

从 " 后厨秘密 " 到 " 菜单标签 ":一场被迫的透明化实验

2025 年 9 月,西贝与罗永浩的舆论交锋把 " 预制菜 " 三个字送上了社交媒体热搜第一。

虽然双方还没吵出定论,但积极意义已然显现。去年就已提出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下称《标准》 ) ,快速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标准》的重点,首先就是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 " 不添加防腐剂 " 等强制性指标。有了明确且细化的规范,未来 " 现做 "" 鲜配 "" 央厨直送 " 再也遮不住预制真相。

更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有说法称,《标准》还将把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也就是说,过去消费者只能凭口感猜测是否 " 预制 ",如今却可能直接在菜单上看到红色标注—— " 本品为预制菜,需复热后食用 "。让消费者看到,继而监督预制菜的使用,显然比单纯的行业规范更加有意义。

透明化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多重推力叠加的结果:

· 食品安全高压——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 2023 年全省消费投诉和消费维权舆情分析," 预制菜消费争议不断 " 排在消费维权舆情第一位。

· 政策收口——广东、湖南等省份均已规定必须在产品名称上标示 " 预制菜 " 或 " 预制菜肴 ",以及在消费场景显著处标明。

· 市场拐点——预制菜竞争加剧,行业毛利率持续下滑,品牌方急需用客户信任应对价格战。

当 " 看不见 " 变成 " 看得懂 ",行业最大的变量不再是产能,而是消费者的选择权。预制菜第一次被拉到聚光灯下,接受味蕾、健康、情感的三重拷问。

5000 亿元赛道的 AB 面:真实数据里的冰与火

据前瞻观察,预制菜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食品产业升级的 " 新赛道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5165 亿元,同比增长 23.1%,2024 年预计突破 5600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 6000 亿元。

这个规模的背后是行业玩家惊人的涌入速度。2023 年全年新增预制菜产业注册企业 4026 家,同比增长高达 114.83%,而截至 2024 年 9 月,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已接近 6.7 万家。

同时,资本也加速进入预制菜领域,如国联水产通过定增募资 10 亿元扩大预制菜产能,预计至 2025 年其预制菜营收将达到 25 亿元。

毕竟,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方便快捷的产品存在刚需。

但随着赛道的迅速拥挤,据前瞻产业大数据显示,市场需求的增长并没能转化成行业利润

相反,中国预制菜上市公司毛利率整体呈下滑趋势,从 2018 年的 20.07% 波动降至 2024 年的 13.79%

行业竞争快速加剧,产能爆炸、口味趋同、价格战打到骨头缝,盈利大幅收窄。而当 " 低价爆款 " 再也拉不动流水时,企业只能尝试从另一边突围——叠溢价、讲故事、造 " 高端幻觉 "

而《标准》的出台,势必对预制菜产业带来更大的宣传和成本压力,或许会成为推动行业洗牌的契机

据业内人士估计,预制菜有望加强对 " 防腐剂禁令 + 冷链升级 " 的要求,这 2 项要求预计推高成本 15-30%,部分中小工厂或将在 2 年内被并购或退出,而头部品牌有望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占率。

当然,行业中小企业也还没到完全绝望的时刻,因为除了内卷以外,还有不少赛道选择,比如出海

据各大海关通报,2023 年福建马尾预制菜出口额 12.8 亿元,山东烟台更是前 7 个月就达到 20.6 亿元,烤鳗、佛跳墙、鲍鱼汁这些高端产品甚至已经成为海外中餐升级的主力 SKU。

实质上,预制菜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配送的完整环节。在原材料供应端,我国丰富的农牧水产资源为预制菜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预制菜出海才开头,远没到顶。海外华人 6000 万,留学生、打工族年年新增,家乡味是刚需 ; 国外 " 懒人餐 " 市场更猛,欧美的冷冻食品早已充斥冰柜,却少见正宗中餐。

接下来,谁先在国外布好仓库、调好口味、拿到认证,谁就能把 " 中国味 " 做成全球通货,把国内的红海变成海外的蓝海。

未来预制菜产业的三角模型:规模、信任、品牌

预制菜产业要继续突破产业高质量发展乃至万亿级的目标,必须在" 规模 - 信任 - 品牌 "三角中找到可持续路径:

①规模:靠出口和 C 端渗透率继续放大

出口扩大:海外中餐规模不到 3000 亿美元,渗透率不足 10%,其中标准化预制菜品占比较低,供给高度分散,缺口明显。随着 USDA、EFSA 等对华进口食品监管框架逐步明朗,国内企业合规壁垒一旦打通,即可对接全球 7100 多亿美元冷冻食品赛道。

C 端渗透:中国家庭做饭频率较高,有 90.6% 的人经常或总是在家做饭,76.4% 的受访者家中厨房每天至少使用 1 次及以上,然而 C 端预制菜渗透率仅 6-8%,存在很大增长空间。尤其是随着单身人口突破 1.2 亿、60 岁以上老人占比超 20%," 一人食 "" 健康易煮 " 成为刚需。

技术赋能:从 " 科技与狠活 " 到品质升级,尤其是生产加工环节,预制菜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液氮速冻、真空慢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预制菜的保质期延长至 12 到 18 个月,风味还原度提升至 90% 以上。未来,气调包装渗透率的提高,液氮速冻成本的下降,都将推动高端鲜食预制菜普及。智能制造方面,AI 配方优化系统可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智能分拣、AGV 搬运将降低人工成本。

②信任:靠明示、检测、溯源三位一体

明示是底线:标注真实、位置醒目。面对信任危机,国内已经开始了一系列透明化实践的探索。快餐品牌老乡鸡发布全文 20 万字、涵盖全部菜品的溯源报告,并从 2024 年起就在餐厅以不同颜色将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菜菜品作出区分,此举颇受好评。消费者实际上更愿意为 " 现做标识 " 买单。透明化没杀死行业,反而逼着企业提升品质。

检测是保障:批批核酸检测、亚硝酸盐抽检结果上链。结合第三方实验室,24 小时从取样到出报告,为产品源头保障健康。批批核酸检测堵住 " 原料假冒冰鲜 " 漏洞,亚硝酸盐抽检卡住 " 护色剂滥用 " 风险,区块链把纸质报告变成不可篡改的 " 数字指纹 "。三步走完,一份预制菜完成透明化的闭环,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一条带着时间戳、无法 PS 的 " 安全指纹 "。

溯源是价值:扫码溯源页面里,要做到中央厨房的实时视频窗口,原料从哪艘捕捞船卸货、哪条生产线装袋、哪一刻零下 45 ℃急冻,全都有时间戳截图,产地坐标直接对接海关和农业农村部的地块备案,点开即可看到海水监测盐度、温度曲线,以及养殖户的身份证和投饵记录。这种极致的透明度,将食品安全从一句抽象的承诺,转化为消费者可看、可查、可感的具象体验,是为产品赋予信任价值的核心环节。

③品牌:靠健康、功能、文化三大升级

健康:减盐、减油、低 GI:用赤藓糖醇替代部分蔗糖,用海藻盐降低钠含量,把 GI 值从降下来,让一包梅菜扣肉的配料缩减,货架期缩短,还能换来 " 减脂期可吃 " 与 " 控糖人群友好 "2 张标签。

功能:运动营养、银发营养、女性美容:把 " 吃饱 " 升级为 " 对症 "。譬如,运动款鸡胸肉添加支链氨基酸与肌酸,满足健身人群必需蛋白 / 餐 ; 银发款狮子头添加钙质,降低硬度,方便 65 岁以上老人咀嚼 ; 女性美容款花胶鸡汤适量添加胶原蛋白肽。小切口解决真痛点,让预制菜拥有专业营养身份,复购率相较普通产品可以大大提高。

文化:与地域 IP、非遗大厨联名:利用非遗大厨 + 地域 IP 双背书,譬如请富春茶社传人录制扬州狮子头制作工艺,潮汕卤水与 " 汕头小公园 " 历史街区做联名包装等。工业化复制味道,故事复制情感,消费者愿意为一桌 " 可带走的乡愁 " 支付对等的品牌价值。

未来,前瞻预测,预制菜产业将呈现多个发展趋势,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随着《标准》发布,我们相信,透明化不会扼杀预制菜产业,反而会推动其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当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当企业能够堂堂正正经营,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现代人生活的 " 菜 "。

前瞻经济学人 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5-2030 年全球及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