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贾国龙先生,官司可以不打,生意一定要做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 付克友

" 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非黑白,我必须要说清楚。"" 我生意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 " 预制菜风波 " 中的这番表态,充满 " 西北汉子 " 的血性,也略带企业家的悲情。问题在于,官司打得赢吗?公道讨得回来吗?

其实,在这场风波中,双方争论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罗永浩口中的 " 预制菜 " 和贾国龙口中的 " 预制菜 " 就不是同一个 " 名词 "。前者指向公众认知,后者强调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当下贾国龙面对的其实不是罗永浩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消费者。

因此,贾国龙其实需要打两场 " 官司 ",一场与罗永浩对簿公堂,一场在舆论场上 " 舌战群儒 ",赢前一场易,赢后一场难。实际上,就后一场 " 官司 " 而言,他或许已经输了,甚至可以说输得很惨。君不见,西贝最近的客流已经 " 断崖式减少 ",营业额损失从一天 100 万元扩大到 200 万 ~300 万元。

在笔者看来,这场官司可以不打,生意却一定要做。原因在于,这是责任所系、使命所在。作为拥有 370 多家门店、1.8 万余名员工的餐饮企业,西贝餐厅不仅属于贾国龙一人,而且是 1.8 万名员工、数百万乃至上千万消费者以及众多供应商共同成就的。如果企业家意气用事,1.8 万名员工的生计怎么办?上千家供应商怎么办?还有在供应链更前端的养猪、种菜的农民怎么办?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面对网红 " 柴怼怼 " 挑衅时,也曾放言,如果不让 " 柴怼怼 " 受到应有的处罚," 我会主动关闭或永远离开胖东来这家企业 ",一时热议汹涌。

面对企业家在危机时刻的冲冠一怒,很多人会问: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难道因为一场口水战、一次负面舆情就蒙受重大损失?

这显然不是一个成熟企业家所该展现的风范。真正有担当的企业家,不应该用员工生计和品牌未来,作为换取某种胜利的筹码。反之,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企业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稳定军心、保障运营,而不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无谓的争论中。

耐人寻味的是,当西贝遭遇此次舆情时,于东来最初发声力挺西贝,贾国龙还回应 " 真心见真心 "。而随着舆情发展,于东来又迅速删除了相关内容并将账号设为私密。这种态度的变化恰恰说明了情绪化应对的不可持续性,也说明意气用事不是解决方案。

官司可以不打,生意却一定要做,而且还要做得更好。笔者认为,持续做好生意,需要的不是快意恩仇的江湖意气,而是 " 反躬自省 " 的态度和以诚待人的坚持。

尽管开局不利,但西贝仍有机会扭转局面。比如,耐心倾听、虚心接受那些真正的消费者的质疑,学习吸取业内先进的经验教训;比如,顺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借鉴老乡鸡的做法,对产品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标注。是现炒现卖就是现炒现卖,是中央厨房预制就是中央厨房预制,是工厂预制就是工厂预制……不要再去纠缠概念,回归西贝 " 如何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 "" 如何让消费者更加满意 " 的品牌议题,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正如贾国龙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 真正的声量,是在门店,一桌一桌的顾客来了,我们做好准备,让他们体验好。还有,我们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有错就改正,顾客没吃热乎,我们就往热乎里做、往热乎上靠。" 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和正确的态度。

唯有这样,才是对质疑者最好的回应、对消费者最好的回答、对企业家精神最好的诠释。

每日经济新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数据提前公布,事实新闻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