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轮 AI 浪潮中,各家大厂都有着自己的打法。其中,阿里走的是技术流,开源 Qwen 模型在海内外有口皆碑;字节跳动选择让用户先用起来,豆包更是稳坐各大 AI 应用榜的榜首;而腾讯选择了赋能万物,让 AI 能力浸润到已有产品中。
在腾讯混元大模型的支持下,用户还能通过添加知识库、编写 Prompt 提示词等方式,来搭建一个数字分身。按照微信方面的介绍,在读者忘记此前的某期内容时," 智能回复 " 就能直接给出答案,即便是读者想聊个免费秒回的天,它也能 7X24 小时在线陪聊。
尽管企业可以招聘运营人员来解决需求,可个人创作者往往就分身乏术了。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中,酒香也怕巷子深是成立的,好的内容只是基础,运营才是 " 放大器 "。特别是在当下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红海的时代,没有运营就意味着将受众推开。
维护、并拓展粉丝群体,这也是自从微信公众号诞生以来,每一个有志于在微信生态内掘金的创作者不容忽视的课题。以往个人创作者受限于精力和能力,往往无暇顾及运营,由此也导致相当多的创作者无奈选择 " 摆烂 "。现在有了 " 智能回复 ",个人创作者就可以拥有独属于自己的 " 数字分身 ",让 AI 来代替自己成为运营。
然而用户使用腾讯元器创造数字分身时有一个无法绕过的门槛,那就是需要用户设计提示词(Prompt),才能创造一个神似自己的 " 数字分身 "。此外还得创建知识库、授权,才能让 " 数字分身 " 在微信公众号里运行起来。别看步骤不多,却将许多缺乏 AI 知识的创作者拒之门外。
不仅如此,使用元器智能体作为公众号创作者的 " 数字分身 " 还存在 BUG。比如当读者发送某个关键词后,不仅会触发预设的自动回复,AI 还会把这个关键词作为输入、会再回复一段。现在腾讯直接将智能体的能力整合到微信本身,用户就不再需要预设各种参数,只用在后台打开几个开关就能拥有自己的 " 数字分身 "。
在用户友好型思维的影响下," 傻瓜化 " 就成了互联网产品的新潮流,甚至催生出一批缺乏动手能力的 " 赛博文盲 "。换而言之,一个人在文字、图片、视频等领域有创作能力,并不等于 TA 也能用好 AI,以往腾讯以元器智能体的方式提供服务,就相当多的用户只能可望而不可即。
微信公众号的 " 智能回复 " 就直击个人创作者缺乏运营能力的痛点,可以用遍历了创作者文章的 AI 来代替创作者服务受众。当然了,腾讯方面可能也有自己的私心,毕竟 " 数据荒 " 已经不再是悬在 AI 厂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是所有厂商都要面临的现实。凭借 " 智能回复 ",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取创作者的授权,允许腾讯获得他们的数据。
因为 AI 智能体能运行的基础就是知识库,所以必须事先被灌入知识才能对相关问题做出反应。如果创作者不授权," 智能回复 " 是没办法运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也是腾讯的阳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