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 3 年,京东方将投入研发资金 500 亿元、采购资金 5000 亿元,支持产业链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日前,在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 2025(BOE IPC 2025)上,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说道。
近两三年,中国显示产业经历了新一轮的调整,从过往的大幅度震荡周期过渡到现如今小幅度调整的弱周期状态。对于各大显示面板企业来说,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主动去迎合市场的变化,以及借助新技术去改造原有的生产模式以及战略,是在变局下的突围之道。
众所周知,AI 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对消费电子终端进行了从内到外的重构。而对于上游产业来说,AI 其实也是一次革新的跳板。" 早在 2024 年初,京东方就将 AI 提高到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 ",陈炎顺对作者表示," 一方面我们成立了 AI+ 创新与应用委员会,要求以营业收入的 0.5% 来用于 AI 的研发。另一方面,AI 必须和企业的生产、制造以及运营相融合 "
AI 驱动下的 " 第 N 曲线 "
在去年的 IPC 大会上,京东方提出了 " 第 N 曲线 " 理论,是在应对波动周期下,挖掘新增长点的企业战略。过去的一年,AI 迎来了技术跃迁与产业渗透的双重爆发。
在今年的 IPC 大会上能够看到,无论是全场的布展还是主题的探讨,都在围绕 AI 而展开,比如论坛的数字人主持、AI 巡检机器人、AI 超真实影像生成技术,以及蓝鲸显示大模型和 AI 工厂等。
据悉,京东方蓝鲸显示大模型是面向行业的大模型系列,具备全模态、多场景、高精度、强推理的特征,向工业制造、产品服务、企业运营三大业务板块中的场景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
陈炎顺指出,从 CES 到 SID 等国际展会上,早已能够感受到 AI 在方方面面的融合和应用,京东方也在加速 AI 在产品、在制造、在运营中的使用,通过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链的协同、需求动态匹配等落地 AI。
据介绍,这两年随着 AI 技术的深度融入,AI 加制造可以通过计划生产、品质、环境等核心领域的智能化重塑,有效降低产品的试验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减弱人为的因素的影响。
陈炎顺表示," 现在全部转换为计算机 AI 自动检测,一台自动检测仪器设备可以至少取代 3 个人,且不说省多少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 AI 能够连续不断地工作,没有情绪的变动,能保持品质的稳定性。制造方面,我们在全力以赴,聚力打造高效率、低成本、优品质的 AI 工厂,首批规划的 AI 工厂已经落地。"
不止是生产制造,在他看来,运营环节也存在众多与 AI 融合的机会。比如对业务流转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实时分析,对于供应链的中断和价格的波动进行实时的风险预警,从而全面的提升企业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
" 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拥抱 AI,把 AI 的发展和企业的生产运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提升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的价值。"
加速AI融合,500 亿研发不是单打独斗
推动企业与 AI 的融合,不能只是表面说说,背后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去年,京东方曾对外宣布,要在 2030 年之前投入千亿元用户研发,支出万亿元用于采购,落地 500 项合作课题,以推动产业的发展。
今年的 IPC 大会上,京东方交出了阶段性答卷。据了解,过去 3 年,京东方投入超 400 亿资金用于研发,支出采购资金超 3700 亿元,已合作落地项目超过 250 项。
" 我们用实实在在的、切实的行动和资源投入来履行对市场的承诺,持续推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生态的建设。未来 3 年还会投入超过 500 亿的研发,超过 5000 亿的采购来拉动行业的发展。" 陈炎顺说道。
500 亿研发该怎么花,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从现有的规划来看,除了现有和对未来探索的显示技术、生产制造等环节外,AI 作为京东方的战略核心,也是关键的一环。陈炎顺透露,每年会拿出收入的 0.5% 来用于 AI 的研发。
根据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 年京东方的营收为 1983.8 亿元,按照这个规模来计算,京东方每年在 AI 上的投入将会在 10 亿元左右。
" 现在专业从事 AI 技术研发的超过 500 人,但 AI 焕新还在初期阶段,可以说目前是在点的阶段,我们要打通生产工艺环节中连接的这个痛点,打通研发的痛点,点打通了就变成线,再变成面,最后形成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显示生态中的一环,AI 对产业的革新不是单一企业就能够完成的,京东方宣布 3 年 5000 亿的采购,也正是为了联动更多产业伙伴,去推动行业的变革。陈炎顺指出,500 亿研发不是单打独斗,除了自有产业研发之外,还要跟大量的客户建立共同的实验室,共同研发以实现对未来产品的占领。
" 京东方未来计划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营销和研发机构,联合区域伙伴们来开拓和挖掘市场机会,并将强化海外工厂布局,完善全球产业的生态体系,提升国际化的服务能力。"(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