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大要素重新塑造了产业的价值逻辑,竞争维度也从单一硬件参数比拼,升级为算法迭代速度与数据闭环能力的体系化竞争。
他指出,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技术重构,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品牌实现全球化突破提供了历史性窗口。
杨彦鼎开宗明义地指出:" 人工智能已成为实现‘换道超车’的新机遇,也正在重塑科学研究的范式。" 如今,汽车产业正加速转向人工智能定义的新赛道。人工智能通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大要素重塑产业的价值逻辑。
与此同时,竞争维度也从过去单一硬件参数的比拼,升级为算法迭代速度与数据闭环能力的体系化竞争。
此外,产品定义从机械性能导向转向满足用户需求的全链条服务,研发维度也从传统基于经验数据的开发转向大数据闭环驱动的智能开发模式,研发效率正大幅提升。
杨彦鼎分析认为,当前汽车消费从符号化消费转向智能与场景理性消费,主要呈现三大方向。
第一,安全与舒适的底层需求持续升级。近三年来,驾乘舒适性、系统可靠性、主动安全功能始终稳居用户关注度前三位。
其中,驾乘舒适性的用户关注度持续上升 40%,位居用户功能需求第一位;系统可靠性的关注度从 28.7% 增长到 35%;主动安全的关注度始终保持在 33% 的较高水平。
第二,场景化服务需求高速增长。从大数据分析看,2020 年新能源汽车用户日均车内停留时长仅为 72 分钟,到 2025 年预计将达到 134 分钟。用户在车内停留时间更长,就会期待通过空间灵活化、智能化、场景化、舒适安全化、娱乐沉浸化等体验,实现汽车从单一交通工具向 " 第三生活空间 " 的升级。
第三,人车关系迈向伙伴化。随着智能座舱与人工智能深度整合,40% 的用户将多模态交互视为智能座舱的核心指标。拟人化车载智能体所提供的陪伴属性,进一步推动汽车向情境理解、行进响应、服务闭环的方向演进。
杨彦鼎表示:" 未来汽车成为智能体将是终极方向,汽车成为智能移动终端已成为行业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东风一直在推动 AI 能力向汽车具身智能体跃升,致力于打造数据驱动、可自主进化、承载智能移动生活空间的汽车具身智能体。
面对产业变革,东风已掌握核心技术,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构建系统性创新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向具身智能体迈进。
杨彦鼎介绍,东风坚持构建 " 一核双机双元 " 的智能化体系。" 一核 " 指企业级大模型," 双机 " 为天元架构 OS," 双元 " 为天元智驾和天元座舱。
在人工智能基座建设方面,东风持续突破多模态认知和智能体调度等 AI 能力,通过研产供销服全链路的智能化场景,以 AI 洞察用户场景与需求,从设计端确保人工智能能力贴合需求,将人工智能产品定义精准度提升 50%。
杨彦鼎透露了东风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重大突破:" 当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遇到瓶颈,存在安全风险与低温性能等核心痛点,行业对固态电池作为未来终极解决方案达成高度共识。"
东风正在研发基于氧化物和聚合物的新型复合电解质固态电池。通过正负极配方和电解质配方,大幅降低电池内部阻抗超过 30%,加快充电速率,提高效率。目前循环寿命达 1200 次,-20 ℃以下容量保持率达 89% 以上,从实验情况看,低温续航表现较为优异。
同时围绕固态电池搭建全链路测试体系,从材料到电芯再到电池包,全方位验证产品可靠性,目前已通过 170 ℃热箱安全实验,远超液态三元电池 130 ℃的水平,安全阈值大幅提升。
杨彦鼎公布了明确产业化时间表:" 当前在固液混合态 350 瓦时 / 公斤技术方面,已在武汉建立中试基地,计划与整车开发协同,于 2026 年实现整车 1000 公里全电续航。"
这意味着将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这项突破性技术也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全新变革。
杨彦鼎指出,当前单车智能仍存在感知盲区和极端场景应对不足的问题。车路云星一体化可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新生态,打破技术瓶颈。
但是车路云星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多品牌、跨城市、无统一数据标准的数据协同问题,车端和路端采集的海量数据需实时分析,以及隐私安全等难点。
东风当前在车端融合多雷达感知的同时,结合路侧终端实现超数据感知,弥补单车感知短板。同时开发云端协同调度平台,实现实时交通态势分析和风险预警。以车端感知、路侧协同、云端调度为核心,搭建完整技术体系,联合行业制定相关标准。
杨彦鼎介绍:" 当前在武汉、襄阳、十堰落地智慧港口出行物流场景,已实现匝道预警、绿波通行等十项功能。"
能够看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 AI 与新能源的双重驱动下,向着具身智能体的新时代迈进。
更多原创热点汽车资讯可关注 58 汽车微信号:wub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