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报 13小时前

山东“向海问天” 底气何在?

2025 年 9 月 9 日凌晨,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搭乘 " 东方航天港 " 号发射船,在山东日照近海海域点火升空,将吉利星座 05 组 11 颗卫星送入 600 公里高度的轨道。

自 2019 年 6 月在烟台海阳海域圆满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任务后,山东持续发力,至今已累计保障 18 次海上发射,成功将 115 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的综合能力与任务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从传统工业大省到商业航天领域的崛起力量,山东的突破底气来自海洋:山东拥有 3505 公里海岸线,布局着海阳、日照、威海三大发射点位。相较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火箭机动灵活性高、能有效节约成本、安全性更有保障。

正如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军民结合推进处处长王超所言,山东正以 " 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 " 为依托,构建起 " 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 " 的完整产业生态。

9 月 11 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 "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 " 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 " 链 " 出新业态专场,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 东方航天港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 济钢集团 ")、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东方空间 ")、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上合航天 ")等 4 家企业参会,交流山东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跨越式发展情况。

发射引领

作为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中国的 18 次海上发射任务均由东方航天港保障完成。

东方航天港副总经理张华介绍,东方航天港之所以能实现海上发射的常态化、高可靠运行,其核心逻辑在于以发射为牵引,围绕 " 星、箭、船 " 三大核心能力建设:一是 " 天上有星 " ——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建设空天信息服务能力;二是 " 陆上有箭 " ——建设国内首个链条完备的火箭研发制造基地,提升火箭总装总测能力;三是 " 海里有船 " ——建造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发射工程船、固定式海上发射平台,打造海上发射能力。

此外,东方航天港开创性地构建了 " 前港后厂、陆海联动 " 模式,实现了 " 火箭出厂即发射 " 的高效运营。具体来看,火箭的总装车间与发射场之间车程不足 15 分钟,两者通过一条约 6 公里的航天大道串联。这条大道串联起 " 海上发射、回收复用、动力试验、星箭制造、空天信息、航天文旅、生活服务 " 等七个功能区块,可实现火箭 " 出厂——转运——出海 "2 小时快速响应,系统固化 " 海阳、荣成、日照 " 山东近海点位,可满足中国 70% 商业卫星的入轨需求。

围绕火箭的制造与发射,东方航天港的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累计招引 30 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总投资达 322 亿元,形成 " 集团化 " 协同作战格局。

面向未来,张华表示,液体火箭海上发射是下一步的侧重点。按照规划,今年年内东方航天港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与系统试验保障能力,同时满足国内主流固体、液体火箭商业发射与试验需求。同时,东方航天港力争今年年内实现一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填补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东方航天港以海上发射能力筑牢山东商业航天前端支撑时,山东在空天信息应用端也培育出核心代表企业——上合航天,形成 " 海上发射送星上天、应用服务落地赋能 " 的产业协同效应。

上合航天成立于 2020 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卫星通信运营商。公司通过自主建设并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吉利星座,在距地面约 600 公里轨道部署 72 颗卫星,打造一张覆盖全球的智能卫星物联网。这张网络可以突破地面网络覆盖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全天时、全天候地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物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互。

上合航天总经理丁晟介绍,目前,公司已建成全球星座运营中心、星座测运控中心和 AI 数据运营中心,构成吉利星座系统的 " 地面大脑 ",实现对星座的高效管理和服务支撑。其中,星座测运控中心作为核心控制节点,承担卫星测轨、姿态控制、指令下发等关键任务,并通过与地面站的协同联动,实现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卫星轨道精度、运行稳定性和通信链路畅通。

制造支撑

海上发射任务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卫星与火箭制造环节的托举。

近日,由济钢集团打造的济南卫星总装基地顺利完成厂房建设与核心设备验收,标志着山东省首条柔性化、智能化卫星 AIT(总装、集成、测试)产线正式具备投产条件。目前该基地正与相关合作方商谈订单,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 100 颗 500 公斤级卫星的制造与试验能力,填补了山东省在卫星总装集成领域的空白。该基地是济钢集团从钢铁领域向商业航天领域转型的又一重要成果。

1958 年,济钢集团成立。2017 年,这个曾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安全关停全部钢铁产能,向商业航天转型。济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仕君介绍,转型后的济钢集团,主要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链条中的制造环节和检验检测实验环节开展布局,生产制造火箭、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航空航天产品的零件、部件、组件、结构件等要求较高的工业产品。

从战略选择来看,济钢集团以零部件配套企业身份切入商业航天领域,精准契合行业发展趋势。刘仕君介绍,当前,以火箭总体研发为核心的商业航天头部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而产业链中零件、部件、组件及结构件等配套环节正随卫星组网加速、火箭量产需求激增迎来市场扩容机遇。这种 " 聚焦配套领域 " 的路径,既让济钢能快速落地业务、见效快,也恰好抓住了市场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刘仕君表示,济钢集团向商业航天转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公司 67 年工业制造积淀形成的技术基础,可将传统铸造、锻造、焊接等成熟技术转化为航天级零部件生产能力,为跨界发展筑牢根基。具体实践中,济钢已从为头部商业航天企业承制基础件起步,逐步打开航空航天产品市场。

与济钢集团专注航天配套形成产业互补的,是总部位于山东烟台、成立于 2020 年 6 月的东方空间。作为商业航天赛道的新势力企业,东方空间主攻整箭研发与制造,在大运力运载火箭领域实现关键突破。该公司不仅是山东唯一成功发射卫星的火箭总体单位,更填补了山东火箭总体研发领域的空白。

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介绍,公司在火箭发动机领域实现两项国内暂未成功飞行的关键突破:一是针对后续型号 " 引力二号 " 研发的 9 台液氧煤油发动机总体并联技术,为火箭大运力提供核心支撑;二是适配火箭可回收特性的发动机技术,通过保障发动机 " 多次重复启动 " 与 " 推力深度可调节 ",满足火箭回收过程中的减速、平稳着陆需求。

此外,东方空间还将箭体结构模块化,统一了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的直径、将固体助推器与芯级发动机的接口标准化,使得火箭像积木一样,产品标准化、搭积木的操作过程简单,从而大大提升了 " 引力 " 系列火箭生产效率。

2024 年,东方空间首型火箭 " 引力一号 " 在烟台海阳海上首飞成功,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民商领域最大火箭。彭昊旻表示,后续迭代的 " 引力二号 " 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设计,预计 2025 年底具备首飞条件。

" 问天 " 新征程

众所周知,中国有甘肃酒泉、四川西昌、山西太原、海南文昌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为何选择山东进行海上发射?原因在于,山东拥有近 16 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广阔的海域可灵活选择发射点位。此外,山东的岩基海岸造就了多个深水良港,便于大型航天设备运输和装卸,为火箭发射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设施支持。

王超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当前,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链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此次参会的 4 家企业分别对应海上发射服务、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测控服务等环节,精准覆盖了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以这 4 家企业为代表,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链主要环节已形成战略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为产业整体进阶奠定坚实基础。

这一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山东独特的产业基础支撑。山东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凭借这一优势,山东在商业航天所需的原材料供应、元器件生产等关键配套领域具备先天基础,能够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稳定支撑。

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具体到产业环节,山东的全产业链覆盖优势进一步释放。火箭制造领域,山东已落地多种型号火箭的总装、发动机制造及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部分企业如东方航天港等具备年产 50 发固体火箭的产能;卫星产业领域,济钢集团、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济南智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累计发射卫星众多,在建生产线投产后将大幅提升卫星制造能力;配套产业领域,山东航天电子、特种材料等关键领域的企业发展良好,为全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蓬勃发展期。2024 年,商业航天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定位为 " 新增长引擎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商业航天,不仅肯定其作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更突出了该产业在国家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战略意义。

瞄准这一产业机遇,山东进一步以顶层规划锚定长远发展方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 2030 年,山东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体系。

对于未来山东商业航天的发展规划,王超指出,一方面,山东将持续深化济南、青岛、烟台、泰安等城市的商业航天产业差异化布局,从源头规避同质化竞争与产业资源浪费,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协同效能;另一方面,山东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山东商业航天发射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体系,通过对接国家资源,争取更多国家级项目、政策落地,持续巩固并提升山东在全国商业航天产业中的战略地位。

相关标签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理性·建设性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