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路知遥 编辑|Cong
上个月官宣造车,四个月后就要样车首发。往好了说,追觅是中国汽车又一次 " 挑战惯例 " 的宣言;往坏了说的话,请自己体会……毕竟从事情发展的时间线看上,追觅的造车故事听起来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冷笑话。
与此同时,追觅的造车工厂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据说已经在德国选址。而且根据时代财经的透露,追觅汽车将与法国巴黎银行进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国工厂,工厂选址就在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而之所以选择德国,追觅的意图也很明确——毕竟可是吹了要对标布加迪的牛,放德国一定是最合适的。
看点一:" 为时已晚 " 的入场券
虽然在不知道追觅有什么技术积累和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就往下定论稍显武断,但追觅来的实在是太晚了。晚到什么程度?晚到连小米的雷军都已经在产线上愁白了头,晚到曾经被无限看好的苹果都挥泪斩掉了造车项目,晚到连市场的 " 鲶鱼 " 特斯拉都开始为中国市场 " 魔改 " 六座车来讨好消费者。
强如小米,在入场时手握千亿现金、亿级生态用户和超强话题度的情况下,尚且走得步步惊心;华为更是倾尽整个终端 BG 之力,通过与车企深度捆绑的模式,才勉强在牌桌上站稳脚跟。追觅有什么?几个做扫地机的成功案例?还是创始人俞浩口中那套 " 用户洞察 " 的陈词滥调?在汽车这个重资产、长周期的残酷战场上,这些显得过于天真和单薄。
看点二:" 不尊重行业 " 的哗众取宠
而更让人感到不适的,其实还是追觅宣布造车的方式。一场没有实车、没有参数、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渲染图都显得潦草的发布会,充满了 " 用 AI 重新定义 "、" 以用户为中心 " 这类已经被说到烂的空洞口号,更叫嚣着要 " 对标布加迪威龙 "。这与其说是一场汽车发布会,不如说是一场典型的 "PPT 造车 " 复古秀。
当理想的李想在访谈中为 2019 年的融资绝境而落泪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创业者对造车艰难的切身体会;当小鹏的何小鹏坦言自己在供应链上栽过大跟头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技术人对制造业复杂性的敬畏。而我们在追觅的发布会上看到了什么?只看到了一个试图用家电行业的成功经验,来轻佻地 " 降维打击 " 汽车行业的 " 门外汉 " 形象。
看点三:" 投资取向 " 的真实目的
既然入场时机和姿态都如此可疑,那么追觅造车的真实目的,就不得不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真的还是一个 " 产品取向 " 的决策吗?在更多理智的人看来,这恐怕更像是一个 " 投资取向 " 的资本故事。
在当前的资本环境下,传统的消费电子和家电行业已经很难再讲出让投资人心跳加速的新故事了。而 " 造车 ",几乎是唯一一个还能撬动百亿乃至千亿估值的性感赛道。对于亟需在 IPO 前拉高估值的追觅而言,宣布造车,无疑是最快、也最有效的一剂 " 强心针 "。
这么看起来,这辆还停留在 PPT 上的 " 梦想之车 ",它的目标用户,或许从来就不是终端的消费者,而是会议室里的投资人。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出行痛点,而是为了解决追觅的估值痛点。当一个项目从诞生之初,就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资本诉求时,我们很难相信它还能纯粹地回归到对产品本身的打磨上。
车云小结
我们从不否认跨界创新可能带来的惊喜,但真正的创新,永远建立在对行业规律的尊重之上。当一个新玩家,既无视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又轻视了制造的客观规律,还选择在一个最不合时宜的时间点,用一种最哗众取宠的方式宣布入局时,我们很难对其报以乐观的期待。
牌桌上挤满了伤痕累累的巨头,一个拿着家电说明书就想上桌的新玩家,怎么看,也应该多留一点清醒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