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车云网 37分钟前

8 月官宣造车,明年 1 月样车首发?追觅你还没完了……

原创|路知遥 编辑|Cong

上个月官宣造车,四个月后就要样车首发。往好了说,追觅是中国汽车又一次 " 挑战惯例 " 的宣言;往坏了说的话,请自己体会……毕竟从事情发展的时间线看上,追觅的造车故事听起来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冷笑话。

但这一切就实实在在发生了。昨天,追觅科技创始人兼 CEO 俞浩在朋友圈发了连发三张汽车渲染图,还配文表示:" 追觅 - 布加迪,将在美国 CES 上,首发并展出样车。" 也就是说,现在距离追觅汽车首次亮相,只有不到四个月时间。

与此同时,追觅的造车工厂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据说已经在德国选址。而且根据时代财经的透露,追觅汽车将与法国巴黎银行进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国工厂,工厂选址就在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而之所以选择德国,追觅的意图也很明确——毕竟可是吹了要对标布加迪的牛,放德国一定是最合适的。

可信吗?如今的中国汽车行业,从新势力到国家队早已杀得刺刀见红,为每个订单、每一点毛利而彻夜难眠。就在此时,一个做扫地机器人的突然宣布自己找到了 " 重新定义汽车 " 的钥匙,确实很难让人期待的起来。

看点一:" 为时已晚 " 的入场券

虽然在不知道追觅有什么技术积累和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就往下定论稍显武断,但追觅来的实在是太晚了。晚到什么程度?晚到连小米的雷军都已经在产线上愁白了头,晚到曾经被无限看好的苹果都挥泪斩掉了造车项目,晚到连市场的 " 鲶鱼 " 特斯拉都开始为中国市场 " 魔改 " 六座车来讨好消费者。

汽车行业的窗口期,在 2025 年的今天,已经不是关闭,而是被焊死了。造车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 " 用户体验 " 问题,它背后是动辄数百亿的资金消耗、是长达数年的研发和验证周期、是需要啃下无数 " 硬骨头 " 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制造。这些,都不是一个家电企业靠着做爆款产品的 " 互联网思维 " 就能轻易抹平的鸿沟。小牛之前在真正入场之前紧急叫停已经可以看成是失去这个行业最后的关门时间,而如今的追觅却又要 " 头铁 " 入场。

强如小米,在入场时手握千亿现金、亿级生态用户和超强话题度的情况下,尚且走得步步惊心;华为更是倾尽整个终端 BG 之力,通过与车企深度捆绑的模式,才勉强在牌桌上站稳脚跟。追觅有什么?几个做扫地机的成功案例?还是创始人俞浩口中那套 " 用户洞察 " 的陈词滥调?在汽车这个重资产、长周期的残酷战场上,这些显得过于天真和单薄。

看点二:" 不尊重行业 " 的哗众取宠

而更让人感到不适的,其实还是追觅宣布造车的方式。一场没有实车、没有参数、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渲染图都显得潦草的发布会,充满了 " 用 AI 重新定义 "、" 以用户为中心 " 这类已经被说到烂的空洞口号,更叫嚣着要 " 对标布加迪威龙 "。这与其说是一场汽车发布会,不如说是一场典型的 "PPT 造车 " 复古秀。

这种姿态,暴露出的不仅是准备不足,更是一种对汽车工业的傲慢和不尊重。汽车,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工业产品,其背后是对法规、安全、测试、制造每一个环节的极致敬畏。而追觅似乎认为,这一切都可以被所谓的智能、AI 的宏大叙事一笔带过。

当理想的李想在访谈中为 2019 年的融资绝境而落泪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创业者对造车艰难的切身体会;当小鹏的何小鹏坦言自己在供应链上栽过大跟头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技术人对制造业复杂性的敬畏。而我们在追觅的发布会上看到了什么?只看到了一个试图用家电行业的成功经验,来轻佻地 " 降维打击 " 汽车行业的 " 门外汉 " 形象。

看点三:" 投资取向 " 的真实目的

既然入场时机和姿态都如此可疑,那么追觅造车的真实目的,就不得不让人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真的还是一个 " 产品取向 " 的决策吗?在更多理智的人看来,这恐怕更像是一个 " 投资取向 " 的资本故事。

在当前的资本环境下,传统的消费电子和家电行业已经很难再讲出让投资人心跳加速的新故事了。而 " 造车 ",几乎是唯一一个还能撬动百亿乃至千亿估值的性感赛道。对于亟需在 IPO 前拉高估值的追觅而言,宣布造车,无疑是最快、也最有效的一剂 " 强心针 "。

小米的成功还在眼前,即便小米的版图远比追觅更加庞大,但是小米从消费级电子产品走向汽车的道路却激励了无数类似的人。我们更武断的说,追觅不是第一个,但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么看起来,这辆还停留在 PPT 上的 " 梦想之车 ",它的目标用户,或许从来就不是终端的消费者,而是会议室里的投资人。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解决用户的出行痛点,而是为了解决追觅的估值痛点。当一个项目从诞生之初,就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资本诉求时,我们很难相信它还能纯粹地回归到对产品本身的打磨上。

车云小结

我们从不否认跨界创新可能带来的惊喜,但真正的创新,永远建立在对行业规律的尊重之上。当一个新玩家,既无视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又轻视了制造的客观规律,还选择在一个最不合时宜的时间点,用一种最哗众取宠的方式宣布入局时,我们很难对其报以乐观的期待。

倒不是说明年 1 月就要样车首发这件事情本身有多离谱,但追觅的作态很难让消费者把他们和踏踏实实做研发、搞产品的形象联系起来。要糊弄一个样车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如果兑现现在吹出去的牛,可是实实在在要掏出几百亿的才能圆的回来的。

牌桌上挤满了伤痕累累的巨头,一个拿着家电说明书就想上桌的新玩家,怎么看,也应该多留一点清醒给自己。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