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 日,全球性品牌战略管理咨询与设计公司 Interbrand 英图博略发布《2025 中国最佳品牌排行榜》,纵观上榜品牌过去一年的表现,我们发现 AI 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而从品牌维度对 AI 的探讨也更为深入和系统。
在 Interbrand 看来,AI 既渗透到企业的业务战略的方方面面,更成为企业在品牌战略上的重点,简而言之,AI 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必选题。而这一现象与 AI 的爆发密切相关。
今年 7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部署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AI+" 接棒 " 互联网 +",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在这一背景之下,Interbrand 深度洞察上榜品牌在 AI 领域的积极探索,希望给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更多借鉴。
从战略层面来看,Interbrand 认为,经历 AI 热度指数级崛起的一年,品牌不再比拼 " 是否拥有 AI"。 在这个 " 没有 AI 则落后 " 的时代,企业正转向在战略层面更精准地锚定AI 的价值,同时形成更独特的表达路径。从 " 有无之争" 到 " 价值切入 ",但这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挑战一: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大家都在谈 AI,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在 Interbrand 看来,许多上榜品牌已经找到了自己在 AI 品牌表达上的切入点,这在互联网大厂身上表现更为突出。
强化独特 AI 观,使其与企业价值观相辅相成。对于企业而言,明确并践行正向的 AI 观,本质上是在技术时代为品牌注入 " 可感知、可认同、可信赖 " 的灵魂。
以蝉联排行榜首位的腾讯为例,近期的 WAIC 展中,其凭借全自研云技术和混元大模型技术底座,让 AI 智能体成为 14 亿用户的 " 数字好友 ",真正实现将 AI 技术沉淀为千行百业的 " 新质生产力 "," 让好用的 AI 成为普惠生产力 " 的 AI 观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
思考品牌与 AI 的契合点,以及针对 AI 在整体战略中的价值,精准表达自身的 AI 语境。更清晰的立足于自身战略,从业务端开始想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该聚焦什么,也从品牌端思考如何更精准、更易懂地呈现自身的愿景和优势。
这其中,华为的探索尤为突出。通过重点打造计算底座品牌,驱动全产业的全栈赋能,主动承担起 "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驱动行业智能化 " 的大国使命,因此在品牌形象上,华为逐渐从 " 连接者 " 向 " 企业智能化转型 " 的 " 全栈赋能者 " 的形象过渡。
作为电商与零售基础设施提供者,京东则聚焦企业级深度应用和生活服务,推出京东大模型升级版 JoyAI,将具身智能视为 " 硬件 + 软件 + 服务 " 一体化的核心支点。而就在今年 3 月,阿里也推出 AI 旗舰应用——新夸克,其品牌全新 Slogan"2 亿人的 AI 全能助手 " 同样折射出阿里在 AIToC 赛道上的雄心与布局。
挑战二: 大众对于品牌 AI 战略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对其实际价值仍缺乏实感,因此,如何结合 AI 战略对业务的切实影响,进行受众更可感知与理解的品牌表达是重要的议题。
显性表达AI在战略的核心地位,围绕 AI 焕新品牌、打造 AI 技术品牌,讲清 AI 效用。
这其中,联想的打法颇具代表。发布 "AI for All" 全栈 AI 的核心战略,深度融于 C 端产品和 B 端解决方案之中, 在这一战略之下,品牌建设也深度聚焦 AI 赋能的优势。首先是将全栈 AI 核心战略转换为品牌端的算力优势,品牌发布 " 万有新力 "、宣布 " 首席算力官 ",令 AI 优势转换为实际用户可感知的能力,并突出放大 " 科技创新是倾听过世界后的善意与温暖 "。同时,在 PC 端,显性突出 AIPC 的战略 " 联想 AIPC,让世界充满 AI",新增 AIPC 战略新产品线,并且打造多个技术 IP,展现 AIPC 更高的产品实力。
城则通过发布整车智慧化技术品牌 " 咖啡智能 ",体现其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例如:在 " 重感知无图 " 的城市 NOA100 城无图落地等 AI 技术的支持下,咖啡座舱以 " 安全稳定、三智融合 " 为技术理念,体现对智驾安全和百变场景服务的优势,以相对舒适和柔和的方式展现对用户体验的关注。
隐性表达AI赋能于业务和体验的改变,强化 AI 赋能为产品和用户带来的巨变。
家电品牌海尔则将 2025 年定位为企业 "AI 应用元年 ",提出 " 全员、全面、全流程拥抱 AI",推动组织、流程与机制变革,以 AI 重构用户体验。正是在这种全维度战略之下,海尔聚焦 AI 赋能生态品牌,从产品到解决方案,直指更美好的生活。
随着 "AI 之眼 " 功能、" 无人家务 " 等核心 AI 概念的发布,海尔展现了行业领先的 AI 技术,突出了 AI 技术对于家生活体验的提升,也表达了海尔的 "AI 观 ",无论 AI 如何发展,终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海尔凭借大家电的基因和家生活知识的深度积累,更有可能借由 AI 赋能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海尔在品牌叙事中逐步聚焦的重点。
除了战略层面的转变,在战术层面 Interbrand 也有诸多发现,众多中国品牌已经开始通过AI直通每个鲜活的个体需求,进而在地域、场景、人群、兴趣等领域更精细、更精准地切入,发现品牌精耕的破局点。
在这个过程当中,Interbrand 欣喜地看到更多新的需求被挖掘,更多新的赛道被探索。而AI 作为品牌赋能的工具正对品牌及营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影响一:赋能内容创造,从 " 高配的创造力 " 到 " 创造力的自动生成 "。
其中,内容创造、图文生成有了更多的 AI 赋能工具,释放创作者的创造力;UGC 内容生成更简单,更高效地促进品牌与用户的互动,形成良好的氛围。
快手在可灵 AI 视频大模型上的持续深耕,让每个人拥有 " 高配 " 的创造力,守护每一个创造者的梦想。其中,快手可灵 AI 升级的 " 灵动画布 " 功能,成为创作者释放创造力效率的重要功能:自动剪辑工具能根据视频内容智能选取高光片段;智能字幕生成支持 18 种语言实时翻译;多人协作功能则允许团队成员在线同步编辑,版本自动保存等。这也深刻回应了快手 14 周年品牌纪录片的 slogan" 携手并肩,始终向前 "。
影响二:AI 成为营销可量化的辅助决策,品牌更有可能实现 " 自运转 "。
AI 进一步生成用户画像,并拆解为精细分析,实现产品品类的需求痛点的实时捕捉,场景需求得到更策略化的洞察和分析。同时,算法可以辅助新品上市的测试从而大大降低试错成本。未来,我们有望看到 AI 实现用户需求和品牌发声之间的直通,品牌将有潜力实现自运转,辅助从产品创新到产品营销到产品服务的自动化营销。这在消费品行业看得更为清晰。
伊利运用大模型对消费场景的精细定义,高效输出创意。其中,Space2.0 项目运用 AIGC 技术精准识别 19 类消费场景需求,构建智能洞察平台整合 AI 调研与数据分析,并通过消费者社群敏捷共创,从而赋能产品创新与精准营销,强化品牌竞争力;YILI-GPT 大模型成为了伊利数智化建设的 " 秘密武器 ",该模型覆盖了六大产品维度和十八个细化品类,能够通过智能分析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快速生成具有创意和可实施性的产品创新概念,实现了高效便捷的输出。
对于中国品牌未来在 AI 上还能如何进化,Interbrand 强调,AI 转型的课题覆盖千行百业,这不仅是企业业务的课题,也是品牌的课题,品牌战略应反映业务战略,但不能僵硬地紧扣业务战略,这只会让 AI 战略变得更加玄虚或艰涩难懂。品牌需要首先结合业务优势,探索 AI 优化的关键点并将其放大。
同时,Interbrand 还认为,AI 虽可以 " 颠覆战略 ",但始终是 " 赋能工具 "。AI 如何表达取决于企业如何看待 AI 和科技,显性强化科技长板,隐性强化人文意义。隐性和显性表达的选择始终需要考虑 AI 之于企业和受众的意义,这也反映出企业对科技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