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模型之家
随着中国大模型赛道持续了一年有余的 " 百模大战 " 逐渐褪去其狂热的喧嚣,转而走向应用生态的落地,如今大模型战局不再是简单的巨头与创业公司的对垒,而是演化为以技术传承、人才网络和资本图谱为纽带的 " 隐形门派 " 之间的博弈。
在这张错综复杂的棋盘上,以智谱、月之暗面等企业为代表的 " 清华系 ",和以阿里 " 通义 " 系出走创业者为代表的 " 阿里系 ",正作为两股最强大的新生力量,遥相对峙,共同定义着国内 AI 产业的未来走向。
源起:象牙塔与巨舰,两种路径的遥相呼应
一个技术派别的形成,往往可追溯到其最初的 " 学术源头 " 或 " 产业根基 "。
" 清华系 " 的技术轨迹,起点显然位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知识工程实验室(KEG)。在人工智能不断演进的周期中,由唐杰教授领衔的这支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与预训练模型等领域。它更像是一群耐心的 " 思想播种者 ",等待着技术之树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形成了典型的 " 学院派 " 科研传统。
智谱的诞生,便是这漫长学术序曲的必然延申。它几乎是 KEG 实验室的 " 嫡传弟子 ",一个将数十年科研成果推向商业世界的载体。其公司主体为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CEO 张鹏同样是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他与唐杰教授一道,将实验室的技术积累转化为商业实体。
从智谱的 GLM(General Language Model)架构选择上,便能清晰地看到其学术脉络——坚持走一条与主流 GPT、BERT 模型不尽相同的技术路线,这种差异化路径背后,是深植于学术基因中的方法论自信和技术信仰。可以说,智谱代表的是一种更偏理论驱动的路径,强调模型能力的本质提升,承载的是一种 "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 的纯粹学术理想,其气质内敛而深沉。
而师出同门的月之暗面,则展现出 " 清华系 " 的另一种演化方式。其创始人杨植麟曾是 Transformer-XL 与 XLNet 等重要模型的核心作者,在清华之后赴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并在 Google Brain 积累了大量前沿工程经验。他与周昕宇、吴育昕等同样具备国际大厂背景的清华校友共同组建团队,使月之暗面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执行力。
这种跨越学术与产业、国内与国际的团队结构,使得月之暗面既拥有清华学派的理论深度,又熟悉硅谷式的创新节奏。其智能助手产品 Kimi 于 2023 年 10 月发布,最初支持约 20 万汉字上下文输入,随后在2024年 3 月开启 200 万字上下文功能的内测,以 " 无损长文本 " 能力一鸣惊人。
与 " 清华系 " 源自象牙塔的静水流深不同," 阿里系 " 的创业者们则是在商业巨舰的惊涛骇浪中淬炼成钢的 " 罗马军团 "。
阿里自2017 年设立达摩院起,即将 AI 视为战略性方向,以及再之后倾集团之力打造的 " 通义 " 系列大模型,本身就是阿里这家商业巨擘为了在 AI 时代捍卫并扩张其版图的战略性 " 功守道 "。在这个过程中,阿里投入了外界难以想象的资源——海量的高质量数据、世界一流的算力集群以及最复杂的商业应用场景。
" 通义 " 系列大模型的演进过程,体现了阿里 AI 战略的层层递进。2021 年,阿里达摩院在自研大模型方面持续投入,先后推出了 M6 等多模态模型。在此基础上,2023 年 4 月,阿里正式发布通义千问(Qwen)系列大模型,主打中文能力优化与大规模多轮对话,并持续迭代至 Qwen-3 版本,逐步开放 0.6B-235B 等多个参数量级,涵盖语言、代码和多模态领域。同时,阿里还将通义大模型产品化为企业 API 服务与通义千问 App,通过钉钉、淘宝等业务场景内嵌,形成 " 模型 + 平台 + 业务 " 一体化战略闭环。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阿里试图构建一个既能自研底层技术,又能直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大模型生态。
从这艘 " 巨舰 " 上走出的创业者,天然携带者一种独特的 " 阿里烙印 "。例如前阿里巴巴副总裁贾扬青,作为达摩院主导 PAI 平台和大模型策略的核心人物,他参与开源框架 Caffe 的早期建设,并推动阿里内部 ODPS 与 ModelScope 社区的落地。2023 年辞职与阿里前端专家谢亚东联手创办 Lepton I,专攻 AI 架构与 GPU 云服务,致力于打造高效云端推理解决方案。
另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无限光年的创始人漆远。他曾任蚂蚁集团的首席 AI 科学家、达摩院金融智能负责人,曾深度参与了阿里及蚂蚁的 AI 体系构建,对于如何将 AI 技术应用于大规模金融场景有着第一手的经验。
对于他们而言,从阿里体系出走并非是割裂,而是一种自然的能力外溢。他们深知 " 技术最终需要为业务创造价值 ",也了解如何在高并发场景中保持模型稳定运行,如何将 AI 能力与金融、电商、物流等产业系统深度耦合。这种出身为其赋予了不同于"象牙塔"的商业实战视角。
分野:技术谱系与创业罗盘的微妙偏航
如果说出身决定了气质,那么技术路线和创业风格的差异,则清晰地标示出两大门派在攀登 AI 高峰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登山路线。
在技术传承的基因上," 清华系 " 展现出明显的 " 理论驱动创新 " 特质。他们更愿意也更擅长从问题的本源出发,挑战甚至重构底层模型架构。
智谱的 GLM 系列模型如今已经迭代到 GLM-4.5,并已经形成完整的模型生态。始终坚持其独特的模型结构探索,这是一种需要巨大研发勇气和深厚理论功底的尝试。
月之暗面聚焦于 " 长文本 " 这一技术单点,其产品 Kimi 智能助手看似是一个功能特性,实则指向了大模型能力的核心——记忆、推理与对复杂信息的深度理解。这背后是一种信念:只有在最核心的 " 智力 " 层面取得突破,商业应用的想象空间才能被真正打开。
相比之下," 阿里系 " 创业者的技术基因则更偏向 " 场景驱动工程 ",往往围绕具体业务需求优化模型部署策略,强调模型推理成本、产品化效率及产业适配能力。技术能力不以参数规模为核心,而在于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擅长构建稳定、低延迟、高可靠的 AI 中台系统,同时迅速推进多模态融合,将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源数据整合进企业流程中。
这种基因差异,也直接投射到了创业风格与人才网络上。" 清华系 " 的创始人多为教授、学者或明星研究员,他们的创业故事往往带有一丝理想主义色彩,更强调长期愿景和技术壁垒。人才网络,也自然而然地围绕着清华大学及其遍布全球的校友圈构建,这是一个以学术成就和技术信仰为纽带的 " 知识共同体 "。
而 " 阿里系 " 的创始人,则更多是身经百战的将才,他们的风格更务实、更具狼性,对市场风向的变化极为敏感,决策与迭代速度极快。他们背后,是庞大而高效的 " 阿里校友 " 生态,这是一个以战功、信任和商业成功为核心价值的 " 战友联盟 "。
在最为关键的资源获取上,两者也展现了不同的 " 道 " 与 " 术 "。
" 清华系 " 的叙事往往更宏大。智谱的融资名单中,国家级背景的基金和大型产业资本频频现身,这与其技术自主的定位和国家战略的期许高度契合。月之暗面则凭借其创始人的明星光环和技术的颠覆性潜力,吸引了包括红杉、小红书以及阿里在内的顶级 VC 和战略投资方,它的故事是 " 全球顶尖人才 + 改变世界的技术 "。
" 阿里系 " 创业者则更擅长讲述一个让资本市场信服的 " 商业故事 "。他们无需过多解释自己是谁,因为他们在阿里的履历就是最好的背书。他们讲述的是 " 一个被验证过战斗力的团队,看到了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机会 ",这种故事的商业逻辑清晰,回报预期明确,对追求高确定性的财务投资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竞合:棋盘上的对手,生态里的盟友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路径,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实用主义,哪一种 " 基因 " 更能适应中国大模型商业化 " 最后一公里 " 的残酷丛林?
在商业世界里,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清华系 " 与 " 阿里系 " 在明面上是棋盘上针锋相对的对手,但在暗流涌动的生态中,却又可能扮演着盟友的角色。
竞争方面,他们争夺的是同一批最顶尖的 AI 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同一批来自英伟达的宝贵 GPU 算力,更是同一个万亿级的企业级服务市场。当智谱发布其最新的模型时,对标的不仅是 OpenAI,更是国内包括 " 通义 " 在内的所有对手。当月之暗面的 Kimi 凭借 C 端产品引爆市场时,所有试图在 AIGC 应用层分一杯羹的玩家都会感到压力。更深层次的竞争,在于对 " 下一代 AI 应用范式 " 的定义权之争。谁能率先找到大模型的 "Killer App",谁就能在未来的标准制定中占据主动。
然而,在竞争的另一面,是微妙而复杂的合作潜流。其中,作为产业巨头的阿里巴巴,通过其战略投资部门,同时投资了 " 清华系 " 的月之暗面与智谱。这一举动,将两大门派的关系拉入了一个极度复杂的 " 竞合 " 区间。
对于阿里而言,这是一种高明的 " 生态位 " 战略。一方面,通过自研 " 通义 " 系列,确保自身在核心技术上不掉队,巩固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外部最有潜力的创业公司,对冲内部创新可能存在的盲点和风险,同时将最前沿的技术力量纳入自己的生态版图。
阿里既是 " 阿里系 " 创业者的 " 黄埔军校 ",也是他们走出大门后最强大的竞争者;同时,它又是 " 清华系 " 新锐的金主爸爸和潜在的技术或商业合作伙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让给清华系 " 与 " 阿里系 " 的竞争,更像是对同一条价值链中不同节点的博弈与协同。
此外,整个中国 AI 产业的上游依赖仍高度集中,所有玩家都共存于一个更大的产业生态之中。他们都依赖上游的芯片供应商,都可能使用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平台作为算力底座。他们的竞争,客观上共同教育了市场,催熟了产业链,为整个中国 AI 基础设施的完善做出了贡献。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又是事实上的 " 盟友 ",共同将中国 AI 的蛋糕做大。
越过山丘,谁将定义下一个 " 范式 "?
" 清华系 " 与 " 阿里系 " 的崛起,不仅揭示了当前 AI 产业的技术多元性,也反映出两种典型的中国式 AI 发展路径:由理生工、由工反理。
前者强调从原理出发,构建技术底座,以科学进展带动产业可能性;后者则在复杂工程中倒逼技术进化,在真实商业场景中寻求技术突破。两者路径并无高下之分,而未来的竞争,本质上是两者融合能力的比拼。
。清华系的研究者们必须加速向产品经理和商业领袖的角色转变,将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转化为市场看得懂、客户愿意付费的产品。而阿里系的将才们,则需要向上追溯,构建更深的技术护城河,避免在应用层的红海中陷入同质化内卷。
或许,这场 " 门派 " 之争的最终结局,并非是某一个门派一统江湖,而是催生出一批兼具 " 清华系 " 的理论深度和 " 阿里系 " 的商业敏锐度的新一代 AI 企业。它们将不再被简单的标签所定义,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复合的形态,去迎接全球化的竞争。
这不仅是两类创业路径的交锋,更是中国科技产业在越过喧嚣周期后,对 " 长期主义 " 与 " 系统能力 " 的集体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