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基星芒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核心生产力要素的更迭。
从蒸汽动力时代的煤炭,到现代的电力,再到信息时代的芯片和数据,莫不如此。
要素的革鼎,在潜移默化之间,重塑了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结构。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降临。
与此同时,一个微小的概念,也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驱动世界运转的核心动力,并即将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
它就是:Token。
01 Token 即一切
4 年之前,我们曾率市场之先提出 " 算力即国力 " 概念。此时此刻,这一逻辑已到了延展更迭之时。
进入 AI 大模型时代之后,算力、电力、数据以及人类最精华的智力(算法),耦合在一起,统一表达在一个概念之上—— Token。
时至今日,Token 的涵义已经超越了区块链时代的内涵,它不再从属小众的极客信仰,而是将成为有史以来全球产业经济最具权势的推动力量。
以最普世的语言来表述:作为人工智能生成万物的介质,Token 即能源,Token 即信息、Token 即服务、Token 即货币、Token 即生产力…… Token 即一切。
根据国家数据局统计,2024 年初,我国日均 Tokens 消耗量仅为 1 千亿;而 2025 年 6 月底,这个数字跃升为 30 万亿,足足 300 倍。
这样的数据背后,对应着天量的智能芯片、数据中心、科研智慧与研发投入,基本等同于一个的国家综合国力。
而这样的数字,也仅仅是一个开始,仍将会持续指数型攀升。
02 AI 社会的基石
光说 Token 有多重要,大家肯定难以理解。
因此,首先得从一般技术维度,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在智能机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它类似于围观的 " 原子 "。
或者说,它是我们与 AI 交互时使用的 " 最小语言单元 "。
① Token 的本质:信息的最小载体。
上一个时代,人与机器对话的载体是代码,中介是程序员。
而我们现在最常用的 AI,都是大语言模型(LLMs)。
与它们互动时,已经可以使用人类的语言。
但是,无论是人类输入一个问题,还是 AI 给出一段回答,这些信息在机器内部仍然不是按照我们日常使用的 " 字 " 或 " 词 " 的形态来进行处理。
在 AI 的程序中,存在一个名为 " 分词器 "(Tokenizer)的工具。
它的任务,就是按照特定规则,把信息切分成一个个更小但更标准化的单元。
而这些单元,就是我们所说的 Token。
这么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举个例子来说明。
英文中,一个 Token 既有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单词 "Apple",也有可能是一个单词的一部分 "ing"。
中文中,一个 Token 既有可能是一个字,也有可能是一个词组。
除此之外,标点符号、空格,甚至是图像中的某个像素、音频中的某个音节,都可以被抽象为 Token。
如果说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乐高的建筑,Token 就是构成建筑的一个个小积木块。
AI 处理和理解信息的本质,也就是这些积木块的组合、排列和重构。
② Token 如何工作:从人类语言到机器理解
当我们向 AI 输入一段指令,分词器会迅速将它转换成一串 Token 序列,如此 AI 才能理解。
AI 模型内部的神经网络接收到这串 Token,就可以根据庞大的训练数据集和精心设计的复杂算法,试图理解 Token 的含义、Token 之间的关系,进而推测整个序列想要表达的意图。
此后,AI 再生成一串新的 Token,经由分词器,把这串 Token 序列再还原回人类能够理解的语言或图像。
这种处理机制虽然看起来抽象,但却是目前最合理且最有效率的方法。
AI 能够依靠这种机制高效处理海量信息,据此生成具备逻辑和创意的回答。
而 Token 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决定 AI 理解的深度和生成回答的准确性。
③ Token 的有效性与能耗
我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和大模型自 2025 年初开始迅速发展。
在此之前,大多数人最常用的 AI 还是 GPT-3.5,国内的 AI 模型智能程度也比较拉跨。
但年初 DeepSeek 开源模型的发布,AI 轨道上的 " 绿皮车 " 一下子变成了高铁。
各种模型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智能程度不断提升。
截至 2025 年 9 月初,中国企业调用大模型日均已超过 10 万亿 Tokens。
如此巨大的消耗量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自然不必多说,但与之相对的,能耗也在不断上升。
还记得我们先前在 AI 竞技场一文中提到的 CO2 指标吗?
过去,我们只在乎 AI 的性能如何。
但事到如今,能源消耗与利用效率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给定的能耗下,如何尽量处理更多的有效 Token 是各大 AI 企业的首要目标之一。
这一指标不仅涉及到算力本身,还考虑到了算力转化为实际信息处理能力的效率。
AI 行业的目标其实并没有变:让 AI 承载更多价值,更精确地完成任务。
因此,优化 Token 效率,将成为未来 AI 技术发展和产业竞争的核心命题。
03 最重要的资源
AI 时代的来临,使 Token 已经不再是 AI 领域内部的一个技术概念。
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社会、经济、生产力等多方面发生深度关联,催生新的商业模式,重塑传统产业格局。
经常使用 AI 的用户应该会注意到,调用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去官网在线体验,使用官方的服务器与 AI 交互 ;
另一种则是调用模型的 API,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与模型进行对话。
前者的优势在于几乎没有门槛,而且大部分常用模型都可以免费使用,部分新模型可能会有额度限制;
后者则大多采用计价收费的模式,而 AI 服务的计价单位,正是 Token。
Token 作为 LLM 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直接影响着 LLM 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
由于大部分商业 LLM 的 API 都采取按 Token 计费的方式,无论是输入给模型的提示词(Prompt),还是模型生成的答案,其长度都会直接影响使用成本。
相对的,开发者和企业则需要尽量优化提示词的长度,通过精炼表达以降低使用成本。
而在规模化应用时,尤其是需要处理海量文本数据的场景,Token 成本的优化将直接关系到解决方案的商业可行性。
从效率和速度的角度来看:
AI 模型处理文本的速度和 Token 数量是直接相关的,多模态模型也是如此。
更短的 Token 序列意味着更快的推理速度,这也是各大厂商的实时翻译模型的核心。
反之,处理更多的 Token 则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GPU 内存或计算能力)。
在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硬件条件有限的问题时,Token 数量就是制约模型处理速度和并发请求数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而多模态模型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图像、音频等非文本信息也能够被转化为 Token 供模型处理,AI 的应用范围得以显著扩大。
从信息密度和质量的角度来看:
上下文窗口即 Token 限制,决定了模型能够 " 记住 " 多少信息。
在处理复杂任务、长篇对话甚至是多个文件的信息处理时,如何有效利
用有限的上下文窗口这一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强调过的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如何高效、清晰地组织信息,以便在有限的 Token 预算内,引导模型生成高质量的输出。
这也直接关系到 LLM 在代码生成、数据分析、邮件撰写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生产力提升。
04 未来已来
AI 时代,Token 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核心,人类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或许,有人会疑惑,将 Token 定义为一种 " 资源 " 是否恰当?
毕竟,它的本质只是信息的最小单位。
而真正的稀缺资源,似乎还是更应归结于算力和数据等因素。
然而,Token 作为 AI 理解和生成内容的 " 积木 ",它直接决定了算力的利用效率、信息的传递成本和模型的性能边界。
它是连接算力与价值的桥梁,也是信息经济时代的一种特殊的 " 虚拟资源 "。
对 Token 的优化和高效利用,能够最大化有限算力的产出、降低信息处理的门槛,最终影响整个 AI 行业。
未来,Token 的重要性一定会是只增不减。
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优化的对象,更是社会、经济、道德和法律层面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说是未来,实则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