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人人都是自媒体 " 的信息时代,想让流量爆炸非常容易,有时候甚至只需要几个鸡蛋,就能引发一场大面积的网络地震。
近日,西安某酒店内上演的一幕戏码,成功激起了广大网友们的怒火,而女主角更是直接被骂上了热搜。
网上传出的视频中,一位女子正在铆足力气捏着鸡蛋——注意,不是吃,不是剥,而是捏,把好好的鸡蛋一个个恶狠狠地捏开,揉碎,一盘二十多个鸡蛋,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被全部捏烂,和一桌的残羹剩饭扔在一起。完成这一系列的 " 行为艺术 " 后,女子扬长而去。
如果光看视频,大概也就是批评几句 " 公众场合发什么疯 "" 浪费粮食可耻 " 之类的就过去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越来越多的周边细节开始浮出水面,很多人才惊觉:有些东西不上秤可能还没二两,上了秤就有千斤重。
这个瓜现在就上了秤,而且确实比想象的要重很多。
8 月 27 日,一位女子带着女儿到了西安一家酒店的自助餐厅,吃完早餐后,她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端着盘子回到了取餐区,很 " 豪迈 " 地盛了满满一盘的二十多个水煮鸡蛋。
旁边的人还没来得及夸一声 " 这位女士真是好胃口 ",就看见她把所有的鸡蛋全装进了自己的包里,看来是想带走。
现场的酒店工作人员看到这架势可能也有点懵逼,但还是很快反应过来,并礼貌地上前提醒称:酒店的自助餐只能现场吃,不能外带。
随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场景:女子回到自己的座位,把一股子邪火全发泄在了那二十多个鸡蛋上,满满的一盘鸡蛋,瞬间变为一片狼藉,令人不忍直视。
占不到便宜就发飙,不让我吃那就谁都别想吃。姜昆老师那段春晚相声的含金量果然还在增加:" 动物的种类在一天天减少,人的种类却在一天天增加。"
事件发酵后,当事人光速进入 " 社死 " 状态,被嘲为 " 捏蛋姐 ",评论区里出现无数(疑似)熟人现身说法,称涉事的这位女士姓曾,在当地也算个 " 名人 ",平时无论在公司还是小区都是横行霸道、盛气凌人,极难相处。更有人表示他发贴的时候用的都是小号,生怕掉了码被 " 捏蛋姐 " 找上门,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得到他正在瑟瑟发抖。
我们无意窥探他人隐私,也不打算搞什么 " 开盒 "" 网暴 ",这里只就事论事,说说这位 " 捏蛋姐 " 的行径,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首先,自然是 " 捏蛋姐 " 对于公共秩序的漠视,甚至公然与公序良俗对抗。
酒店不让你一下子拿走那么多鸡蛋,其核心并不是因为这些鸡蛋有多值钱,而是告诉你:这么做是不合规矩的。酒店属公共场所,服务于所有客人,任何人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如果都像 " 捏蛋姐 " 这样,今天你打包一盘鸡蛋,明天我顺走三块牛排,后天他直接把一整锅炒饭全端走,长此以往,餐厅还怎么正常经营?还让不让其他人吃饭了?
类似的在公共场合行为失范的案例,这些年也是司空见惯。从高铁霸座到景区刻字,从文物涂鸦到哄抢翻车货物,人的道德底线被一再突破。而这些行为的背后,暴露出的是规则意识的缺失、自私心态的膨胀和对公共利益的淡漠已经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性问题。鲁迅一百多年前在《阿 Q 正传》中塑造的那些 " 看客 " 们,时至今日仍然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鲜活的例子。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 " 巨婴 " 式的心理,其行事逻辑的核心是:我不要你们觉得,我只要我觉得,只有我的感受才是最大的,所有人都得对我负责,但我不对我的行为负责。这种心理渗透到现实,就是 " 我不高兴,你们又不愿意顺着我,那我捏碎鸡蛋就是正常的、合理的 "。说得好听一点儿是情商低,难听一点就是一个被惯坏的 " 大龄宝宝 " 在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时的撒泼打滚——和婴儿只要饿了就会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哭闹如出一辙,但人家婴儿至少还不会害人呢。
这种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们只会在遇到挫折时习惯性地怨天尤人,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欠他们的。
更加令人心寒的是:" 捏蛋姐 " 发疯的同时,她的女儿就坐在旁边,一动不动地用眼神全程记录下了她的妈妈是如何发泄不满、如何处理矛盾、如何践踏规则、如何糟蹋粮食 ...... 五六岁的孩子,正处在塑造三观的人生关键阶段,而这位女士却以实际行动给女儿灌输着如此扭曲而畸形的为人处世态度:只要我觉得不爽,就可以无视规章制度,肆意破坏财物、浪费粮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心平气和地理论与沟通,而是毁坏。只要情绪上了头,其他一切东西包括素质和脸面在内,都可以不要了。
不知 " 捏蛋姐 " 有没有意识到一个可能会非常严重的问题:她的这一系列所作所为,给自己的孩子上了影响极为深远也极为恶劣的一课。20 多个鸡蛋当然并不值多少钱,但这件事给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中留下的阴影,却很有可能伴随她一生。
这些年,各种 " 熊孩子 " 的奇葩行为屡屡见诸报端,而追根溯源,他们的背后多半都还有一个(有时候还不止一个)更熊的 " 熊家长 "。
有的孩子终其一生都被挥之不去的自卑自贱缠绕,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父母 " 一言不合就发癫 " 的 " 好榜样 " 中;
有的孩子生活中稍不如意就肆无忌惮地破坏公物、伤害他人,是因为他从小看到的就是父母都这么解决问题;
有的孩子年纪已经老大不小却没有丝毫的礼貌与教养,是因为他的父母从来没给他教过什么是与人相处时最起码的素质。
" 捏蛋姐 " 固执地跟那些鸡蛋过不去的同时,她也已经在无形之中捏碎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本来应该植入给孩子的积极的、健康的三观。
日前,经警方调解后,当事双方已经达成了和解:" 捏蛋姐 " 已经道歉,酒店也决定不再追究她的赔偿责任。
看起来皆大欢喜,但对当下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反思不应停止。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给人一种 " 光长年纪不长心 " 的既视感,只懂得做学问却不懂得做人,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只会 " 言传 ",却不知 " 身教 ",一边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一边在《王者荣耀》里为 " 五杀 " 欢呼;一边叮嘱孩子要遵守规则,一边不是插队就是闯红灯;一边要求孩子要懂得管理情绪,一边自己却又是个见火就着的炮仗,不仅做不到帮孩子遮风挡雨,反而还动不动就亲自下场呼风唤雨。
只有自己先成了你希望的样子,你才能把孩子教导成你希望的样子——道理很简单,但无数事实证明,绝大部分人都没参透 " 要鸡娃就得先鸡自己 " 的基础内涵。
我们希望那位 " 捏蛋姐 " 能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不要钱就能吃的鸡蛋,而是美德和善行。否则,你不愿意教育孩子,那总有一天社会会以一种最难看的方式,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 " 复读 "。
来源 / 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