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梁冬,正安康健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梁品周易》系列作者。
高级笔记达人 | 李云
责编| 柒 排版| 拾零
第 9148篇深度好文:11066字 | 28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提到《易经》(或《周易》),一般人都会认为是迷信之书,因为把命运交给了一本有3000年历史的书籍。
但历史上,仍有无数先贤和知识分子用其当代的语言体系进行了解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经》又是一本发展之书。
对《易经》的误解,本质上是我们陷入过往的思维惯性,陷入了认知的牢笼。实际上,占卜,不是求取答案,而是清晰自己内心问题的关键,那些卦辞恰恰是我们思考的原点,成为解决问题、扩展思维边界的驱动力。
从迷信走向德性,最后获得自我的率性,才是《易经》的真正使用之法。
一、想清问题,比寻找答案更重要
1.问题不清晰,是最大的问题
小时候,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拜神或者祖先?
宽泛一点来说,我们会说保佑我们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皆大欢喜。但一般都不会这样问问题,因为这是行话。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有针对性,比如保佑孩子身体健康、自己的学业顺利、婚姻美满、家庭和睦等等。
所以,这里的"拜",其实是在干一件事情——明确自己的诉求。很多人这一辈子,过的日子其实像一团稀泥。他的问题不在于他"没有"问题,而在于他的问题不清晰。
换一个角度,我们用deepseek问问题时,可以发现提示词越清晰,它给的答案就越符合你的要求。
Knowledge,中国人的翻译不是"答案",而是"学问"。所谓"学问",就是学会提问。一个读书人,终其一生就是要学会"提问",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问出好问题。
当一个人没有问题或者只能问很模糊(含糊)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最大的问题。
有一次,我同时采访刘慈欣(著名科幻作家)和吴恩达(人工智能专家)。
当时我问刘慈欣:如果此刻你问吴恩达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刘慈欣认真地想了三分钟,问吴恩达:据你所知,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和人类的大脑一样去思考问题吗?
吴恩达坐在那里思考了十分钟,最后说:会。以智能驾驶为例,人只有一双眼睛在看,而车载系统可能同时整合了很多车上看到的道路数据,甚至包括卫星上看到的,或者电线杆上的摄像头等很多数据一起汇聚在后台大脑,进行即时运算。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的原因,不仅是算力问题,更重要的是视角问题。
在这样一个互动过程中,我感受到刘慈欣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是他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了,而且有自己的"某种"答案。
因此,一个人的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基于自己的假设。
一个人如果能够提出问题,代表他对这个领域进行了很多思考,但在某些点还没完全明确的情况下,他才会有问题。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问是第三步。
通常情况下,在看病人的第一眼,大夫对病人已经有所判断了;闻,其实包括听和闻两个方面,听病人表述和闻他的味道,又能获取一些信息;到了"问"这个阶段,其实只需几个问题就已经很清楚了;最后用"切"(摸脉)进行确认就可以了。
所以,望闻问切是有次第的。在"问"的前后都有一大堆与之相关的东西。
鬼谷子曾经对弟子张仪和苏秦说:要读懂别人真正的需求,就看他问什么问题。鬼谷子认为真正的洞悉就是"读"问题,透过一个人的问题去了解真正他会关心的事情,并且知道他处在什么阶段,处在什么段位。
所以,读问题比给答案要更容易帮他捕捉真相。就像搜索引擎就是根据你的关键词去了解你要什么,然后匹配相关的答案,以及相关的广告推送。
很少有人去搜索一个假问题或者一个不关心的问题,虽然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是他想要的答案,但搜索的关键词一定真切地反映了他的状况。
这和周易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是一个没有问题的人,你就不需要去占卜,这就是所谓的"不惑不占",没有迷惑就不会占卜。
"惑"是什么呢?"或"字下面一个心,意思是心上有"或",也就是你要问的问题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你到底该怎样的一种状态。
而一些人连一些选项都没有,假如有神明,神明也无法回答你,即便是先知也需要有一些问题。有没有神明其实不重要,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但在此之前,"你有没有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可以讨论的。
到了今天,几乎人人都在使用人工智能问问题,不管是用豆包、deepseek,还是ChatGPT,但你会发现一件事情,你到底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尤瓦尔在《未来简史》最后一章写过这样一句话:当人类拥有了去向任何地方的能力之后,到底去哪儿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界定问题本身越发成为领导力的核心。用甲方和乙方来做个比喻:乙方可以提供很多选择,也可以提供很多支持,但乙方不会告诉你要去哪里,这是甲方的事情。所谓的"主导权",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问题的设定权。
3.《答案之书》的使用技巧
《答案之书》,是我在做周易注解时的一个副产品,大概写了有100万字,后来发现大部分人可能看不了。有一次在书店发现了《答案之书》这种工具书的类型,发现非常适合用于普通人的解读。
我把周易的64卦及其384爻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对应一个答案,用与当代人比较贴合的语言模式作了专注或者简单的注解放在上面,当大家在某一时刻存有疑问的时候可以翻开它。
①屏气凝神,安静下来才能清晰问题
日本明治时期,被称为日本易圣的高岛吞象曾准确预测伊藤博文去朝鲜谈判的时候会遇刺。后来他写了《高岛易断》这本书,里面写了大量的案例及其推测过程。他在书的前言中讲述了如何用好《易经》,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答案的方法,它就是屏气凝神。
书法家在写字之前,也要屏气凝神;打太极在起势之前,也要先把精神收回来;一个真正的厨师,在做饭之前,都要把精神收回来。更何况是要和神明打交道,这个神明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内心。
庄子在外篇中讲过一个故事:美女不会去黄河边站着,那样她被水浪卷走;但美女总爱去平静的湖面去顾影自怜,她根本不是因为喜欢湖,而是喜欢平静湖面映射的自己。
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平常有很多念头在起伏翻滚,甚至很多的念头同时涌现,同时并存,有意识,有潜意识。
有一派修行的法门叫内关,其中一个工作就是每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念头升起的时候,就把它关掉。最后实在关不掉的那个念头,就是你的真心。
所以,一个人在提问题的时候,其实用不用《答案之书》不重要,你可以问问祖先,也可以问自己,也可以只是借一个扶手。你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调息的方法把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五脏六腑中,唯一一个既受主观控制又不受主观控制的脏器就是肺。我们身体的肌肉受到自主神经和非自主神经的控制,只有肺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呼吸大一点或小一点,慢一点或快一点。
南怀瑾先生说,假设不能控制的是阴脏器,可以控制的是阳脏器,那么肺是唯一沟通阴阳的脏器。
一切的修行法门都从调呼吸开始。因为调呼吸可以调心率,甚至可以调血压、调情绪、调荷尔蒙。一个人通过更长的呼气,可以让自己更平静。长吁一口气,就是透过调呼吸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调节呼吸的秘密是让呼吸的时间比平常再长一点,呼气时间是吸气的两倍或者三倍,这样更容易安静下来。
② 爻辞,只是一个思考的原点
安静下来之后,自己的问题会更清晰。这时候我们可以拿着《答案之书》,随便翻开一页或者以一个数字作为起卦,比如我们用当下的时间(8点4分,以804)来起卦,这本书一共是448页(64卦加上384爻),以804减去448得到356,356页就有你要的答案。
你在当下,以这种方式找出这个数字,对你来说就是有意义的。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叫有意义的偶然。一切看似偶然的事情,可能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拥有它的某种意义。
重点不是如何获得这个数字,重点是当你清晰地问自己的问题了之后,然后再用这个随机获得的这个数字打开了这一页,这句话对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比如,我看见的是,一件事要做成,必须要学会跟随一个人,而不是自己去做成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你要迅速想到要去找谁。
当你意识到需要跟随别人的时候,就启动了一个内在世界的陀螺。你的思考从怎么做这个事情,变成要找谁来做这件事情。
一个人找比你能力差的人不难,但找比自己能力强,还要让他带领你去做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一门艺术。
这会引申出一系列问题:他凭什么带着你做?凭什么去做你所希望的这件事呢?你要想:一个能量比你高,能力比你强的人,都愿意去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驱动力在哪里?
这只是一个例子,它意义在于:许多时候周易中的某一句话,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思考的原点,或者思考的一个把手。很多时候,我们思考是需要工具的,是需要镜子的(照见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也许你以前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跟随别人成功而不是自己去成功)就去做这件事情,可能真的很难改变历史的进程,你未必能靠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相反,你可能跟随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就把它做成了,而这一些可能始于这个原点的讨论和思考。
你要做的事情,是要确保这个解卦的人,境界不在你之下,否则你就会把命运交给一个比你境界低的人,一个看问题更狭隘的人那里。
二、周易的三重境界
在学习周易的时候,通过对内容的不断揣摩,与它建立链接的过程,会有三个境界。
1.迷信境界
第一个境界,往往是陷入"迷信"的状态。
这个境界的人总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是祖先、苍天,还是如来、基督这类信仰中的存在,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出去,指望这些"外在力量"替自己做决定。
可这种托付又格外矛盾:如果"神明"的指引符合自己的想法,就欢天喜地照做;一旦不符合,就反复追问、反复求算,直到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肯罢休。生活里太多人都是这样——算卦算十几次,只要结果不顺着自己的心意,就绝不甘心。
反过来想,这就像你身边的同事来问你方案:你给出A、B、C、D四个选项,明确建议选A,他却偏执着于B,嘴上问你的意见,心里早就定了主意。既然已经认定要选B,那又何必来问你呢?
同样,那些反复跟"神明"强调"我就要这个、不要那个"的人,本质上也是如此——看似在求"外在力量"做主,实则是想让"神明"顺着自己的意愿来。既然早就有了答案,又何必多此一举去"求卜"呢?
这样的人必然是"非理性"的,表面上是对"神明"的依赖,骨子里却是对"自我意愿"的执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人的生活往往过得不轻松。连自己内心的矛盾都理不清,连自己托付的"外在力量"都要强行"扭转",又怎么可能理顺和身边人的关系、处理好生活里的琐事呢?说到底,连自己都没活明白,生活自然容易陷入困顿。
2.德性阶段
《周易》并非单一固定的版本,而是在不同年代不断演进、叠加而成的。
最早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版本:他为每一卦拟定了卦名,还写下一句类似"总纲"的卦辞,用来概括这一卦的核心意涵;而每一卦包含的六爻,也各有一段爻辞,但这些爻辞往往写得玄奥隐晦,像"云山雾罩"一样,大部分人初读时很难完全看懂,这便是《周易》早期的核心框架。
后来,《周易》又逐渐衍生出"象传"(即"大象""小象")的内容——这部分并非出自一人一时,而是周公旦、孔子等不同年代的先贤,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补充、迭代形成的版本。
"象传"里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反复出现的"君子以……":比如"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正为民命",每一句都带着鲜明的道德指引色彩,像是把《周易》的内涵往"道德规范"的方向收拢、聚焦。
我早年曾觉得这种补充有些多余,直到后来才慢慢读懂其中的差异。
周文王版本的《周易》,核心是"观象知变、指导行动",更像是站在"开创者"的视角,试图让自己的决策与行动,和时空、宇宙中最关键的八种自然现象——水、雷、山、天、地、风、火、泽(即"八卦"所对应的物象)建立关联,本质是借自然规律校准决策的方向。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贤,则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了更核心的思路,那就是"推天理而明人事":不再仅仅是借自然规律指导行动,而是更进一步——看到一种宇宙现象,就去思考"我做人、做事应该遵循怎样的准则"。
比如,看见风调雨顺的平和景象,会反思自己待人是否该温润包容;看见晴空霹雳的突发状况,会警醒自己行事是否有疏漏、是否需敬畏。当你开始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思考,就相当于完成了"个人行为与自然规律"的深度链接。
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顺应",而是让个体生命融入更宏大的时空背景,仿佛被注入了宇宙的"生命力"——你的念力、你的意识,不再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而是扎根在那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与天地规律相连。
这就像一滴水融入海洋:单独的一滴水容易干涸,但当它与整片海洋相连,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周易》的这层演进,本质上也是让人的意识完成一次跃迁——从最初可能依赖"外在力量"的迷信,走向了"以天地为镜、校准自身德性"的清醒,最终让"做人的准则"与"自然的天理"达成了统一。
3.率性自在
当认知再往前迈一步,你会发现,之前所秉持的那些道德性说教,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束缚——它用既定的标准框定你的选择,让你在"应该怎样"里感到不自由。
这时你才慢慢醒悟:比起执着于外在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定,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欲望从何而来,也坦然面对自己的恐惧藏在何处。到了这一步,就完成了从"迷信"到"德性"之后,又向"率性"的跨越。
"率性"这种状态,特别像那些活得通透的老人——他们走过漫长岁月,到了一定年纪,反而长出了最本真的模样。
当一个人的认知能走到"率性"这个阶段,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场完整的认知演化三部曲:从最初依赖外在力量的"迷信",到以道德为标尺校准自我的"德性",最终抵达忠于内心、接纳本真的"率性"——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也每一步都让生命更贴近"真实"本身。
三、业力:阻碍你的,是你的过往
1.别陷入认知的牢笼
西方不少哲学家最终陷入精神困境,核心原因或许在于"陷入了无法停止的追问,却困在了概念与名相的牢笼里"。
他们执着于从自然现象提炼抽象概念,再用概念去解构世界,可一旦落入"名相"的圈套,就像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中那样——你用语言定义的"道",早已不是那永恒流动的本质;你用概念框定的"存在",也只是片面的切片。
于是人会在自己构建的概念螺旋里反复打转,就像老鼠困在风箱中找不到出口,最终被无尽的追问逼到崩溃。比如纠结"时间有没有开始",接着又会追问"时间开始之前是什么",这类问题一旦陷入,便会因无法突破认知边界而陷入无解的困境。
其实很多问题本就不能问,其根源在于人的局限性:语言有边界,无法描述超越认知的存在;思维与"算力"有上限,算不清突破逻辑框架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我们早已默认了许多"隐秘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像无形的框,把思考限制在了"有限"的维度里。
偶数是无限集合,自然数也是无限集合,无限与无限之间,不存在"谁更多"的说法。
这种"超越有限、无法用数量衡量"的特质,其实对应着"无量寿"的概念——"无量"即没有数量、没有时间的限制,而它对应的"无量寿佛",音译过来就是"阿弥陀佛",这背后藏着对"无限本质"的通透认知。
一本叫《有限与无限的世界》的物理学书籍,就很透彻地探讨过这类问题。它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争论的问题,看似是"答案之争",实则是没发现"大家默认的前提不同"——就像讨论"多少"时,我们隐秘地假设"世界是有限的",可一旦切换到无限维度,"多少"的比较便失去了意义。
有限世界里的"零和游戏"(你多我就少),在无限世界里完全不成立:你的"多"不会挤压我的空间,我的"少"也不会让你更充裕,因为无限本就没有边界。
想通这一点,就会发现人类本就是"无限世界里的有限存在"。既然如此,我们追寻的不该是"唯一且永恒的答案",而应是"在追问中不断逼近本质的过程"——当你围绕一个问题,层层拆解出更多新问题,答案的轮廓反而会慢慢清晰。
每一个当下提出的问题,其实藏着你过往的思维惯性、逻辑陷阱与隐藏假设。
2.没被处理的情绪,都将成为我们的"业力"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算真正明白《周易》的意义:它不是一本给固定答案的书,而是一场"思想实验"——透过卦辞、爻辞那些看似玄奥的文字,反复观照自己当下的困扰、担忧,尤其是深藏的恐惧。
绝大多数行为的背后,都藏着对某种恐惧的回应,而《周易》的作用,就是帮我们在追问与观照中,看清这份恐惧的本质。
有句话说得特别透彻:"事有不成,必有所惧。"
一件事如果没做成,不用纠结表面的原因,只要追问自己"到底在怕什么",答案很快就会浮现——那些让你卡住、迈不过去的坎,本质上就是你内心的恐惧点。可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怕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更别说判断这份恐惧到底值不值得。
那天被狗追着跑,我慌不择路摔在地上,满脸是血。当时我哭了两声,却发现没有一个大人过来扶我、安慰我,没人在意我的狼狈。见没人看,我只好自己爬起来,把眼泪憋了回去。
可这件事就像没拆封的伤口,一直卡在心里,没人帮我化解,也没有自我疏导,就这么硬生生压在了潜意识里。直到后来一次催眠,我才真正直面这份恐惧:原来"被追逐"的感觉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一种深入本能的应激反应。
就像有人提到"黑狗"会联想到抑郁,我只要看到穿黑衣服的人朝我靠近,小时候摔倒时的剧痛、慌乱逃跑的冲动、满脸是血的无助……所有感官记忆会瞬间被唤醒,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一股脑涌出来,形成一个牢牢困住我的"卡点"。
想想我们的人生,其实藏着无数个这样的"卡点":一次当众出糗的尴尬、一场努力后失败的挫折、一段被忽视的委屈……这些没被好好处理的情绪,会像一个个"情绪开关",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心理学上把这称为大脑神经元的惯性反应——当类似的场景(比如当时的天气、某句话、某个动作)出现四五个,甚至七八个时,这些关联的记忆就会瞬间被激活,形成连锁反应。
从更深层的视角看,这种被过往经历塑造的、反复出现的惯性反应,就是我们常说的"业力"。
常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从本质上讲,其"业力"实是过往无数次经历沉淀下来的"情绪记忆"——它不仅包括我们能清晰回忆的童年经历,甚至能追溯到娘胎里感知到的情绪。
就像有些孩子,一辈子都带着"害怕被抛弃"的恐惧,追根溯源,可能是母亲怀他时的经历埋下的伏笔:比如母亲当年为躲避计划生育,不得不四处躲藏,还常和家人讨论"要不要打掉这个孩子"。
那时他虽在腹中,听不懂具体的文字,却能敏锐感知到母亲的焦虑、惶恐与犹豫——这些情绪像种子一样,悄悄种进了他的潜意识里。后来只要遇到类似"可能被放弃"的场景,哪怕只是微小的信号,那份深埋的恐惧就会被激活,让他瞬间陷入紧张。
所以,我们当下很多激烈的情绪反应,本质上都不是"当下的问题",而是"过往回忆在当下的爆发"。就像你此刻因为一件小事暴躁、焦虑,看似是眼前的事惹恼了你,实则是这件事触发了过去某段相似的、未被化解的情绪记忆。
看清这个真相,你就不会再被当下的情绪牵着走,反而能更清醒地去面对和梳理那些真正需要化解的"过去"。
四、易的本质:
顺势而为,待"机"而动
1.《易》,是发展之书,是延展之道
《周易》从不是一本一成不变的典籍,自诞生以来,就不断有人为它注解、赋予新的内涵。每个时代对《周易》抱有好奇的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研究者,都会用自己时代的话语体系、当时的认知与发展成果,去印证对它的新体悟。
这个过程,其实很像我们现在在知乎上"跟帖":历经两三千年,无数人在《周易》的"主帖"下留下自己的思考,时间则像"筛选者",慢慢沉淀下有价值的内容,剔除那些不够深刻的观点,再有人把这些优质"跟帖"整合起来,形成更完备的解读。
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这场"千年跟帖"里的参与者,谁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为《周易》添上一笔,就像我们在网上看到一篇好文章,也会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看法一样。
所以我特别期待有一天,大家能因为了解《周易》,真正和它产生深层的连接与互动——当你有了自己的思考,甚至想试着为它做注解时,那才是最让人开心的事。
因为这意味着你生出了一颗"愿力之心":你主动想要和这门承载了千年智慧的"伟大生命"对话,而《周易》从不会拒绝这样的连接——它一直就在那里,你若主动靠近,它便会回应你。
2.所有问题,都在"顺应"与"突破"
"如何用《周易》解答复杂的现代问题",其实是句不太正确的表述。
深入思考后你会发现,"现代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看似当下有无数新问题,可仔细拆解就会发现,无非是情感纠葛、赚钱谋生、健康担忧、人际纠纷这些事,其中一半以上都和"搞钱"有关。
首先,要明白:根本没有那么多"现代专属问题"。
当你意识到人类面临的核心问题从未改变时,会生出一种通透的认知——世界始终是"有变有不变"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路径、方法在变,但问题本身从未变过。
其次,"复杂的问题"其实也不复杂。
问题本身没那么多,这就是《周易》要传递的"易"——简单、根本。很多你以为的"大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你觉得世界充满复杂的纠葛,可本质上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核心矛盾。
在《周易》的视角里,所有问题最终都能归为"祀"与"戎"两类。"祀"指祭祀、礼仪等关乎秩序的事,"戎"则是战争、征伐等关乎生存的事,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讲的就是这个核心。
放到现在,对创业者而言,"祀"就是与规律、趋势"沟通","戎"就是争夺资源、重新分配价值,本质上都在"顺应与突破"的逻辑里做事。
3.不执着:顺势而为,借势而为
《周易》里的"解卦",既是拆解、分析,更像"解放军"那样打破困境。
从这个角度看,毛主席其实是深谙《周易》精髓的人,他提出的愚公移山精神、人民战争思想,乃至"解放军"这个名字,都直接或间接源于《周易》的精神,尤其是他精准把握了《周易》里"利远贞"的核心。
什么是"利远贞"?"贞"在这里可通"针",有"指向、方向"的含义。"利远贞"就是说,当当下的问题解决不了时,别困在原地,要"走出去"——像长征那样,通过改变空间、调整方向,为问题找到新的解法。
这正是《周易》最深刻的智慧之一:不执着于眼前的困局,懂得用更长远的视角、更灵活的方式突破限制。
14年约5000天,这样的速度背后,藏着一套深刻的"成事心法"。若用一个字概括,便是《周易》里"解"的智慧——剥离复杂表象,直击核心问题,为最广大的底层人民提供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案":打土豪、分田地。
毛泽东的智慧在于:不是自己去直接"解决问题",而是找到更庞大的力量,帮他们解决他们最关心的生存问题。当人民为了争取土地、改善生活而行动时,自然就汇聚成了推动革命胜利的洪流——人民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革命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这正是《周易》传递的核心哲学:顺势而为,借众人之力成其大事。
4.知位守时、权衡权变
《周易》里还藏着更多关于"时机"的智慧:什么时候该坚定坚持,什么时候该调整方向再继续,什么时候该暂停等待,什么时候该向外突破,什么时候该借势发力……每一步都有其"天时"与"地利"的讲究。
它的本质,其实是一个"知位、守时、权变"的过程——清楚自己当下所处的位置,明白何时该权衡势能与动能的转化节点,知道在哪个瞬间启动变化,才能事半功倍。
这个"变化的关键节点",就像荡秋千的道理:秋千荡到最高点时,会有一刹那的短暂停顿,随后便会往回摆。若想推得省力又高远,绝不能在它刚停顿或刚回摆时用力——前者容易受伤,后者用不上劲;只有在那零点几秒的"转折瞬间"发力,才能借势让秋千越荡越高。
这个节点,就是《周易》里说的"机"。所谓"知位守时、权衡权变",本质就是精准捕捉这个"机"。
对年轻人而言,《易》能帮你看清方向,少走很多弯路;等你年老时,这份通透的智慧会让你成为家里受尊敬的长者——因为你懂得如何在人生的"秋千"上找对发力点,在复杂的选择中守住本心。
《周易》的核心精神,是"不放弃,但也不执拗"。很多人走弯路,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太容易在受阻时放弃,或是在行不通时硬闯。
《庄子》里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持刀解牛,遇到关节处推不动时,不会硬砍硬凿,而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静下心来摒弃杂念,等待那个能顺着肌理切入的"契机";一旦找到契机,便能顺势而为,游刃有余。
这与《周易》的"守时待机"简直如出一辙——可见《周易》与《庄子》《中庸》《道德经》的智慧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全流通智慧"。
苏东坡,看似没专门学过"管理",却能把写字、画画、做菜、做官、解决民生问题都做得很好,还能在人生起落中自得其乐。因为他是"通达之人"——一个"易"字,打通了各个"知识孤岛"之间的壁垒。
当"易"成为连接一切的枢纽,便能一通百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