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从政策赋能到全球合作," 中国式方案 " 以独特的 " 技术 + 场景 + 生态 " 模式,改写着全球科技产业版图。在此关键节点,行业面临核心命题:" 中国式方案 " 如何持续深化赋能千行百业?中国的 AI 企业又将如何重构 " 场景化智能 " 的边界?
8 月 27 日,由 36 氪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主办的 2025 AI Partner 百业大会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盛大启幕。本次大会以 " 中国式方案 " 为主题,分为 " 中国式方案 " 和 " 谁来定义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 " 两大篇章,围绕 " 中国式创新的黄金时刻 "" 超级智能体能否成为下一代 AI 的核心形态 "" 中国式方案重塑世界科技竞争格局 ""AI+ 千行百业融合创新的繁荣景象 " 四大话题,全方位集中呈现中国 AI 的最新突破与生态体系,分享中国式 AI 的成长路径和未来前景,探索中国式方案的创新模式。
36 氪在 AI Partner 百业峰会特备策划了一场 " 软件还是硬件——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热点 " 的圆桌对话。36 氪资深作者【主持人】周鑫雨,小水智能 CEO 孙雪峰、AI 招聘平台 TTC 创始人 肖玛峰、企业级智能体 方云智能 创始人 于人,几位大咖供同行探讨「中国式方案」下,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热点。
以下为致辞内容,经 36 氪整理编辑:
周鑫雨: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小水智能 CEO 孙雪峰、AI 招聘平台 TTC 创始人 肖玛峰、想象数科 / 想象 AI 研究院创始人兼 CEO 于人这三位跨领域资深从业者,均在 AI 浪潮中找到独特机会点。首先请各位介绍公司业务,以及如何抓住 AI 机遇。
于人:大家好,我是于人,技术背景,做软件研发 20 年。2019 年创业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过移动、联通、平安、丝芙兰等企业;AI 浪潮来临后,业务转向 " 业务部门 AI 智能体定制 ",本质是做企业 AI 转型咨询 —— 帮客户梳理场景、落地智能体,在 AI 应用的 " 盲荒期 ",通过共创式服务挖掘真实需求。
肖玛峰:大家好,我是 TTC 创始人,我们是 "AI + 招聘 " 公司,抓住了 AI 领域的贝塔机会:一方面服务国内 1000 家 AI 领先企业(覆盖芯片、算力、大模型、AI 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懂 AI 公司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即将上线 "AI Agent 产品 " —— 让每个职场人拥有专属 AI 猎头顾问,用户输入信息,AI 就能匹配工作。比如中欧校友常找我做职业咨询,我希望用 AI 分身把专业能力复制出去,降低大家找工作的难度。
孙雪峰:大家好,我是小水智能 CEO,公司 2017 年成立,早期做 AI 中台,为通讯企业、行业客户赋能;AIGC 爆发后,我们快速将中台升级为 "AI Agent 驱动的消费端产品 ",核心机会是 "AI + 硬件 " —— 选择儿童腕表这个存量市场(国内年销量 1500 万台)。现在明显感受到,传统智能硬件(穿戴、手机、家电)都在找 AI 升级方案,这倒逼我们快速迭代服务能力,做 " 用得懂,用得好,用得起 " 的 AI 硬件。
周鑫雨:应用层创业离不开模型能力支撑,今年模型迭代与 2023 年相比有哪些不同?应用层企业该如何适配?
孙雪峰:我们是 Agent 应用层,核心是 " 站在巨人肩膀上 " —— 不做模型研发,而是建自己的 MaaS 层,对接全球顶尖模型 API。2023 年主要跟百度合作,2024 年加了字节,今年春节前 DeepSeek 没火时,我们就提前部署,推出全球首款 DeepSeek 儿童腕表。今年最大的变化是 " 多模态能力落地 ":文生图、图生视频的头部 API 一出来,我们就融入架构,发现只要快速拥抱好模型,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也能做 " 全球首款 " 产品。底层逻辑是 " 谁好用、谁便宜就用谁 ",我们专注商业落地,不用纠结模型研发。
肖玛峰:AI 领域创业,把握住技术趋势非常重要。 2023 年是 " 百模大战 ",很多公司砸钱做通用模型,结果 Deepseek 出来,大多数投入打了水漂;2024 年大家清醒了 —— 通用模型是大厂游戏,创业公司很难玩都在做聚焦的事,比如百川专注医疗,百度聚焦自动驾驶等。我们这种 AI 应用公司在选用模型的时候也会发现他们各有所长,可以 " 按需选模型 ":推理用 DeepSeek,长文本用 KIMI,语音用火山引擎豆包,不绑定单一模型。另外,今年资本市场更理性,投资人更愿意投 " 强行业背景 + 强工程能力 " 的项目,比如字节中高管出来创业的项目,比纯科学家项目更受青睐。
于人:今年模型迭代有三个明显变化:一是从通用往垂直卷,比如 DeepSeek、GPT-5 都在强调 " 写代码能力 ";二是国内开源模型领先,排名前 15 的开源模型都是中国的(如阿里、DeepSeek、智谱、KIMI),让国外模型压力很大;三是做模型的公司少了,大家开始转智能体(比如李开复、华为、智谱都推智能体产品)。对应用层来说," 家里有矿也别搞大模型 ",建议做模型微调、二次开发;而且大模型写代码能力让定制化成本降了 10 倍 —— 以前干两个月的活,现在专家用 AI 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这让 B 端定制从 " 苦活 " 变成了 " 可行项 "。
周鑫雨:今年涌现出不少快速突破千万美金营收的 AI 应用,各位认为哪些领域有规模化赚钱的机会?B 端付费意愿有变化吗?
孙雪峰:最大的机会在 "AI + 硬件 ",尤其是国家政策推动的增量市场 —— 国务院《人工智能 +》明确 2027 年 70% 智能硬件要 AI 化,2030 年超 90%,这是几十万亿的市场。比如我们在布局 AI 眼镜,不是普通款,而是结合教育场景,做 " 初中生知识点讲解眼镜 ":用视觉多模态能力,像家教一样陪学生做题、讲知识,这种 " 垂类硬件 " 是爆品方向。另外,普通人也能抓机会:不用从头做硬件,找成熟供应链(比如深圳的儿童腕表厂、按摩椅厂),在现有产品上叠加 AI 交互(比如用开源 Agent 平台搭英语训练功能),先从小场景验证,有付费用户再扩张。
肖玛峰:赚钱机会分两类:C 端看 " 人性弱点 ",硬件有机会,但国内 C 端工具难收费,建议出海 —— 海外用户愿意为 " 作弊神器 ""AI 美图 " 付费,我有朋友在海外做会议纪要语音转写硬件,一年赚 1 亿美金;B 端机会在 " 传统行业改造 ",比如医生、律师、猎头这些 " 老法师行业 ",用 AI 替代部分人工(比如用 AI 做人才初筛,成本降了但收费不变,利润空间大)。另外,中国 SaaS 和工具类企业出海有优势:工程能力强,人工成本是美国的 1/3,能卷赢海外同行。但要注意避开 " 大模型能直接干的事 ",比如 AI 客服、AI 编程,这些领域机会已经少了。
于人:B 端付费意愿在提升,核心是 " 为痛点买单 ":一是原有信息化预算转 AI,比如央企用 AI 审合同付款(每年 1500 万套,几百人团队的活,AI 能搞定,愿意付几百万);二是挖掘新需求,比如用 AI 做直播弹幕互动、私域转化。今年 B 端最好的模式是 " 先定制再标品 ":AI 应用还在早期,客户不知道要什么,先通过定制(成本仅去年的 1/10)跟客户共创,验证场景后打磨成标品,再复制到整个行业。国内 1382 个行业小类,每个行业都有机会,关键是 " 先赚第一笔钱,再做标准化 "。
周鑫雨:最后请各位预测,今年过后,AI 下一个热点在哪?软件还是硬件?红利期有多久?
于人:未来 5 年热点是 "AI 智能体 + AI 原生应用 ",软件机会更大。技术生命周期来看,大模型、算力已达商用标准,接下来是应用爆发期,这波 AI 周期有 40-60 年,2035 年左右会涌现应用巨头。"AI 原生 " 会火 —— 不是在原有信息化系统上加 AI 模块,而是直接用 AI 服务现实世界,比如摄像头 AI 分析风险、直播 AI 做私域转化。现在入场不晚,每个行业都有 10 + 创业方向,关键是 " 从自己懂的领域切入 "。
肖玛峰:红利期至少 10 年,比 10 年前的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更大。下一个热点在 " 传统行业 AI 改造 ",软件硬件都有机会,但要 " 避开大模型直接能做的事 "。建议大家 " 尽快投身 AI 领域 ":比如做传统公关的朋友,跑 100 场 AI 活动就拿到了 AI 公司的 offer;现在进入 AI 行业,就像 2015 年买比特币、特斯拉,站到 2035 年看 2025 年,回头看都是黄金机会。不要觉得自己是 " 外行 ",中欧同学的商业化能力,正是纯 AI 公司缺的。
孙雪峰:未来 1-2 年,硬件会是 " 高频热点 " —— 小米、华为、苹果的首款 AI 手机一出来,会带起一波热潮;PopMart 的 AI 玩具、格力的 AI 空调,每个品牌的 AI 新品都会刺激市场。但核心机会是 " 技术平权 ":开源硬件、开源软件(比如 Coze)让创业门槛大幅降低,普通人也能做 AI 产品(比如搭儿童英语训练 Agent)。红利期很长,只要抓住 "AI + 自己熟悉的领域 ",不管是代理 AI 产品,还是跟供应链合作做硬件,都有机会。
周鑫雨:今天三位嘉宾的分享很实在 —— 模型不是普通玩家的赛道,应用层要抓 "AI + 垂直场景 ",硬件看政策增量,软件看原生应用,普通人也能靠开源生态、供应链优势入场。感谢三位,也感谢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