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盛夏的武汉。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商业重镇,萝卜快跑无人车已融入川流不息的车海,安静平稳地行驶。它们以一种沉稳精准的姿态,悄然滑过长江大桥,融入日常交通。对于多数市民而言,这已是司空见惯。
然而,在产业观察者眼中,这份平静之下,正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 8 月 27 日的一场线上分享会中,用数据向华尔街见闻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 百度宣布,二季度在武汉,他们已经能够形成单车层面上的扭亏为盈 " 。
这对一个长期 " 烧钱 " 的行业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信号。它标志着 Robotaxi 的故事,正历史性地从一个遥远的技术愿景,转向一张可以被严肃审视的商业蓝图。
Robotaxi 的行业转折点,或许已经到来。
长久以来,阻碍 Robotaxi 商业化的核心症结,除了政策因素外,是经济学问题: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营收入,能否覆盖其高昂的制造成本、研发及运维支出?
在过去,答案不甚明朗。但 2025 年,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 今年下半年的节点,无人驾驶出租车几乎可以压到 30 万人民币以下的成本," 巩旻明确指出," 其中一半是车辆本身的成本,另一半属于自动驾驶的套件 "。
跨过这条 "30 万成本线 ",意味着 Robotaxi 的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终于有了走向成立的可能。这背后,是中国强大产业链带来的显著成本优化。
巩旻举例称,作为自动驾驶关键传感器的激光雷达,其成本在 2022 年尚在 5000 元人民币左右,而今天 " 可以做到 200 美金以下,大约 1300 人民币的价格 "。正是这种极致的效率追求,为武汉的盈利故事铺平了道路。
成本的下降,为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基础。根据公开信息,头部玩家已纷纷将 2025 年定义为 " 规模化 " 之年,计划在年底前将运营车队规模扩大至千辆以上。
就在 7 月,上海宣布大幅扩大 Robotaxi 的运营范围,首次将服务延伸至靠近陆家嘴金融区的核心地带,百度和 Pony.ai 等公司均获准在沪开展全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收费运营。至此,中国所有一线城市均已为全无人商业化 Robotaxi 打开了大门。
瑞银预测,当技术来到临界点时,可能会迎来加速发展。他们推演,到 2030 年代初,仅中国一线城市便有望组建起一支 30 万辆的 Robotaxi 车队,而全国市场的最终需求或将高达 400 万辆。若预测成真,中国将催生出一个高达 1830 亿美元的全新产业,足以吸引全球资本的目光。
如果说成本下降解决了 Robotaxi" 能否盈利 " 的问题,那么数据和政策则决定了它 " 能走多远、能跑多快 "。
自动驾驶的本质是一场数据的竞赛。算法迭代、模型优化与极端场景处理能力,都依赖于海量的真实路跑数据。在这场竞赛中,中国无疑拥有独特的优势。
更早的商业化落地,意味着玩家们能以更快的速度积累数据,驱动 " 数据飞轮 " 加速旋转。当车辆从偏远的测试区驶入城市核心区,从日间运营扩展到 24 小时全天候服务时,所采集的数据质量和价值也呈指数级增长。这种由数据构筑的壁垒,一旦形成便极难逾越,将迅速巩固领先者的市场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这场竞赛提供了动力。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旨在推动智能汽车发展的法规和标准相继出台。今年 4 月 1 日,北京正式实施新的自动驾驶法规,为 L3 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提供了清晰的法律框架。深圳、广州等地也建立了测试许可的互认机制,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测试成本和时间。
巩旻强调了中国政府在推进这一新生事物时所展现的务实与平衡。一方面,要求科技企业与地方出租车公司合作,以缓和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将 Robotaxi 的发展视为达成 " 新质生产力 "、迈过 " 中等收入陷阱 " 的关键一环。这种 " 顶层设计 " 与 " 市场活力 " 的结合,为中国 Robotaxi 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优越环境。
当我们将目光从当下的运营数据和政策文件中移开,一个更宏大的问题浮现出来:Robotaxi 的终局,究竟是什么?
它绝不仅仅是 " 用机器替代司机 " 这么简单。
在瑞银看来,Robotaxi 与量产车的辅助驾驶(ADAS)目前是两条并行发展的路线,但长远来看必将交融。当 Robotaxi 的运营范围从城市核心区扩展到全城乃至城际之间;当私家车的自动驾驶能力足以解放驾驶员时,整个社会形态都将被重塑。
马斯克曾预言,未来汽车之间的区别将更多体现在智能化方面。这不仅是商业竞争的判断,更是对未来城市生活形态的洞察。当出行成本因无人化而大幅降低,当通勤时间可以被用于工作或娱乐,城市的物理边界将被重新定义。
这正是为什么 Robotaxi 领域的竞争不仅在中国展开,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从美国的 Waymo、Cruise 到中国的百度、Pony.ai,再到携 FSD 入局的特斯拉,这已是一场关乎未来的全球科技巨头间的角逐。这不仅是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对下一代城市基建、交通标准与生活方式的定义权之争。
历史的车轮一旦开始转动,便不会轻易停下。武汉街头平稳行驶的无人车,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雄心,以及整个行业从愿景走向现实的坚定步伐。当盈利的曙光第一次照进财务报表,属于它的时代,便真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