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书乐
一个大时代的来临,总感觉像一个段子。
千禧年开幕的时候,互联网全球大流行,一个经典梗说的是:在网络的另一端,和你聊天、发邮件的也许是一条狗。
事实上,这个话的原始出处更早,是 1993 年《纽约客》上的一幅漫画。
当时的标题更经典: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跌宕 30 年,这句话到底依然是个笑话。
但在互联网上,或许和你说话的人,真的可能不是人了。
2025 年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来自中国的 AI 公司 DeepSeek(深度求索)在大洋彼岸全面 " 破圈 "。
从高高在上的美股巨头,到使用 AI 工具的普通用户都被 DeepSeek 最新发布的 R1 模型深深震撼。
2023 年初,ChatGPT 带来的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成为了最有力的推手。
当人们还在和各种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有趣又无聊的交互,测试写论文提纲、AI 绘画或其他之时,殊不知游戏行业已经开始想让人工智能和玩家吵架了。
这并不是孤例,反而是整个游戏行业都正在干的一件事,其落脚点则是各种开放世界游戏。
无论《原神》《赛博朋克 2077》,还是《艾尔登法环》,越来越庞大的虚拟世界,成为了解决游戏剧情长度、更久的黏住用户的最简洁解法。
但无缝大地图做的越大,实时运算能力要求越高。
显然,这需要更多的算力支撑,而用户的设备与厂商的服务器,就变得不够看了。
怎么破?
育碧也好、暴雪也罢,都用了同样的方式,公式化开放世界,当然会尽可能的做好伪装。
可问题来了,在原本就寡淡的游戏主线剧情上增添大量重复元素来增加玩家的游戏时间,终归不能体现出开放世界的自由度。
只不过是在 A 村被 NPC 派发抓猪的任务,在 B 镇又接到了一个找狗的安排,就和网游中无尽任务一般的打怪升级般让人疲劳。
怎么办?
ChatGPT 们给出了思路,国内外多家游戏公司 " 不约而同 " 地将玩家与游戏中 NPC 的交互,看作是让游戏非线性化、高自由度的抓手。
《逆水寒手游》在 2022 年末就宣布,自己将是一个 " 万物皆可交互 " 的自由开放世界。
其最大卖点智能 NPC,即指游戏中 400 多名 NPC 都加载了网易伏羲人工智能实验室的 AI 引擎,有独立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按照网易的说法,玩家和 NPC 的交流交互不再是设定好的、流程式的,而是自由度极高、完全开放的。
例如,在两个女 NPC 正在讨论与夫君相隔千里的话题时,玩家输入 " 异地恋是没有未来的 ",触发 NPC 放弃异地恋的相关对话。
这个图景,是否让人想到了《失控玩家》里开放世界中的 NPC 变成带自主意识的男主角的故事呢!
该工作室成员肖佳悦描述称:"AI being NPC 是有记忆的,他们会记住与玩家的交互过程,通过这些记忆逐步建立对玩家更全面的认知,从而改变与玩家的相处方式。"
一个活的开放世界,或许未来玩家都会分不清谁是 NPC,谁是真人,这种和玩家一起成长、交友的开放世界,会好玩吗?
02 会聊天的游戏,好玩吗?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
至少目前,有了智商的 NPC 在游戏世界里唯一能做的就是聊天,用不一样的话术聊天罢了。
和 NPC 吵架,有什么好玩的?
但游戏行业想要用 AI 做出更好玩的事来。
因为,AIGC 已经来了,而且第一波冲击就降临在游戏行业身上,要么拥抱并征服它,要么就被它淘汰。
很快,新的冲击来了。
2025 年 8 月,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带领团队开发的 AI 互动类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暂译《群星低语》)于近日上线 Steam 平台。
差不多时间,蔡浩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番颇具争议的言论。
他认为,AI 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了游戏的开发模式。
在他看来,未来游戏创作领域将走向两极分化," 仅有前 0.0001% 的顶尖天才团队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其他开发者 " 不妨考虑转行 "。
公开信息显示,《群星低语》的核心玩法在于通过玩家第一人称视角与 AI 游戏角色 Stella 对话,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根据情节设定,Stella 是一名迫降在外星世界盖亚的女宇航员,玩家是她唯一能通过通讯器联系的人。
玩家通过语音、文字输入引导其行动,每个决策都会触发不同情绪反应并影响后续剧情分支,最终导向多个结局。
尽管该游戏语言仅支持英文,但中国玩家购买热情仍然高涨。
因为,这是 AI 原生游戏。
和通过 AI 在美术设计、代码生成等多个环节为游戏设计提供加速,最终被游戏设计师们 " 装配 " 进游戏,而在游戏体验中并无 AI 干预不同,此类游戏讲求 AI 实时生成,即:
如果游戏内容并非只是厂商或制作团队规定好的剧本和世界观,而是由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通过 AI 技术生成不同结局和版本,那它就符合这一定义。
为什么 AI 首选是游戏行业?
在于人工智能的走向变了。
过去的传统 AI 偏向于分析能力,基于已有内容;现在的 AI 基于训练数据和生成算法模型,可以自主生成各种形式的内容和数据,包括文本、图像、视频、代码、3D 内容或者几种媒介类型转换组合形成的 " 多模态内容 "。
生成算法、预训练模型、多模态等 AI 技术累积融合,以及深度模型方面的技术创新,共同催生了 AIGC 的大爆发。
惧怕 AIGC,则是更多游戏从业者们的心声,AI 绘画是第一个接触点,也是第一个溃败口。
在 2022 年,AI 绘画尽管已经出现在公众面前,并能体验且成舆论热点,但只是一个玩具,其绘画成品大体是魔幻现实风格的。
而在 2023 年前后,随着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Novel AI 等生成式 AI 应用出现,突然画风为之一变:
简单给到一些草图,提供一些被用户戏称为魔法的关键词组合,就能自动生成带有人物外貌、空间场景、故事情节等充满细节色彩的效果图。
一度,原画师们还有一个借口,即手部细节是 AIGC 的软肋。
一张图是人画的还是 AI 画的,一看手就知道了。
主要是因为手是人类最复杂和灵活的器官,手部动作千变万化,电脑很难去模拟,AI 生成 1000 张图,可能只有一两张是可以用的。
然而,这样的天花板只出现了 100 天,就被海量用户 " 投食 " 下深度学习中的 AI 算法所攻克。
2023 年春节前后,AI 绘画应用 Midjourney 上,手部的正确率已经接近 50%,并在继续提升正确率。
被冲击的不止是原画师们,还有游戏行业的各个链接,似乎就如过去每一轮适用于大众的互联网科技新颠覆,总是通过游戏作为先锋官一般。
之所以会如此,除了游戏更切合中青年人群的普遍娱乐需求外,更在于游戏较之其他载体更具有多元性,即:
作为娱乐及媒体行业中最复杂的形式,游戏的构成要素包含了娱乐媒体领域内容的所有形式,是文本、图像、音效、音乐、3D 模型、动画、电影、代码等多种类型资源的复合体。
于是,科技产品只要切中了游戏的一个或多个要素,即有可能让其成为其科技力量的试验场和普及起点。
而这一轮 AIGC 热潮,由于其多模态的特征,甚至可以从游戏生产制作到发行的所有阶段均发挥出作用,小到一张原画的创作,大到游戏的整个制作过程。
04 被意外改变,却是宿命!
事实上,在原画设计被 AI 绘画冲击之前,就已有多个游戏细分领域悄悄被改变了,如配音。
2022 年 8 月,网易上线 2 年的手游《时空中的绘旅人》在更新版本时出现了一个小意外:
其游戏角色叶瑄的配音演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经与合作方沟通,采取暂代方案 " 提取此前声音特征 " 制作配音。
但很快,网易发现随着游戏版本更新及品质需求,原有技术方案无法适配新增的语音内容需求。
随后,网易自己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使用 AI,根据叶瑄声音设定开发叶瑄专属声音模型,新的声音模型具有更流畅的听感及丰富的情感表达。
而据 2023 年 2 月游戏内问卷调查结果,叶瑄新声音模型实装后的用户评价均高于早期 AI 配音。
这样的选择,集中发生在了恋爱类游戏身上,或许是源于其目标受众是女性玩家,对配音更为敏感的缘故。
但事实上,考虑到游戏产品的生命力可能极其绵长,并可能呈现系列化,使用真人进行配音而在其游戏绵长生命周期中出现各种意外的可能性,都将会指数级加大。
头部游戏公司早就在尝试使用 AI 配音作为替代方案,而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成本。
甚至于被认为是 AI 短时间内无法达成的音乐创作领域,也有了松动迹象。
推出一个季度后,就已在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全球 180 多个音视频平台发行了近 20 首人工智能生成歌曲。
更多的娱乐媒体都在被突破,和 NPC 自由的吵架只是一个开头,由 AI 制作游戏也不再是幻想。
2022 年底,就有国内某游公司发布视频,宣称其正在推出一款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冒险类小游戏。
据称,该游戏的第一章制作完成仅仅用了 6 小时。
时代变了,从游戏开始,却决不只是一场游戏。
毕竟,2025 年了,人工智能已经完成了小升初,一部分学霸如 DeepSeek 甚至正在按照 " 五年模拟三年高考 " 的节奏,试图进入大学,用更好的学习方法来模拟自己的人生。
当 AI 能够模拟人生时,一切都将变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