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投资界 08-27

揭秘港投公司(HKIC):一年投 120 个项目,开启扫货

北京教授团来香港了。

昨日(8 月 26 日),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 " 港投公司 ")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举办了首届 "AI 国际人才峰会 "。现场聚齐超过 350 位国际 AI 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业界人士,这是香港并不多见的一幕。

时隔三个月,投资界再次见到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Clara)。

执掌 620 亿港元,她聊起港投公司正式运作一周年情况——截止目前已投资超过 120 个项目,其中 2 家企业已在香港上市,另有 10 余家企业已于今年提交或计划提交在港上市申请。

如此快速的节奏,于当下一级市场令人惊讶,堪称【香港最忙 VC】。而忙碌背后,香港力拼新兴产业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执掌 620 亿

一年投出 120 个项目

这应该是当下最活跃的创投活水之一。

犹记得 2024 年 6 月,港投公司第一笔投资出炉,落子由贾佳亚教授创办的思谋科技。一年过去,这家明星独角兽要 IPO 了——公司管理层最近在公开场合透露,目前处于上市筹备阶段,并将首选香港作为上市目的地。

沿着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 / 绿色科技三大脉络,港投公司出手节奏令人惊叹。除了思谋科技之外,还有百图生科、银河通用、PPIO 派欧云等大家熟知的科技公司背后,都出现了港投公司的身影。

" 项目发展的速度比我们预想得要快。"陈家齐向投资界透露,一年以来港投公司 2 家被投企业已在香港上市,另有 10 余家企业已于今年提交或计划提交在港上市申请。她补充一个细节:港投公司每 1 港元的投资,已成功带动超过 5 港元的市场长期资金跟投。

创科是焦点,当中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方向留给外界深刻印象。例如银河通用 2024 年 7 月与港投公司签约,成为香港引入的第一家具身智能领域企业。背后创始人是北大 90 后教授王鹤,至今累计融资已超 24 亿元,集结了一支豪华的投资人队伍。

" 生命科技,是我特别挂心的赛道。" 陈家齐聊起这一年的经历,尤其惊叹人工智能在生物科技的技术进步,因为这是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产业。此前一次与生物医药企业的交流让她印象深刻——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时候,制药是一个漫长的征途,一个 target 可能要耗时好几年、耗费众多人力。但现在只需要几个人加 AI,整个流程半年就能完成。于港投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着重布局的产业。

正式出手一年以来,港投公司并没有给自己设限,除了一直重仓的三大领域,团队也在探索更多新兴产业。陈家齐透露,港投公司将依托自身实践经验,并结合香港的优势继续布局如金融科技、航空航天等前沿科技方向,目前已经有一些早期的沟通正在进行中。

" 港投公司采用‘投资 + ’的模式,对我们而言,投资不仅是获取中长期财务回报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通过投资,创造和支持创科等新增长动能的发展,为香港经济和社会带来效益。" 陈家齐认为,当市场恐惧的时候,于坚持长期主义的港投公司而言是一个机遇。她笃定,现在就是出手的最佳窗口。

港版淡马锡崛起

时间回到 2022 年,外界担忧香港失去竞争力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场变革叙事由此开启——这年 10 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初始管理规模 620 亿港元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KIC)。由特区政府全资拥有,这一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在香港还是首次出现。

随后,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任港投公司董事会主席。香港的愿景是,希望未来五年能吸引不少于 100 间具潜力或代表性的创科企业落地香港。由此,港投公司也常常被视为 " 港版淡马锡 "。

过去一年里,陈家齐和团队密集往返香港内地城市及海外市场,走访创业公司与创投机构。" 我们在内地每个省、每个市地去跑,主动地调研前沿科创项目。"陈家齐向投资界总结,目前团队主要打法仍是直接投资与共同投资,而后者集中在联手知名创投机构一同布局。

一个创科生态朋友圈开始跃然眼前。正如今年 5 月首届 " 国际耐心资本论坛 " 上,约 80 家全球机构参会,总资产管理规模高达 20 万亿美元,涵盖主权基金、退休基金、大学基金、家族办公室、企业创投等多种类型。

那天会上,港投公司宣布与戈壁创投、蓝驰创投、基汇资本三个合作项目。其中,港投公司与蓝驰创投合作成立 " 共同投资伙伴计划 ",推进一篮子的共同投资项目,重点支持有全球视野的华人科技创业者和全球前沿的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科技能力走向全球。

还有最新与 " 中国 AI 黄埔军校 " 智源研究院合办的 "AI 国际人才峰会(AIC)",共同见证 " 香港青源会 " 的成立,未来将聚焦为年青一代提供创投、创业与科研的思想启蒙,激活香港创新创投基因。

发挥 " 超级联系人 " 的角色,生态协同刻进港投公司的基因里。陈家齐举例说起,上个月港投公司率队 10 余家前沿科技初创企业一起前往马来西亚、文莱访问交流,一系列合作的火花便在此间产生," 在访问的过程中,这些初创企业之间也碰撞出火花,第一天创始人互相认识,第二天安排团队电话会议,第三天就签约合作了。"

" 一路走来,我们所坚持的,不单单是为港投公司增加多少财务回报,发挥生态圈的价值同样重要。" 陈家齐透露,下半年港投公司还将组织系列外访团,带着生态合伙伙伴以及投资的创新企业走向世界,让他们说好自己的故事。

这正是港投公司的使命:一方面争取合理回报;更重要的是通过汇聚资源,支持创科和策略产业发展,增强香港的长远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同时,其所构建的全球网络持续为有志开拓海外市场的创新企业搭建关键桥梁。

" 我们未来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对话的尾声,陈家齐意味深长。

香港迎来 New Money 时代

"High Tech 揩嘢,Low Tech 捞嘢。"

这是 2023 年宁德时代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仪式上,曾毓群提起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做高科技产品会把钱赔光,从事科技含量低的行业反而大赚特赚。虽为自嘲,却也是香港过去二十多年科创生态不足的一种折射。

面对扑面而来的危机感,香港意识到需要变化——破题就在于科创。2022 年,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自上任起便以 " 无创科、无未来 ",多次强调创科于香港之重要性,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的决心不言而喻。

" 香港想尽办法吸引科技公司与人才。" 陈家齐总结,一方面,不少致力于全球化的内地科技公司往往把香港作为出海第一站,国际总部随之落地;另一方面,香港高校庞大的人才储备库对于科技公司有着不可比拟的吸引力。更何况,眼前火爆的港股更是汇聚全球资本。

最新一幕,则是香港落地 100 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开始面向 VC/PE 机构遴选。

这是香港特区政府一年前提出的产业引导基金,旨在成立母基金,加强引导市场资金投资指定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半导体与智能设备、先进材料和新能源等,系统性建设创科产业生态圈。今年 7 月 25 日,该创科产业引导基金 100 亿港元承担额获立法会财委会通过。

外界留意到,香港证监会官网显示,Hong Shang Asset Management ( Hong Kong ) Company Limited 弘尚资产管理 ( 香港 ) 有限公司已于 2025 年 7 月 4 日获得香港证监会核发的 4 号牌照 " 就证券提供意见 "、9 号牌照 " 提供资产管理 "。一家知名大湾区创投机构透露,9 号牌照是在港募资的必须条件,内部也在抓紧推进。或许意味着,VC/PE 赴港募资一幕正在开启。

回顾过去五年,香港投入逾 1500 亿港元推动科创发展,抢人抢产业的步伐迅速。数据显示,香港的初创企业由 2014 年的约 1000 间上升至 2024 年的近 4700 间。与此同时,港府多个部门已经与超过 200 家具高潜力或代表性的企业洽谈好来港设立或拓展业务。

凡此种种,如今香港迅速出现一批新面孔。字节跳动、小红书等一批互联网公司加速进驻,AI、具身智能、生命科学等创业公司排队落地。告别传统地产,香港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迁。

"Old Money 悄悄退场,New Money 快速崛起。" 这一声音近日席卷港圈。随着新兴产业的吸引力增强,一批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国际资金迅速赶来,以每平方英尺 100 港元以上的 " 天价 " 租下香港办公室。

钱的流向,影响深远。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周佳丽 杨文静,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8/55417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