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2分钟前

锂电行业洗牌加速:跨界者退场,巨头赴港融资

港股市场正成为锂电企业的 " 战略补给站 "。毕马威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香港 IPO 集资总额同比激增近三倍,创 2021 年以来最佳开局。截至 6 月底,港交所 IPO 申请数量达 240 家,较 2024 年增长近两倍。

其中锂电池企业成为主力军。2025 年 5 月 20 日,香港交易所的铜锣被宁德时代高管敲响。这家市值 1.3 万亿的锂电巨头以每股 263 港元定价,募资超 350 亿港元,创下上半年全球最大 IPO 纪录。就在同一周,亿纬锂能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7 月初,欣旺达、星源材质、天赐材料相继宣布启动港股 IPO。

产能过剩逼出资本新出路

向行业内观察,历经数年高速扩张,中国锂电行业已步入深度调整阶段。产能扩张的惯性尚未消退,而新一代技术研发如同无底洞般持续吞噬资金,叠加日趋白热化的价格竞争,令企业现金流普遍承压。2024 年至 2025 年间,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压力愈发凸显,成为推动企业寻求境外资本的关键动因。这些压力集中体现在产能严重过剩、恶性价格竞争、技术迭代加速以及资金链紧张等多个维度。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预计为 1000-1200GWh,而全行业规划总产能高达 4800GWh,达到实际需求的四倍。尽管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仍保持在 89.86%,但众多二线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 50%。部分企业如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的毛利率已降至 10% 以下,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导致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

原材料与产品价格持续下行进一步加剧经营压力。碳酸锂作为关键原材料,2025 年上半年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约为 7.04 万元 / 吨,较 2024 年同期的 10.37 万元 / 吨下跌 32.11%。储能电芯价格同样呈现跌势,2025 年一季度价格区间为 0.3-0.4 元 /Wh,部分中标价格甚至低至 0.26 元 /Wh。

在价格下行和产能过剩的双重挤压下,企业经营性现金流普遍恶化。2024 年动力电池企业平均收款周期为 103 天,而付款周期达 255 天,账期差为 152 天,显著高于整车厂水平。多家上市公司面临接近 200 天的账期差,导致经营性现金流普遍恶化。

为维持运营,企业负债水平持续攀升,有企业在 2025 上半年资产的负债率甚至超过了 70%,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持续恶化。这种资金压力使得企业迫切需要新的融资渠道来缓解流动性危机,支持技术研发和产能升级。

跨界企业的退场则从另一面印证了行业的成熟与理性。2024 年以来,锂电产业链掀起跨界企业终止潮,宝明科技、华软科技、黑芝麻等企业纷纷宣布暂停或终止新项目建设。据高工锂电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共有 22 家上市公司发布锂电项目调整公告,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行业项目数量较多,而海外项目受地缘政治与成本压力冲击,推进缓慢。缺乏技术积累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跨界企业,面临更高的合规成本与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选择退出赛道。

这些结构性压力相互交织、相互强化,形成了一种行业性的发展困境。企业仅依靠内生增长难以突破这些约束,必须寻求外部资本支持。而境内资本市场审核收紧使得融资渠道受限,于是赴港上市就成为重要的突围路径。

全球化战略的迫切需求

全球化战略的迫切需求正强力驱动中国锂电企业奔赴国际资本市场。

欧美新能源转型加速创造出巨大的需求缺口,但地缘政治因素促使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对本土化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虽推迟两年实施,但仍明确要求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追踪,这对海外本土化产能提出硬性要求。中国企业若仅依靠国内生产再出口,不仅面临高额关税壁垒,更可能被排除在主流市场之外。建设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的本地化产能,从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向产能和技术输出,成为切入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策略。

政策窗口期的机遇转瞬即逝。欧洲本土电池企业的发展不及预期——瑞典电池企业 Northvolt 陷入破产危机,美国储能集成商 Fluence 持续亏损并大幅裁员,这为中国企业留下了宝贵的市场空窗期。与此同时,欧盟高达数千亿欧元的碳中和资金需要本地化项目才能申请,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为本土生产的新能源产品提供高额补贴。这意味着,谁先完成海外产能布局,谁就能率先享受这些政策红利,并抢占客户认证的先机。

锂电生产所需的镍、钴、锂等关键资源遍布全球,通过海外建厂可实现紧贴资源地的布局,降低长途运输成本和供应链风险。例如,宁德时代匈牙利基地紧邻奔驰、宝马等客户工厂,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基地辐射东南亚电动车市场,国轩高科在阿根廷布局锂资源加工,这些布局都旨在实现供应链的区域化整合,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此外,国际化资本平台的建设需求也不容忽视。赴港上市不仅为企业带来外汇资金,更通过引入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全球品牌信誉。这不仅为海外项目融资提供便利,也为未来可能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奠定基础。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锂电企业的全球化已从 " 可选项 " 变为 " 必选项 "。 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布局生产基地,亿纬锂能通过合资模式切入北美市场。此外,星源材质在马来西亚、欧洲等地建设生产基地。

资本市场剧变,锂电赴港的深层推手

资本市场环境的剧变确实成为锂电企业赴港上市的核心推手,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国内 A 股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在 IPO 准入、融资效率及资金用途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2024 年 A 股市场经历了 IPO 审核的显著收紧,监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健康性、持续盈利能力及合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年共有 430 家企业终止 IPO,数量较 2023 年的 245 家大幅增加,其中不乏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这一收紧政策导致许多原本计划在 A 股市场融资的企业面临更长的审核周期、更高的上市门槛以及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锂电这类资金密集、技术迭代快的行业,融资时效性直接关系到产能扩张与技术研发的进度,A 股审核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不得不寻找更具确定性的替代方案。

与此同时,香港资本市场则展现出更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2024 年 10 月,香港证监会与联交所联合宣布优化新股上市审批流程,特别为符合资格的 A 股上市公司建立快速通道,大幅缩短审批时间。2025 年 5 月推出的 " 科企专线 " 进一步为特专科技公司(包括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提供更灵活的上市条件和支持服务。这些政策提升了港股市场对新经济企业的吸引力,使其成为锂电企业寻求国际化资本平台的重要选择。

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差异

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差异也确实影响了锂电企业的上市地选择。A 股与港股市场在投资者结构、估值偏好及定价机制上的不同,为企业带来了差异化的价值发现和融资结果。

港股市场由机构投资者主导,其估值逻辑更看重企业的全球化能力、长期技术壁垒和清晰的海外增长叙事。对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其成熟的海外工厂布局、与全球主流车企的定点协议,以及应对《欧盟新电池法》等法规的技术准备,都被视为能支撑长期估值的关键要素。国际投资者愿意为这些明确的全球化前景和技术领先性支付溢价,这解释了为何多家龙头企业 H 股股价相对其 A 股出现溢价。

相较而言,A 股市场的估值在过去更侧重于产能规模、国内市占率及短期业绩增速。在行业产能出现过剩、国内价格内卷加剧的背景下,这套估值逻辑正面临挑战。即便企业技术领先,若短期业绩承压,也难以在 A 股获得高估值。港股市场对 " 战略性亏损 " 的容忍度更高,尤其当亏损源于对海外产能、下一代技术如固态电池的超前投资时,国际投资者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换取未来全球市场份额的必要投入。

此外,港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资金自由流动属性直接提升了资产的流动性溢价。对于锂电企业而言,海外产能建设需要大量欧元、美元等外汇资金,例如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需投入数十亿欧元,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基地建设也要求当地货币支持,企业发行 H 股可直接募集美元、港币等外汇资金,无缝对接匈牙利工厂、马来西亚基地等海外项目的资本开支需求,无需承担换汇成本和汇率风险。这种融资与用款币种的匹配,为企业节省了财务成本,从另一个维度提升了资本使用的效率和经济性,间接提高了企业价值。

锂电企业选择赴港上市并非仅仅为了获取更高的估值,更是为了对接一套更能理解其全球战略意图的资本语言和投资者群体。通过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企业不仅能优化融资效率,更能借此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国际品牌形象,从而在估值、战略和品牌三个层面获得协同效应,为其长期的全球化竞争提供帮助。

赴港上市已不仅是中国锂电企业应对产能过剩和融资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其融入全球资本叙事、实现供应链国际化与品牌升级的战略选择。在行业加速出清、技术迭代与地缘政治交织的背景下,奔赴港股既是对生存现实的回应,也是对全球机遇的捕捉。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