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差评 17小时前

原神之父新作上线,三十块钱就能和赛博女大聊天。

8 月 15 日,原神之父蔡浩宇的新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下译作《星之低语》)正式在 steam 上线了。

和想象中完全不同,这个游戏似乎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几天过去了,它只有 700 多条评价。

这个评价条数如果放在其他的游戏上,基本可以说是暴死了,7 月 2 日公测被喷爆的解限机,它当天的差评数都有 5462 条。

但是,《星之低语》太特殊了,特殊到你不能把它当做是一款简单的游戏,或者普通的软件。

它确实披着游戏的外衣:根据设定,一个名叫 stella 的天体物理学大二学生,因事故迫降在名叫盖亚的星球上。

而玩家是唯一一个可以通过通讯器和 stella 联系的人,你需要和她保持沟通,与她一起探索盖亚,并找到活着回家的方法。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这故事简直就是性转版的《火星救援》。

不过在戏剧性的背景设定下,《星之低语》的玩法又和常规的游戏截然不同。

其实上边也提到了,为了让她顺利回家你得时刻和她沟通——说话,就是这个 " 游戏 " 的核心玩法。

女主角 stella 的背后是实时 AI,所以你的确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影响对方做决定的。

比如最开始女主角困在逃生舱里出不去,你就可以对她说看看门的结构、找找附近有什么工具,然后根据她的回复去出点子,像是用电钻来把门打开。

你说游戏设定有点莫名其妙,女主不找政府找到了玩家吧,它的故事还挺正经;可要是说游戏很有沉浸感吧,倒也不至于,stella 偶尔会触发一些奇怪的回答或者行为,例如突然给你跳个舞,舞姿颇得特朗普精髓。

所以,玩家可以选择做个 NASA 工作人员,认真带她逃离盖亚,也可以不紧不慢,和女主聊点悄悄话,比如问她有没有男朋友。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一些比较下头的问题就别问 stella 了,AI 不会跟你聊这种深夜档内容的,她还是个孩子。

emmm,只能说《星之低语》可能正经,但《星之低语》正经不太可能。

总之,当你的某个指令,触发了 stella 可以让门打开的选择后,她会暂停通话,然后给你发文字信息说自己干了什么事。

这里暂停通话发文字信息,可以理解成过场动画。

女主角很快又会把视频通话拨过来,你会发现游戏来到了新的场景,接下来你再根据 stella 的需求去引导她探索,不断循环,直到触发相应的结局。

说到这里,如果你想亲自上手体验一下的话,钱倒不是问题,它在国区只卖 33.99,这几天打八折,只要 27.2 元 RMB,一顿隆江猪脚饭的钱。

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星之低语》只支持使用英文沟通。

看清楚了,只支持英文沟通!只支持英文沟通!只支持英文沟通!

要是你和外国人交流全靠少数几个单词往外蹦,再加点手舞足蹈,那你还是放弃吧。

并且,它为了沉浸感,并没有字幕这个选项。也就是这两天可能玩家反馈多了,9 月中下旬会实装字幕功能。

所以说,如果你不能用英语流畅沟通,或者连翻译软件都懒得用,那小发还是推荐你看看游戏博主的视频算了,不然买了也是当场退款。

不过游戏虽然写着不支持中文,可通过输出一些规则,可以强制女主说中文,甚至口型都能对得上,这个已经有人实验过了。

兔子逼急了还咬人,AI 逼急了说两句普通话怎么了?

所以为啥这个国人开发的游戏没有支持中文,个人推测原因可能是音源上的问题。

《星之低语》官方前阵子在 B 站发的视频里,女主字正腔圆的用普通话说了句 " 谢谢你们 ",可以听出来,声音和玩家根据规则让女主说普通话的声音完全不同。

说到这,你大概对《星之低语》有个基本的了解了。

它值不值这三十块钱的价格,每个人看法可能不一样。

你要是把它当游戏,那八成要失望,因为它的游戏性其实一般,在引导上做的也不够好。

但你要是把它当口语练习对象,那就不亏,《星之低语》可是李沐在创业后接的第一个项目,他的技术力不用质疑,这位之前是亚马逊的资深首席科学家,还在斯坦福讲过课。

关于游戏本身就聊这么多了,开头小发提到过,《星之低语》不能简单的当做是一款游戏一个软件来看待,它绝对是一个历史性的作品。

不是说它多厉害,而是说它如同莱克星顿的枪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几年,关于 " AI 游戏 " 的讨论度越来越高,根据外媒统计,2025 年,每 5 款游戏中就有一款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

披露的信息显示,这些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有 60% 都是拿 AI 来生成各种视觉资产,此外还有开发团队用 AI 来生成音频、配音、文案、营销材料以及代码。

曾在 V 社担任过一段时间顾问的 Ichiro Lambe,在早些时候表示,他发现 2024 年 steam 上仅有 1000 款游戏披露了生成式 AI 的使用情况,到了 2025 年,披露了生成式 AI 使用情况的游戏飙升到 7818 款,占 steam 游戏总数(略低于 115,000 款)的 7%。

对于洪水猛兽般袭来的 AI,从玩家到从业者似乎都猝不及防,甚至感到恐惧。

我们不止一次见到过人们的声讨和抵制,2024 年 7 月 26 日,美国演员工会 - 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就掀起了一次针对游戏产业的罢工。

罢工的目的,是想要避免从业者在 AI 的冲击下降薪或者失业。

再往前推,2023 年的时候,小发曾经写过关于《 The Finals 》使用 AI 配音,然后被锤的事,点击链接回顾经典。

当时除了玩家开喷,从业者也实名制抗议,参与的人包括但不限于 Bungie 的高级声音设计师、 Gearbox 的叙事总监、给原神和消逝的光芒配过音的 Kit Harrison 等。

总之,在多方报道下,游戏沾了 AI,就会被人抵制——这几乎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但现实真是这样的吗?

2016 年,只有 4 个人的《无人深空》团队,宣称游戏里将会出现数亿个随机生成的可探索的行星。

2020 年,《赛博朋克 2077》采用了 Jali Research 的 AI 技术,通过算法来处理多种语言的角色配音口型。

2025 年,《动物朋克》的预告片中,着重演示了离线 AI 技术,玩家可以和 NPC 进行对话交互。

除了在技术上利用 AI,很多游戏,甚至是手游,都开始接入 AI 了。

像是三角洲,直接给你内置个 AI 语音助手,你闲着无聊甚至可以和它唠嗑。

还有最近吵挺大的《逆水寒》和《燕云十六声》" 内斗 ",这事的起因就是有玩家质疑燕云抄了逆水寒的 AI 玩法。

绝大部分普通人大概不太了解,上世纪中叶,图灵就尝试通过国际象棋游戏编程,让计算机智能的学习游戏的解法,从而战胜人类。

AI 和游戏的命运,自出生那刻就纠缠到了一起,《星之低语》不过是为你所不曾了解的遥远历史,插了一个脚注。

我们所讨厌的其实不是 AI,而是滥用 AI。那些廉价的、敷衍的、毫无逻辑和艺术美感的 AI 游戏资产,是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里,最为恶臭无用的赛博垃圾。

当下,游戏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期。画面的精致程度愈发近似于现实,游戏的音效表现能达到电影级的震撼,视听方面做到极致后,自然会有人寻找接下来的路。

2023 年的时候,B 站 UP 主 " 大谷的游戏创作小屋 " 和 "VIVY 有梦想 " 两个人,合作开发了一款病娇 AI 女友模拟器。

玩家需要说服由 GPT 3.5 驱动的女友,让她放你离开房间,如果说服失败一通乱莽,就会被 AI 给三刀六洞当场捅死。

这个实验性的小游戏支持玩家通过语音和文字和 AI 交流,它比《星之低语》更早尝试探索人类与 AI 之间的可能性。

现在病娇 AI 女友模拟器已经成了正式的项目,拥有了固定的团队,并且拿到了投资,可以说在商业层面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人们向来喜欢在游戏里寻求如地球 OL 般的自由,美国的《头号玩家》、日本的《刀剑神域》、中国的《全职高手》。。。世界上无数的文娱作品有着同样的幻想。

而现在,科技的发展让这个幻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英伟达、AMD 这些硬件巨头,开始联合厂商,准备打破游戏与现实的壁垒。

未来会不会出现真能让人有 " 异世界转生 " 般体验的游戏,不好说,但历史确实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也许数年后回头来看,被人们忽视的《星之低语》,正是游戏走向新世代的一次预告,只是身处时代大潮中的我们并不知道。

撰文:张大东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