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8 日,平安资管买入中国太保 H 股 110 万股,每股交易均价 32.28 港元,总持股数量达 1.38 亿股,占中国太保已发行 H 股股份的 5%,触发举牌。
8 月 11 日,中国平安买入中国太保 H 股 174 万股,每股交易均价 32.07 港元,总持股数量达 1.4 亿股,占中国太保已发行 H 股股份的 5.04%,触发举牌。
8 月 13 日,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民生保险 ")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发布公告称,民生保险于 8 月 11 日增持浙商银行 100 万股 H 股,耗资约 277 万港元。增持后,民生保险持有浙商银行 H 股 2.96 亿股,持股比例升至 5%,触发举牌。
面对险资举牌险企引发市场强烈关注,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表示 " 相关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的常规操作。"
一位保险资管公司投资部主管何俊峰向记者分析,今年以来险资频频举牌银行保险板块 H 股,不仅仅是基于财务性投资的考量。
" 通过举牌投资方式,险资能够有效平滑股价波动对当期利润报表的影响。" 他告诉记者。IFRS9 规定,保险公司持股比例逾 5% 的股票可计入 FVOCI 账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保险公司通过举牌投资,就可以将高股息上市公司持仓纳入 FVOCI 账户,令相关投资不会显著影响保险公司利润报表,对平滑险资利润波动有着显著作用。
记者多方了解到,今年险资频频举牌银行保险板块 H 股的另一个重要考量,是在低利率与资产荒双重环境下重构资产配置。
华泰资产副总经理林锡东指出,在低利率环境下,海外保险行业的资产配置策略出现四大调整,分别是拉长债券久期、信用下沉、增配股票与增持另类资产。当前境内保险行业正借鉴海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经验,努力构建适合国内市场的多元资产配置策略,包括通过 FVOCI 账户增持红利资产(高股息上市公司等),满足自身资产负债匹配、现金流管理及平滑利润波动的需要。
银河证券指出,预计 " 低利率 + 资产荒 " 现象仍将延续,令险资对稳健高收益资产具有长期配置需求。当前银行保险板块 H 股股息率约 4%,处于行业前列,有望吸引险资持续流入。
记者多方了解到,今年险资频频增持银行保险板块 H 股,还有另一个 " 隐秘 " 任务,就是化解利差损风险与资金期限错配挑战。
努力维系较高投资收益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逾 20 次,创下近 5 年以来的最高值。参与举牌的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泰康保险、阳光保险、瑞众人寿等,被举牌的上市公司主要以银行保险板块 H 股为主,也涵盖科技、绿色产业板块的高股息上市公司。
何俊峰指出,险资此举的一大目的,是努力维系较高的投资收益率。
2024 年,中国平安实现综合投资收益率 5.8%,同比上升 2.2 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 6%,同比上升 2.4 个百分点。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达到 5.6%,同比上升 3.0 个百分点。
这背后,是去年以来债券市场表现良好与债券价格单边上涨,给重仓固收类资产的保险资金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
但是,随着今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受限(债券价格上涨空间减弱)与新债票息收入变薄,保险资金能否延续去年的良好投资收益趋势,正面临较大挑战。
记者获悉,受近年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率中枢逐步下移,从以往的 4% — 5% 回落到当前的 3% — 4%。其中,头部保险公司持有的非标资产平均收益率从 2017 年的 6%,回落至当前的 4.5%,随着非标资产迎来到期高峰,保险资金寻求高回报的再配置压力逐步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保险板块 H 股的高股息特点,成为保险资金维系较高投资收益的新支点。
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表示,公司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股东回报。据测算,上市以来,公司累计现金分红达到约 1200 亿元。
" 在当前低利率与资产荒的双重环境下,金融板块股票股息率明显高于 10 年期国债,且分红稳定,受到保险资金日益青睐。"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 CEO 卢克林指出。
何俊峰直言,银行保险 H 股股息率(4% — 5%)已超过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中枢水准(3% — 4%),可以作为保险资金提升整体投资收益的重要支撑。
赶在 AH 溢价率收窄前 " 举牌 "
在 8 月举牌投资太保 H 股前,今年以来平安资管完成多笔银行板块 H 股的举牌投资。
1 月,平安资管受托平安人寿资金,分别投资招商银行 H 股与邮储银行 H 股,分别在 1 月 10 日与 1 月 8 日达到上述两家银行 H 股股本的 5%,触发举牌事宜。
2 月,平安资管受托平安人寿资金,投资农业银行 H 股,并在 2 月 17 日达到农业银行 H 股股本的 5%,再次触发举牌;
令市场好奇的是,险资举牌投资的对象缘何主要集中在 H 股。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险资热衷举牌 H 股,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 H 股定价相比 A 股存在一定折价,即多数 A+H 两地上市公司的 AH 股溢价率(A 股较 H 股的溢价)长期维持在 20% — 30%,险资对 H 股举牌投资,可以在降低持股成本情况下获得与 A 股同样的股息分红,实现更高的投资性价比;二是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关股票价格波动相对平稳,有助于险资的举牌 + 长期持有策略有效实施。
何俊峰向记者透露,8 月险资之所以频频举牌银行保险板块 H 股,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驱动力是高股息上市公司的 AH 股溢价率趋于收窄——今年以来,受海外资本追捧中国股票资产等因素影响,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招商银行的 H 股价格一度反超 A 股,出现 AH 股溢价率 " 倒挂 ",这项新趋势令险资担心若 AH 股溢价率不断收窄,自己举牌投资的持股成本将水涨船高。
截至 8 月 20 日,AH 股溢价率一度小于 20% 的股票日益增多,主要出现在金融领域,包括邮储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重庆农商行等。
" 这令险资不得不加快举牌投资步伐,赶在金融板块股票 AH 股溢价率进一步收窄前,先锁定较低的持股成本。" 何俊峰指出。中国平安及平安资管之所以 " 不约而同 " 地举牌太保 H 股,也有这方面的考虑。7 月 11 日当天,中国太保的 AH 股溢价率达到 45.16%,但到了 8 月 13 日,其 AH 股溢价率收窄至 20.83%,令中国平安决定赶在太保 AH 股溢价率跌破 20% 前,迅速完成举牌投资以锁定较低的持股成本。
能否化解利差损与期限错配挑战
今年保险资金之所以频频举牌投资银行保险 H 股,另一个隐秘任务是化解利差损风险与资金期限错配挑战。
林锡东表示,2013 年— 2022 年期间,市场利率中枢较高且高收益资产供给充裕,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主要挑战是识别信用风险与做好流动性管理;2023 年起,市场利率中枢持续下行与高说以资产供给收缩,导致保险资金从 " 安全焦虑 " 转向 " 收益焦虑 ",急需在做好风险管理前提下寻求高收益。
" 随着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中枢下移至 3% — 4%,或将带来保险投资收益率下滑—分红型 / 投资型保险产品预期回报率调降—保险产品销售难度加大—保费增长压力激增—保险资金投资规模承压的负反馈效应。" 何俊峰认为。保险公司通过频频举牌银行保险 H 股获取高股息,既能对冲非标资产陆续到期所带来的利差损缩水风险,又能努力维系较高投资收益,阻止负反馈效应出现。
此外,越来越多保险公司还将高股息上市公司视为新的长久期资产,逐步化解资金期限错配挑战。
记者获悉,当前境内保险资金 " 长钱短配 " 现象相当普遍,多家头部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扩大至 4 — 7 年,远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美国保险市场的 1 — 2 年。
" 这背后,是国内保险资金资产配置面临结构性矛盾——保险资金负债久期较长,但长久期资产供给不足。" 何俊峰指出。在监管部门积极引导保险资产加仓权益类资产的趋势下,保险公司开始将高股息银行保险板块 H 股作为新的长久期资产,通过举牌 + 长期持有,逐步压缩资产负债久期缺口。
新华保险副总裁兼新华资产董事长秦泓波此前表示,去年以来公司多次举牌上市公司,有助于适应当前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需要,有效缩短新华保险资产负债久期缺口。
何俊峰表示,为了更好应对利差损风险与资金期限错配挑战,保险行业都在努力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 我们内部已形成一项共识,区别于择时收益与择券收益,资产配置回报才是险资获取长期收益的主要贡献来源。" 他告诉记者。他们针对不同类别资产配置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比如固收资产配置在丰富久期、信用、杠杆等策略时,通过国债期货等工具平衡组合风险;在提升权益配置比例过程里,进一步丰富主动 + 被动的投资方式,挖掘扩张性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在另类资产配置方面锚定股权融资业务,盘活存量非标业务。
何俊峰直言要做好这些工作,难度不小。一是在落实信用下沉、拉长久期、超配权益等收益增厚策略时,如何有效化解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波动风险、久期错配、流动性错配等风险,保险公司内部仍缺乏丰富的投资经验;二是在挖掘扩张性经济投资机会方面,保险公司投研部门对 AI、大数据、半导体、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投研能力仍有待提升,否则将错失大量增厚收益的投资机会;三是保险公司时时发现,股、债、非标等大类资产价格相关性往往存在长尾效应,令分散投资阶段性失效,因此保险公司亟需提升子策略多元化、分散化效应,精细化全天候类别资产的研究能力与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