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自己,小时候差点没生出来;
敬我妈,她的字典里没有忍气吞声;
敬自己,一人血书让微信上线更改微信号功能;
敬大家,活着真的很不容易。
……
# 敬自己 # 挑战走红,从明星出糗到普通人社死,从无厘头奇遇到 " 魔童降世 ",从苦难来时路到自我和解……那些已完成的斗争与仍在进行的挣扎,那些已经翻篇的过往和尚未痊愈的创伤,在这张赛博 " 酒桌 " 上获得了短暂而郑重的纪念。
" 敬自己 " 盛放了许多别的社交场合需要铺垫和契机才能见到的真情吐露。但就像一些人的拍照 " 邪修 " ——朝镜头比个不屑的手势,才能自然露出最发自内心的笑容,在 " 敬自己 " 系列视频里,无论举起的是瓶盖还是水桶,都打开了一只没有门槛、无限可能的潘多拉魔盒。
这个盒子无限大,盛得下一时的糗事和笑谈,也盛得下漫长的忍耐与孤独,话题可大可小,时间范围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一段实习、一段求学经历。有网友评论:" 这可能会是一个能够持续很久的互联网趋势,至少我觉得,可以一直记录下去。"
人们郑重又轻巧地举杯,超越孤独,折叠时间,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不言自明的情感支持。而最终," 敬自己 " 是看见自己,夸奖自己,拥抱并确认自己的方式。
1
选取生命节点,郑重地自我肯定
这些 " 节点 ",为什么会被选中?它们通常是那些让人生命的轨迹发生转折的瞬间——不一定宏大,但对个体来说极具决定性。它们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微小经历,只要它让你意识到:过去的痛苦、努力或坚持值得被看到。
换句话说,关键节点是个人对于自己过去的梳理和定位,是那些让你在庸常日子中仍能记住、铭记,甚至自豪的时刻。
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关键的?我们选择的节点也是我们对过去伤痛的总结。敬自己,并不是为了落一个轻飘飘的结果,而是让被忽视或被迫沉默的事情有重量,让无形的隐忍有具体的名称和形状,是一种阶段性的落地。
千千万万的个体叙事汇聚到同一个话题下,能够带来令人感动的、辽阔的释然感。让人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有秩序之外的、衡量标准之外的隐痛或未曾提起的经历。比如博主 @戏很多的金兑,在结束身心折磨的工作后毅然考研转行,最终通过自媒体获得关注,这条路是独属于他的人生轨迹。
普通人或许无力为自己的生命立传,但即便没有宏大意义,隐痛与倔强也值得被郑重对待。讲述,就是纪念,而纪念,就是让生命中那些微小却难忘的节点,有机会在公共空间里留下痕迹。
这些故事让人意识到,普通人的一生也隐藏着惊心动魄,仅仅活着走到今天也可以称作成就。
有趣的是,这些讲述往往带着幽默的外壳。有人回忆起幼儿园时把钥匙插进插座被电得手麻,却怕挨骂而独自解决;有人自嘲大学两次从楼梯滚下,把跌倒当作笑点。
幽默看似轻佻,其实是一种 " 敬意 ":它允许讲述者在保持自尊的同时,将痛苦和脆弱展现给他人,像柔软的包装,使那些不堪的瞬间得以更安全地传递。换句话说,幽默是以更体面的方式与过往对视。
而当我们把这些关键节点一一讲述出来,幽默和郑重交织,回忆和自我肯定并存时,奇妙的效果便出现了:痛苦被看见,孤独被听见,而我们的经历也获得了一种奇异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来自他人的共情,也源于我们自己创造的,一个允许痛苦被命名、被分离、被赋予意义的空间。
2
讲述新的 " 语言 ",镇静并继续燃烧
当我们在网络上郑重地 " 敬自己 " 的时候,一方面希望自己能翻篇,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那样,把痛苦留在过去;另一方面,一些创伤会成为生命的底色,比如原生家庭、原生 " 职场 " 带来的创伤、性别困境、生存压力等等。人们自我调侃," 你以为我是放下了吗,其实我是实在没招了 "。
每一次讲述,都可能让人稍稍换一个角度看待过往,这本身就是 " 翻篇 " 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彻底告别,而是缓慢的、阶段性的重写。即便它暂时无法让痛苦彻底消散,也在一点点改变痛苦的质地,稀释痛苦的浓度。
这时," 敬自己 " 就是与之共处和长久斗争的开始。
要先允许痛苦被看见,也要允许痛苦被说出,还要允许痛苦被讨论。
正如庞博在脱口秀节目中对观众说:" 我们的女性脱口秀演员为什么总在谈论自己,是因为她们真的还有很多问题,没跟大家聊完呢。"
这也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改头换面成躯体化的疼痛,甚至化为自我攻击。很多人都有类似 " 情绪闪回 " 的经历:熬过一段压力极大的时光后,突然发现自己常常头痛、失眠,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对自己或他人爆发愤怒。
我们的身体还记得,我们的头脑还清醒,我们的骨头没有忘记。
而受限于社交规则、个体性格等因素,遇到创伤时人们需要调整到其他表达模式甚至其他语言来安抚自己。语言学家也指出,外语常常具有 " 情感脱敏 " 的效果——有距离,也有重新选择措辞和叙事的控制感。
在社交媒体上," 敬自己 " 开辟了一个类似 " 外语 " 的隔音空间,帮助我们为痛苦命名。
这很重要。大脑里有个叫 " 杏仁核 " 的区域,负责处理情绪和警觉。如果情绪没有明确标记并传递,创伤一直潜藏在体内,大脑就会在无止境的情绪中持续报警,让人困在无名的焦虑和痛苦里无法得到休息。而一旦我们能把它说清楚、叫出名字,大脑就能把这些信号转交给其他区域,从而制定应对方案。
" 敬自己 " 的妙处在于,首先让我们命名创伤,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侵害、霸凌或困境;然后把 " 我 " 从痛苦中分离出来,把它看作一段可以被独立审视的经历,而不是全部自我;最后,再为经历赋予正向价值。
这涉及走出创伤的另一个关键步骤——重新建立认知系统,确立新的道德标准和公平规则,让身体和心理在阶段性接触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恢复安全感。
" 敬自己 " 让人梳理自己从失意过去走出来的过程,让人意识到自己已经通过实践验证了独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即便这个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未来的困难,但一定可以消除部分已知的问题。
如此,通过叙述,个体获得了面对创伤的工具:认知上的分离、语言上的距离、情绪上的安抚。
3
织就互相支持的网,平稳却更加浩荡
在《伤逝》中," 川流不息地吃饭 " 令人疲惫,而今天的人们和现在这个时代,能够看到 " 川流不息地做饭 " 同样令人疲惫。
" 敬自己 " 的规则简单而温柔:吐露、倾听、回应,风格幽默,且没有批判。" 没有被讲述的故事就像没有存在一样 ",而一旦被看见,它就有了重量,有了存在感。
《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有一个概念叫 " 代表团的再抚育 ",意思是通过小团体或社群的选择性参与,个体可以重新抚育曾经受伤、缺乏关爱的自己。
今天,互联网构成了一个声量浩大、却又自由流动的 " 代表团 "。让脆弱得以被分享,也让真实的亲密与安全感得以生长。
在 " 敬自己 " 的话题下,我们能看到的是,互联网正在接住成千上万普通人。即便如此,依然有些人认为年轻人举杯 " 敬自己 " 不过是矫情、假装成熟,无法和更年长一辈或者 " 真正吃过苦 " 的人相比。
年轻一代的烦恼,在年长者眼中可能尚且微小,愁的是暑假、是一次请假失败;而长辈们 " 没苦硬吃 " 的沉默与坚持,在年轻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
但痛苦本来就不该被比较。再大的事,总会过去;再小的事,也值得诉说,不可归类,不可衡量,一切获得平等的确认。
你的疲惫真的无足轻重吗?你的选择真的不明智吗?你的执着、你的茫然,真的不值一提吗?
不,不,不。
要表达真实的脆弱,要分享隐痛和奋斗,让它们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讲述、被看见和开始重新养育自我的契机。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离别、浩劫、死亡,或者重逢、自渡、新生……当我们放眼人生为尺的时间长度,当我们观看无数不同的个体经历,生命在交流与分享中获得持续的温暖和力量。
" 我 " 已不在 " 地坛 ",但地坛、落日和过去的一切都在 " 我 ",而我们将带着这一切走向热烈燃烧的明日清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