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10分钟前

小米仍在狂飙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一条微博,意外牵出一桩空调行业罗生门。

8 月 15 日,有博主援引奥维云网数据称小米空调 7 月线上份额反超格力,小米公关部王化、总裁卢伟冰相继转发表态,随后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反驳此事,并称数据不实,查询结果仍显示格力保持领先。

紧接着,原博主 "@晓春哥 XCG" 又发文回应称,此事源于奥维云网更改了数据罗盘的统计口径," 当时不少同行都看到并截图留存,不存在编造数据的情况。"

几方隔空交锋过后,事件的真相已愈发扑朔迷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跨界到空调行业中的小米,已成长为传统厂商们的心腹大患。

而类似的事情,正在多个行业中上演,且主角都是小米。

8 月 19 日晚间,小米发布 2025 年二季度财报,期内营收达到 1160 亿元,同比增长 30.5%;经调整净利润 108 亿元,同比增长 75.4%。

对于两项核心财务数据的大涨,业界可能并不会过多关心,因为从去年一季度算起," 小米史上最强财报 " 的名头,已经实现了连续 6 个季度的刷新。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小米在非核心业务下的经营情况。以大家电行业为例,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期内空调、洗衣机、冰箱三大类产品出货量分别增长 60%、25% 和 45%。

如果说家电行业还不够体现小米的 " 跨界作战 " 能力,再来看看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数据:期内相关收入达到 212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6.4%,远超市场预期的 23.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小米汽车业务的经营面亏损已收窄至 3 亿元,预计在下半年可实现单季盈利。

这意味着,理论上小米有望在首款汽车上市的一年半后,即实现 " 扭亏为盈 "。 哪怕回溯早年 " 造车大忽悠 " 频出的时期,这样快的盈利节奏恐怕都不会被写在 PPT 里。

不过还是要说,小米在上个季度也并非是全面无短板。

受智能手机行业的低迷影响,该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 455 亿元,同比下滑 2.1%。尽管在二季度,小米是国内市场中唯一出货量正增长的厂商,但这家誓要冲击高端的公司,眼下似乎无法避免地陷入 " 保量 "or" 保价 " 的抉择。

大争之世," 爆品模式 " 再验证

今年第二季度,"618 大促 " 节点叠加国补政策,让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大有头破血流之势。

但结合财报及行业数据来看,小米无疑是赚得最盆满钵满的那个。

首先是 "IoT 与生活消费品 " 业务,在小米的业务架构中,该板块覆盖的品类非常繁杂,包括可穿戴产品、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大家电等。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该板块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44.7% 至 387 亿元。拆开来看,可穿戴产品同比增长 70.9%,主要得益于智能手表、手环的出货量增长;平板电脑收入同比增加 41.4%,核心原因应该是搭载自研玄戒 O1 芯片的 Pad 7 Pro 系列对 ASP 产生大幅提振。

如果说这两条赛道尚属小米的 " 强势领域 ",那么大家电 66.2% 的营收增长实属出人意料。

在多点开花的背景下,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品 " 业务在集团总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33.4%,已大有与智能手机业务平分秋色的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承压的背景下,"IoT 与生活消费品 " 业务的毛利率达到 22.5%。作为对比,在小米全面进军白电市场的 2018 年,这个数字仅为 9.4%。

过去几年,小米是如何将跨界领域化为新的增长极?结合本季度财报,我们以空调市场为切口讨论下这个问题。

在《雷军创业思考》一书中,雷军曾详细解答过他所推崇的 " 爆品模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 " 力出一孔 ",即在一个行业中集中资源打造 1-2 款现象级爆品破局。

带入到空调行业中,小米在今年 6 月发布 " 米家空调 Pro" 后,在渠道侧的资源便全部投入到这款产品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反复强化用户认知,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快速摊平运营成本。

这种打法对于动辄季度更新 40-50 个 SKU 的传统家电厂商来说,很难应对。从行业数据来看,二季度国内空调出货量为 14.2%,而小米则以 60% 的增长一骑绝尘。

在 " 单品突破 " 的同时,小米也在积极推动 " 生态联动 "。对于消费者,尤其是追求家居智能化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生态上的统一性让 " 硬装结束,雷军进场 " 成为共识,即使不是小米手机的用户,在家电选择上也会更加青睐这个品牌。

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小米二季度财报,拥有五件及以上链接至小米 AIoT 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为 2050 万,同比增长为 26.8%。

值得一提的是,自 2020 年该项数据被纳入财报公布信息以来,从未出现过负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内的消费电子厂商中,可能只有小米将 " 生态 " 的概念真正转化为 " 用户粘性 "。

而提到 " 爆品模式 ",那就不得不说下小米智能汽车在本季度的高光。

6 月,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发布后,开售 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台,推动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收入暴增 233.9%,达到 213 亿元。

同一时期,小米也在努力地缩减成本,比如启用多供应商策略获得更多议价权、优化生产流程等。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对比收入暴增 233.9%,期内销售成本增长为 190.3%。

两者叠加,小米智能汽车业务在今年 2 季度的毛利率达到不可思议的 26.4%。横向对比下,零跑、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在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 14.1%、20.5%、15.6%。

在前年二季度,行业内有关小米汽车的讨论都是," 造车会不会把小米现金流抽干 ",去年二季度,围绕小米汽车的话题都是 " 卖出一辆赔上 45000 元 ",而到了本季度,小米汽车反哺公司的时刻似乎即将到来。

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未来手机业务长期承压,小米智能汽车也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

" 保价 " 还是 " 保量 ",这是个问题

相比于在汽车、IoT 及大家电市场的 " 通杀 ",小米本季度在手机市场的日子并不算好过。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营收降低 2.1% 至 455.2 亿元,结束了连续 7 个季度的增长。

实际上,从行业来看,小米在本季度的表现并不差,甚至是比较出彩的。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 IDC 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大陆手机市场出货量为 6886 万台,同比下降 4.1%。其中,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的同比增幅分别为 -3.4%、-10.1%、-5.0%、3.4%、-1.3%。

厂商出货量(百万台)市场份额同比增幅
华为12.518.1%-3.4%
vivo11.917.3%-10.1%
OPPO10.715.5%-5.0%
小米10.415.2%3.4%
苹果9.613.9%-1.3%
其他13.719.9%-5.6%

2025 年二季度,国内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IDC

这次市场的回冷超出了大部分从业者的预料。此前,结合 IDC、Canalys、群智咨询等多家调研机构给出的预测,今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应该能达到 1.5%-4.5% 的增长幅度。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二。

首先是在本轮大范围 " 国补 " 前,国内各地区围绕 " 消费券 " 和 " 以旧换新 " 的活动已推广多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了消费者的换机需求,因此二季度市场反响并不强烈。其次,近年来的智能手机产品中,大部分均已接近 " 水桶机 " 的概念,导致用户换机周期已拉长至 33 个月,进一步抑制市场新增需求。

在此背景下,小米选择了阶段性的 " 保量 " 策略。比如在 "618 大促 " 期间,作为 Redmi 系列的主力机型,K80 的起售价格从发布时的 2499 元直接被拉到 1600 元价位档(叠加国补)。

此般 " 护盘 " 操作下,小米成为了二季度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内厂商,但智能手机的 ASP 同比下降 2.6%,为 1073.2 元。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毛利率也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为 11.5%。

这让小米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小米近年来针对智能手机业务主推高端化,并且卓有成效。比如从本季度来看,小米在国内市场 4000-5000 元价格段的市场率排名第一,同比提升 4.5 个百分点至 24.7%;在 5000-6000 元价格段市场占有率提升 6.5 个百分点至 15.4%。

另一方面,想要在市场低迷期护住大盘,就不得不对中端机型及入门机型进一步降低价格,以维持市场占有率,而这又会抵消掉旗舰机型的毛利率及 ASP。

在 2023 年的年度演讲上,彼时雷军曾表示 " 冲击高端 " 是小米的生死战,而从阶段性结果来看,小米仿佛陷入 " 成了,又没完全成 " 的局面。

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小米只能保持这种比较 " 拧巴 " 的状态," 保价 " 还是 " 保量 " 对于小米来说不是一个单选题。

一方面,小米对于冲击高端的态度非常坚决。这从两点上可以看出,首先小米在今年积极推动自研芯片的落地,而且据笔者所知,在玄戒 O1 尚未回片的时候,小米研发团队就已经开始了玄戒 O2 的研发工作;其次在 " 人车家生态 " 格局下,考虑到小米汽车超过 25 万的 ASP,高端智能手机阵地绝对不能缺位。

与此同时,至少到 2026 年底,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都将处于上升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丢失,必将被外界无限放大,因此小米也需要继续用中端、入门机型在价格战中血拼。

想要彻底扭转这个局面,或许只能静待智能手机行业回暖。

但笔者认为,短期内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恐怕很难再热。这里有个比较有趣的数据是,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激活量排名第一,但出货量仅排名第三。

除了不同机构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外,还有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其他厂商线下渠道占比较高,而这部分渠道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库存积压情况,如果三季度行业继续出现激活量与出货量的背离,智能手机行业或不容乐观。

读览精华

读览精华

精致阅读,品味生活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