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叶麦穗
编辑 | 曾芳
新媒体编辑 | 实习生 艾昱彤
上证综指站上 3700 点,股市火热氛围烘托之下,A 股成交量连续 5 个交易日超过 2 万亿,赚钱效应明显。
存款搬家的情况再度出现,7 月金融数据中,非银存款大幅多增,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7 月人民币存款增加 5000 亿元,同比多增 1.3 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 1.1 万亿元,同比多减 7800 亿元;非银存款增加 2.14 万亿元,同比多增 1.39 万亿元。
据了解,非银存款一般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除了存款搬家之外,资金也从固收的债券类产品留到了偏股型产品中,由于赎回规模过大,有基金甚至不得不将净值精度调整至小数点后 13 位。
非银存款大增 4.69 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前 7 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 18.44 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 9.66 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 3109 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 2.02 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 4.69 万亿元。
从 7 月份单月情况看,7 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 5000 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 1.11 万亿元,非银存款增加 2.14 万亿元。对比来看,去年 7 月份二者的情况则分别为减少 3300 亿元、增加 7500 亿元。以此计算,今年 7 月份住户存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减 7800 亿元,非银存款多增 1.39 万亿元。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银行年中考核时点已过,7 月份居民存款大规模向理财回流,叠加近期股市上行,是当月非银存款和居民存款 " 一增一减 " 的主要原因。
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认为,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今年 5 月以来伴随股市上涨,就已经观察到存款出现向股票市场搬家的迹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存款活化,定期化趋势出现拐点。7 月 M1 同比增长 5.6%,较 5 月的 2.3% 继续上升 3.3 个百分点。M1 的上升除去年清理手工补息的低基数效应外,也和存款进一步活化有关。而存款定期化趋势也在 2023 年以来首次出现拐点,体现出居民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并未续投,成为潜在的入市资金。
二是股票基金热度提高。今年以来固定收益类财富管理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公募基金、保险等规模增长相比去年明显放缓,而权益类公募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
三是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历史上非银存款增速上升通常由于两方面因素:存款进入券商保证金账户准备入市;居民申购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基金等产品,非银机构认购定期存款。我们观察到 7 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 1.4 万亿元,存款进入股票账户可能是重要因素。
四是资本市场活跃。8 月以来 A 股单日成交额突破 2 万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同时 A 股融资余额突破 2 万亿元,都表明股票市场资金更为活跃。7 月上交所开户数量相比 5 月增长 26%,但与去年 10 月的高点仍有一定距离,散户还未出现大规模入市。
" 存款搬家表现为居民或企业将银行存款转向理财、基金、股票、房地产等资产。其典型特征是 M2 同比增速与居民存款同比增速的背离,历史上在 2007 年、2009 年、2014 年— 2015 年、2021 年、2023 年— 2024 年均出现存款搬家现象。" 国海证券分析师胡国鹏表示。
存款搬家通常由利率下行、股市上涨、监管政策等因素驱动。低利率虽是存款搬家重要推力,但非充分必要条件。2007 年股改落地引发存款主动入市;2009 年在财政刺激和低利率驱动下存款流向股票与房地产;2014 – 2015 年降准降息周期叠加股市上涨,资金流入股票与基金;2021 年底资管新规落地,推动资金向净值型理财与公募基金流动;2023-2024 年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开启新一轮居民存款搬家。
7 月以来 54 只产品调整精度
资金跑步进入权益市场,固收类产品遭遇 " 赎回劫 "。8 月 14 日,华安基金表示旗下华安中债 1-3 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于 2025 年 8 月 12 日发生大额赎回。为确保基金持有人利益不因份额净值的小数点保留精度受到不利影响,经本公司与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 2025 年 8 月 12 日起提高本基金份额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五位,小数点后第六位四舍五入。
无独有偶,惠升基金也表示,旗下惠升和风纯债基金于 2025 年 08 月 11 日发生大额赎回。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经本公司与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 2025 年 08 月 11 日起本基金 A 类、C 类、E 类份额净值精度调整至小数点后 8 位,小数点后第 9 位四舍五入。本基金将自大额赎回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不再产生重大影响时,恢复基金合同约定的净值精度,届时不再另行公告。
渤海汇金兴宸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的情况更为典型,精度直接调整至小数点后第 13 位。该基金称 2025 年 7 月 28 日发生大额赎回。为确保基金持有人利益不因份额净值的小数点保留精度受到不利影响,经公司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 2025 年 7 月 28 日起提高本基金份额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 12 位,小数点后第 13 位四舍五入。
根据同花顺统计,7 月市场好转以来,已经有 54 只基金或者资管产品因大额赎回调整了精度。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期固收类产品出现大规模赎回现象,其背后主要存在双重驱动因素:首先,受股债市场 " 跷跷板效应 " 影响,随着 A 股市场交投活跃度提升及赚钱效应凸显,部分投资者为获取更高收益,开始将资金从债券基金转向权益类市场;其次,部分债券基金产品存在机构投资者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当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转变或出现流动性管理需求时,极易引发集中赎回的连锁反应。
某公募基金产品部人士表示,规模偏小的基金遭遇大额赎回,会带来很高的冲击成本,需要通过提高净值精度来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对投资者来说,在基金估值方法没有改进前,应尽可能远离这类机构持有比例高且赎回几率高的基金。
不过权益市场却冰火两重天。数据显示,7 月以来,新成立的基金中权益类数量占比超七成。同期,逾 50 只权益类基金提前结束募集,以便快速成立后入市。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公募新发市场的火热,与 A 股市场走势强劲、投资者信心提升、权益类基金业绩较好有关。在基金公司加码权益类产品布局的同时,不少资金也在积极借 " 基 " 入市,有望为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