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斯拉在其中国官网上线了专为焕新 Model 3 设计的「转向信号拨杆改装」服务,售价 2499 元。
与其说是「创新升级」,更像是把本来就该存在的基础人车交互界面先拿走,再卖给你一次。
苦了那些已经提车新版 Model 3 无转向拨杆版本的车主了,要么继续用按钮,要么单花 2499 元改装——爱范儿从多方渠道了解到,特斯拉将在未来交付的 Model 3 上重新加上标配转向拨杆。
老车主,又被做局了。
而去掉转向拨杆之后,在处理环岛、连续变道等复杂路况时,方向盘在转动中,驾驶员很难凭直觉准确、迅速地找到那个按钮。想象一下,当你方向盘打满半圈,能否快速、精准确认,到底哪个是左,哪个是右?
这种为了极简、创新,而让渡了安全和便利性的设计,本身就值得商榷。而如今,特斯拉官方「贴心」地推出了拨杆改装服务,这无异于承认了此前设计欠缺全局思考。
但修正这个「错误」的代价,却要由已经为整车买单的消费者来承担。
一个本应作为车辆基础安全部件出厂的零件,摇身一变成了价值 2499 元的「增值服务」。这究竟是技术的迭代,还是精明的「算计」?
宝马的「座椅加热订阅服务」,在原车就附带了硬件功能的前提下,要求车主购车之后额外付费,才能点亮这一功能——舆论反弹后不得不宣布取消。
可算是把「先装硬件、后卖解锁」的增收思路,暴露得一清二楚。
更尴尬的还在后面:新款 ID.3 出厂注册的参数就是完整的 228 马力,而保险公司在进行保费评估的时候,会按照原厂注册马力来核算……
也就是说,甭管车主是否额外付钱解锁性能,都已经成了大冤种:
不付钱,性能少,保费还高;
付了钱,就被大众割了韭菜……
给人一种,整个车圈都是草台班子的感觉。
如果说特斯拉是先减配再加价,那么宝马和大众则将「软件定义汽车」玩出了新的花样。
当然,我们应该承认和接受,软件定义汽车是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通过 OTA 升级,车辆可以像手机一样常用常新,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车企希望通过软件服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在商业逻辑上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技术创新的初衷应当是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价值,而不是将本属于消费者的权益,进行拆分和二次售卖。
这些操作,「做局」的意味已经远远大于创新的成分。
这种行为不仅会透支品牌在用户心中的信誉,更可能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现有功能之外,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增值服务,例如更智能的辅助驾驶功能、更丰富的车载娱乐生态等等。
而不是将那些早已成为行业惯例、用户习以为常的基础功能,从「所有权」变为「订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