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阿尔法工场 2小时前

寿险掉队,资管狂奔,华泰保险的非对称之道

01 外资股东的 " 放心人 "

在外资控股与业绩对赌的双重压力下,华泰保险集团正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

2025 年 7 月 10 日,华泰保险旗下华泰人寿发布公告," 安达系 " 牛增亮获批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同时,安达人寿区域总裁郑少玮,将负责推动华泰人寿与母公司战略协同,强化外资经验与本土化融合的协调机制。

牛增亮的履历,横跨平安人寿、AIG(美国国际集团)、百年人寿等多家机构,2018 年,牛增亮加入安达人寿,先后在安达人寿香港区域总部及美国全球总部,从事产品开发定价和精算评估等工作。

2024 年 10 月加入华泰后,牛增亮仅用九个月就完成了从总精算师到副总经理、再到总经理的 " 三级跳 "。业内人士评价,他的 " 数据铁腕 " 风格,与外资控股股东安达保险的风控文化高度契合。

2023 年,安达保险集团 ( CB.US ) 将持股比例提升超过 85%,使华泰保险成为国内首家由中资转为外资控股的保险集团。此后安达加码大陆保险市场,所持华泰保险集团股权已达 87%、华泰人寿股权已超 99%。

安达是全球市值第三的保险集团,业务遍布 54 个国家和地区。安达带来的国际治理经验与稳健理念,也给华泰保险的管理逻辑带来深层变化的可能。

本次高层调整前,华泰资管业务刚刚曝出震动行业的合规丑闻。

今年初,华泰资管投资经理刘建义因 " 老鼠仓 " 操作,被市场禁入十年。据监管披露,其通过构建 " 影子账户网络 " 实施趋同交易,涉案资金总额超过 33 亿元,非法获利合计 2472 万元。

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激进之下的风控隐忧,也为外资接管后的结构治理带来更急迫的考题。

在寿险主业 " 持续失血 " 的情况下,华泰保险的利润与增长,越来越依赖资管板块。后者既是支撑,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放大器。

02 资管狂奔

精算背景的牛增亮上任总经理,不仅是空缺三年的关键人事补位,更像是华泰为应对资管依赖和治理失衡铺路。

成立之初,华泰保险与新华、泰康齐名,但发展过程并不平坦。过去数年,华泰人寿在保费增长、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始终乏力,持续亏损成为常态。这迫使华泰保险集团将盈利重心转向资管板块。

近三年来,寿险板块陷入持续亏损,2022 年和 2023 年两年,累计亏损超 11 亿元,排名 40 名左右。

2024 年,华泰人寿的净利润虽录得 0.92 亿元,实现扭亏,但靠的是资管业务强力 " 反哺 "。同年,华泰人寿投资收益达 21.92 亿元,同比大增 9.84 亿元。

在管理寿险自有资金的同时,华泰资管大举拓展第三方业务。2021 年,其管理规模超过 5100 亿元,其中第三方业务规模占比超过 9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常超过 50% 已属不易)。到 2024 年,其管理规模已突破 9000 亿元。

这种 " 规模奇迹 ",源于其早期牌照布局和独特的市场化基因。

当其他保险资管公司主要管理母公司保费资金时,华泰已锁定三方市场,并凭借稳健业绩吸引了银行理财子公司、大型企业年金计划等重量级机构客户。

主业与资管板块之间的此消彼长,使华泰保险集团越来越像一家 " 有保险牌照的资管公司 "。这进一步催发华泰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倚赖 " 资管发力 " 壮大规模,就必须忍受权益资产的高波动性。

2022 年 -2023 年,权益市场剧烈波动,部分险企万能险产品出现利差损压力,华泰人寿亦通过股东注资缓解偿付能力压力。

2024 年前三季度,其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0.86%、6.25% 和 1.97%,第四季度才回升至 3.29%。中证鹏元资信在评级报告中警示,需持续关注其 " 盈利水平和盈利稳定性 "。

03 对赌第一年

在外资业绩对赌、监管收紧、内部博弈三股力量交织之下,资管条线本身,也走到了转型与冲刺的关口。

2025 年.是安达控股后的业绩对赌第一年。

外资股东在理念上更注重合规、风控和透明度,但对赌协议设定的明确业绩指标,也意味着短期内仍要拼规模,尤其是在优势显著的资管条线。

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华泰提出的目标是资管规模突破 1 万亿元,且权益类资产占比约 20%。

此前,华泰通过配置高收益另类资产,实现了规模突进。但有部分非标资产嵌套结构复杂、期限错配,存在隐患。

2023 年以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等政策落地,监管要求强化资产负债匹配与风险穿透。

在 " 老鼠仓 " 事件爆出后,业内人士向金妹妹透露,行业非常关注华泰人寿非标资产配置比例的上升趋势,以及潜在信用风险的累积。

华泰已开始压缩非标投资比例。但在切合外资与监管要求的风控水平下实现规模增长,依旧是难点之一。

此外,投研团队稳定性、外资与本土文化融合,叠加政策环境变化,也充满了风险与变数。

以同样从中外合资转为纯外资的中意人寿为例,业内人士透露,在切换期间,因中意人寿原团队人员有所流失,使得投资决策效率下降。

这一点,在华泰也早有体现。

一位接近华泰资管的人士透露,华泰资管内部,董事会与投资委员会曾就衍生品对冲期限,爆发过争论。

彼时董事会中的外方股东代表,提出延长对冲周期以匹配全球配置策略;但境内投资委员会坚持缩短期限以符合窗口指导要求。

业内人士推算,上述异议叠加汇率与外汇风险敞口影响,使得 2023 年其外汇对冲成本相比上年有一定幅度抬升。

中国市场需要的是 " 本土智慧 "。外资股东若过度依赖母国经验,可能低估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例如非标资产处置周期长、信用风险定价差异等。

纯外资架构下的华泰,投资逻辑或将更趋全球化,提升了各项业务在本土落地的难度。

不过,外资薪酬不受限薪影响,这为华泰从公募和险资寻求更多人才、实现规模增长带来一定优势。

对于华泰保险集团来说,2025 年的成败临界点在于:能否在寿险业务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稳住资管端的收益曲线?能否在外资与本土的治理逻辑中找到新均衡?以及,能否在监管趋紧与市场不确定性中,平衡扩张与安全。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