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的审美疲劳,早就不是一个新问题,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别出生面的「手机」引起大家的关注—— iKKO Mind One 就是这么一款产品。
在上月发布之后,iKKO Mind One 终于开始发货,首批参与众筹的用户最近陆续收到了产品——一款外形像卡片方块、屏幕只有 4 英寸出头的 Android 智能机。随后在社交平台就陆续出现了各种开箱、上手照,吸引的不只是早期支持者,还有大量被它奇特造型「刷」到的路人。
毕竟,在一个被大屏、全面屏统治多年的手机市场,谁还会想到有人会认真做一台不到 90 毫米高、180 ° 翻转摄像头的小手机?但对于这样一款特别的手机,不同用户的看法自然有所不同。
Reddit 上有一个追求「简洁生活」的社区叫 r/dumbphones(蠢手机),部分用户第一眼就被「AI 手机」这个宣传词劝退,担心它违背了极简设备的初衷;但也有人指出,AI 功能只是一个可卸载的应用,甚至可以在下单时选择「AI-free」的标准版本,而不是早鸟阶段标配 AI OS 的 Pro 版本,这让不少人重燃兴趣。
而在 r/smallphones 这样的「小屏爱好者」社群,讨论的氛围明显更兴奋,支持解锁的 bootloader、5 年更新承诺、全球联网功能,让它不仅是个「玩具」,更像是一款便携的智能终端。一些用户甚至将它与自家日常主力机配对使用,把 Mind One Pro 当成「专注模式」的延伸。
当然,质疑的声音也不小。有人把它与今天的小折叠手机对比,指出它没有 5G、性能弱、电池只有 2200mAh,续航可能是最大软肋。不过翻转 50MP 大底主摄、AMOLED 屏幕、键盘壳以及 Pro 版的免费 AI(包含全球免费流量)这些特性,又让不少人愿意忽略短板,把它视为一个「有性格」的小众选择。
「方块」手机,硬件特别在哪?
如果把 2025 年的手机摆在一条生产线上,你很难分清谁是谁,大厂旗舰们卷的依旧是屏幕素质、影像规格和 AI 功能,但在形态上几乎千人一面。iKKO Mind One Pro 的「有意思」,恰恰在于它在体积与形态、输入与扩展、连接与 AI 方面都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卡片式的外观。iKKO Mind One 整机的尺寸是 86 × 72 × 8.9 mm,正面是一块 4.02 英寸的方形 AMOLED。这个尺度不是把「大手机缩小」,而是把随手掏出的体验作为第一优先级,让它在视觉和交互上都长得不像主流手机。Pro 版本还引入蓝宝石玻璃,进一步强调「小而精」的质感取向。
影像模块的设计则是 iKKO Mind One 第二个引起讨论的焦点,顶部 50 MP 1/1.56 英寸索尼主摄,支持 OIS 光学防抖,最特别的是 180 ° 翻转结构——同一枚镜头既当后摄,也能一秒变前摄,并能停在任意角度。
对小尺寸设备来说,这等于用机械结构和大底传感器,绕开了小机型前摄体验弱的共性短板,也让 Vlog/ 视频通话、自拍画质直接对标后摄。
此外,iKKO Mind One 还有一个官方专门设计的全键盘保护壳。这不是纯情怀配件:磁吸 QWERTY 实体键盘 + 3.5 mm 耳机孔 + 独立 Cirrus Logic CS43198 DAC,再叠一块 500 mAh 小电池,等于把「3.5mm 音频接口」「实体键盘」「应急补电」打包在一件可插可拆的外设里。
离线 AI 功能才是最大特色
不过对于 iKKO 来说,支撑它们做手机最大的关键点可能还是 AI。类似的观点雷科技表达过很多次,即 AI 对于人机交互的改变可能是史无前例,尽管今天更多还是尝试,但大模型加持下的 AI 语音交互显然有了质的进化。
当然,iKKO 其实也没有太激进。Mind One 系列采取了内置双系统的策略,内置 Android 15 负责完整应用生态,iKKO AI OS 则是一个更轻的「副系统」,长按物理按键可以在 Android 和 iKKO AI OS 之间无缝切换。具体来说,iKKO AI OS 包含了一系列 AI 工具,包括翻译、语音笔记、摘要、播客等,系统会选择合适的模型,开箱即用。
而这样的分层,让 Mind One Pro 在旅行 / 差旅 / 应急场景里,和传统「小屏机」拉开距离。
更重要的是,它也给了退路。社区与官方信息都确认,可选纯 Android 15 版本,bootloader 可解锁,便于开发者与极客折腾,这意味着它不是被「AI」单一路线绑死的设备,而是一台可以在「极简 / 专注」和「智能 / 联机」之间随时切换的口袋终端。
当然,它也诚实地暴露了物理边界:8 GB + 256 GB 的组合与 2200 mAh 电池,更像「副机」而非主力机的取向;同时它刻意避开 5G,采用 4G+/vSIM 的连接方案——联发科 MT8781 处理器,在续航、稳定、漫游覆盖之间进行权衡。把这些点拼起来,你会得到一台「独特设计」的小手机:
它不试图在 4 英寸上复制一台旗舰,而是用翻转大底摄像头、可插拔的键盘、分层的全球联网与 AI 工具,把自己定义成「主力机的延伸与补位」。在手机严重同质化的 2025 年,它的价值就在这种「不一样」。
对于不少关注音频圈的玩家来说,iKKO 这个名字并不陌生。2019 年创立的 iKKO,最早是做 HiFi 入耳式耳机起家,比如在烧友圈小有名气的 OH10、OH1,这些产品依靠扎实的调音和用料,在高保真便携音频市场占下了位置。那时候 iKKO 的品牌标签就很明确:精致小巧、音质导向、偏极客审美。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 2023 年下半年,AI 大模型的浪潮已经彻底改变了硬件厂商的想象力,语音交互不再是过去那种模板化指令,而是能理解上下文、生成内容,甚至有望成为跨应用处理任务的「对话式中枢」。
在这种背景下,iKKO 顺势推出了 ActiveBuds ——一款带 AMOLED 触控屏的真无线耳机,内置 4G 通信、AI 功能以及 Android 系统,可以在耳机上直接翻译、播报、播放音乐。这是 iKKO 第一次把「智能」和「联网」深度塞进音频产品里,也是他们开始试探 AI 硬件边界的信号。
不过,当时外界或许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新奇的耳机」。但从今天回看,ActiveBuds 更像是 iKKO 的第一次「试验」,Mind One 系列则是这种思路的延伸,也是更彻底的转变。
从一副带 AI 的耳机,到一台以 AI 为核心卖点的小手机,看似跨界,其实是在做同一件事:把 AI 工具装进一个随身、即时可用的硬件载体。耳机的限制是屏幕太小、输入受限,而卡片形态的手机既能保留便携性,又能引入更完整的交互方式,比如键盘输入、翻转摄像头、双系统切换。
而对 iKKO 这样的小厂商来说,这是一条可能绕开硬件性能竞赛、直接在交互体验上做差异化的路。尤其是在小体积和界面的产品形态上,AI 能力甚至可以成为「主界面」。并且对于一家没有主流手机出货压力的厂商来说,这种差异化路线或许比卷硬件配置更可持续。
更关键的是,AI 让这种「小设备」具备了长期存在的理由。过去,小屏机往往被质疑「只是主力机的缩小版」,功能上毫无优势。但有了全球联网的 AI 工具、语音与文本的无缝切换,这类形态更便携、更奇特的设备可以在不影响使用体验的同时,更体现出形态优势。
写在最后
在被大屏和同质化淹没的 2025 年手机市场,iKKO Mind One Pro 的存在像是一颗异类的钉子。从发货引发的讨论,到翻转大底摄像头、可插拔键盘、分层 AI 系统的产品特性,再到从 HiFi 耳机跨入 AI 手机的转型路径,iKKO 都表现得非常与众不同。
这种「小而美」的路线,并不会撼动主流旗舰的地位,但它瞄准的也从来不是那块市场蛋糕。iKKO 选择了绕开性能和硬件配置的正面竞争,把精力押在便携形态与 AI 交互的结合上——这在大模型逐渐成为设备中枢的时代,有可能培养出一批忠实的细分用户。
至于这种口袋里的 AI 终端能走多远,还要看 AI 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速度,以及 iKKO 能否持续迭代产品体验。但至少在今天,Mind One Pro 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手机,不必都长成一个样子。
欢迎扫码添加小雷微信
记得备注想进群的手机品牌哦
跟小雷一起畅聊数码与科技
另外小雷建了几个粉丝群,欢迎扫码加入!
大家伙一块聊聊天,分享玩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