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16小时前

《人民日报》点赞西安!

今日(8 月 13 日)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

《让观众的欢呼激发文旅 " 复利 "》

点赞西安亮出 " 文体牌 "

打造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

" 演赛经济 "

乃至人文经济的发育程度

也是一个城市治理精度

温度与科学度的体现

星光熠熠,情满长安。来钟楼下的易俗社文化街区,听一出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到灞河边的西安奥体中心,看花样游泳选手碧波中起舞;走进大唐不夜城里的陕西大剧院,欣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精彩唱段 …… 将 " 头回客 " 变成 " 回头客 ",陕西西安亮出 " 文体牌 ",吸引人们 " 跟着赛事去旅行 "" 跟着演出去旅行 ",不断打造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

演出、赛事,是文旅行业新的旗舰产品。对于演唱会,业内素有 "1 ∶ 4.8" 的说法,即花费 1 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 4.8 元。最直观的感受是,不管演出还是比赛,都必然会把 " 过路游 " 变成 " 过夜游 "。2025 世界男排联赛西安站,外省观众占比达 54%。这期间的吃住行、游购娱,成为消费链条的延伸。一些景点难以 " 反复游 ",而演出、赛事则像 " 流动的盛宴 ",品类多样、内容丰富,持续释放文化吸引力。演出、赛事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一个风向标,在文旅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样的 " 演赛经济 ",正是人文经济学的体现。从 " 人文 " 的角度看,产品的供给,要聚焦人的文化需求。为一记扣杀呐喊,为一段唱腔沉醉,人们期待在演出、赛事中,收获更好的文化体验。不管是点燃激情的国际赛事、精心打磨的名团名剧,还是持续火爆的旅游演艺,都应实实在在着眼人们精神生活、立足当地文化资源。《长恨歌》《无界 · 长安》《赳赳大秦》…… 西安 21 部大型驻场演艺,去年共演出近 3.6 万场,接待人数超 1600 万,营收 14.9 亿元。一场场演出、一个个赛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涵养人们精神力量,也让当地流量和口碑实现双丰收。

" 人 "" 文化 "" 经济 " 的结合点,在于消费场景的创造。演出、赛事,是城市发出的一张文化邀请函。西安把演唱会、比赛的门票,变成 " 消费神器 "。领取票根大礼包,住宿、餐饮等消费都可以 " 薅羊毛 "。票根缀珠成串,把原本分散的文旅、交通、商业场景串联起来,让一次出行串起一套消费,产生乘数效应。

演出、赛事的溢出效应,远不止于此。演出、赛事,也是一个文化窗口,标注着城市的文化活力。从 " 演出游 " 到 " 城市游 ",演出、赛事更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绝佳契机。当歌手在聚光灯下用西安话唱起《西安人的歌》,当运动员在领奖台上挥动秦俑玩偶,当 123 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个人和集体走进演出比赛现场接受专属礼遇,观众带走的不只是手机里的照片,还有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情感认同。而其中关键在于,不能靠着网红效应,把演出、赛事做成一锤子买卖。"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市 ",更 " 因为一出剧,爱上一座城 ",才能让 " 人文 " 与 " 经济 "、" 流量 " 与 " 美誉 " 相得益彰。

所以,要推动 " 演赛经济 " 实现更大效益,需要城市治理的系统支撑。票价虚高、黄牛横行,肯定影响消费体验;管理混乱、黑车宰客,难免让人败兴而归。演出前后,如何做好接驳?客流巨大,如何保障安全?政府补贴,如何激活市场?甚至是安检的便捷、票根的防伪、流程的简化等,都需要社会治理系统的整体协调、流畅运转。从这个角度看," 演赛经济 " 乃至人文经济的发育程度,也是一个城市治理精度、温度与科学度的体现。

不管是 " 演艺之都 ",还是 " 赛事名城 ",最终都需要观众、游客用脚投票。让舞台、赛场的灯光,点亮城市文化的 " 高光 ";让观演、观赛的欢呼,激发文旅产业的 " 复利 ",才能更好写下一个地方人文经济学的时代篇章。

来源 / 人民日报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