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勇毅
编辑|靖宇
在扫拖机器人这个品类,许多用户都经历过一个尴尬的阶段:花钱请来一个「智能帮手」,最后却发现自己反过来要「伺候」它——清理缠绕的毛发、手洗肮脏的基站底盘、在它卡住时进行解救。这种体验,让「扫地爹」的戏称在小红书上广为流传。
当听说以无人机闻名的大疆也入局扫地机器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奇,甚至是怀疑:一家精通三维空间感知的公司,真的能理解二维地面上的清洁痛点吗?
这一次,带着这个问题,极客公园对这台名为 DJI ROMO 的机器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深度体验。它试图给出的答案,并非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一套围绕「用户少介入」为目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01
外观与结构:一次大胆的设计实验
市面上的扫地机器人基站,设计语言趋于统一,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家电风格。ROMO 的基站则显得相当「另类」。它的上半部分由一整块半透明外壳包裹,内部的机械结构、水路和电路清晰可见。
大疆官方称其灵感来自初代 iMac,旨在「彰显技术自信」。
空间感知能力:无人机技术的「降维应用」
如果说外观是 ROMO 给人的第一印象,那么它的导航和避障能力则是检验其技术成色的核心。大疆将其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空间智能」技术应用到了这台地面机器人上。其核心硬件是一对双目鱼眼视觉传感器,配合三颗广视角固态激光雷达协同工作。
为了检验其实际表现,我们设置了一个包含常见障碍物的场景:数据线、小颗粒积木、宠物玩具、拖鞋,以及行业难题——细长的桌椅腿和玻璃门。ROMO 的表现确实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它能以毫米级精度绕开细小的数据线,而不是等到碰撞后才转向;面对一地积木,它会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避让;在桌椅腿密集的区域,也能较为灵活地穿梭。这种表现背后,是其融合感知的技术原理在起作用。
在访谈中,大疆工程师提到一个细节:项目初期曾尝试过成本更高的工业级激光雷达,但发现它虽然能识别立起来的牙签,却对平躺在地的牙签无能为力。最终团队选择了视觉与固态激光雷达融合的方案,这是一个典型的为特定场景(家庭地面)选择最合适技术,而非盲目堆砌最昂贵技术的案例。
除了本身的硬件之外,DJI Home App 中针对 Romo 的界面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在扫地机器人配套 App 中,你很难找到如此强调设计感的软件体验,虽然这并非是构成扫地机器人体验的「必选项」,但确实与它那令人侧目的硬件 ID 设计一样,构成了 ROMO 品牌调性的一部分。
03
清洁能力:结构创新能否解决顽固痛点?
对于扫地机器人这个体验已经非常「内卷」的市场,智能避障只是基础,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扫得干不干净,拖得彻不彻底」这个问题上。
在扫地这个基础环节,ROMO 的核心是其双旋臂设计的胶毛一体刷。我们在地面上混合了湿碎纸屑、宠物毛发进行测试,任务完成后翻转机身检查,仅有极少量长发轻微挂在刷体末端,没有出现严重缠死的情况。
虽然「0 缠绕」的宣传语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在解决毛发缠绕这个普遍痛点上,它的效果确实优于市面上许多单滚刷设计的竞品。
而在拖地性能上,ROMO 依靠的是它那两块达到 2.5 厘米厚的拖布,以及一个行业领先的 164ml 超大机载水箱。在测试风干的咖啡渍和酱油渍时,加厚的拖布配合持续的下压力,能实现不错的擦洗效果。
此外另一个不是那么引人注目的优势是,更大的机载水箱则确保了在清扫大户型时,拖布不会「前湿后干」,维持了清洁效果的一致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双旋转拖布方案在处理大量液体污渍时,与一些采用滚筒拖布并能实时自清洁的产品相比,清洁逻辑上存在差异,后者理论上能更完善地避免出现「以脏拖脏」的情况。
这个概念熟悉大疆无人机的用户看到肯定会会心一笑:这基本上就是把大疆无人机的「运动模式」概念完全搬到了扫地机上。
作为已经长期使用扫地机的用户,ROMO 首款产品在清洁结构上真正让我有「痛点被解决」的创新,还是它解决边角清洁的方式。它所搭载的「柔性双机械臂」在我们的测试中表现出色。当机器人感知到墙角、桌腿等边缘时,底部的两个小型机械臂会根据实时地图独立地向外伸出,将边刷精准地推到墙角最深处,或完美贴合桌腿的弧形边缘。
这与市面上一些只能在 90 度墙角做一次固定伸出动作的单机械臂方案相比,适用场景更广,覆盖更彻底。大疆宣称的「全屋 100% 覆盖率」是一个理想化目标,但必须承认,在解决扫地机器人「最后一厘米」的清洁盲区问题上,这套方案确实是目前市面上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04
基站与维护体验:正面回应「扫地爹」现象
许多高端扫地机虽然功能强大,但基站的维护却成了新的负担。ROMO 在设计上似乎下定决心要根除这些「二阶杂务」。
大疆研发团队曾透露,项目初期考虑过滚筒式拖布方案,但在测试中发现机载污水箱会变得极难清理和产生异味,且滚筒的毛发缠绕问题更严重。最终,团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取舍:放弃在少数极端场景下可能更强的滚筒方案,以换取日常使用中压倒性的免维护便利性。
这个理念在基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机器人回仓后,基站通过高压水流冲洗拖布,再通过一个 16mm 的大口径吸污口将脏水和残渣吸走,这个口径远大于行业平均水平,旨在从根本上杜绝堵塞。然而,最具颠覆性的一点,在于它彻底取消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可拆卸清洗盘和滤网。
在许多主流高端机型上,这个清洗盘是污垢、毛发和水垢的重灾区,用户需要定期将其拆下,忍受着恶臭和黏腻费力地刷洗。ROMO 通过一体化的拖布盘和强大直接的排污管道,让污物无处藏身,直接被排入污水箱,彻底根除了整个系统中最令人不悦的维护环节。
这种对用户便利性的追求,也体现在集尘风道的设计上。ROMO 比许多竞品更短、更宽、更直,大大降低了因大块碎屑或宠物毛团堵塞导致集尘失败的概率。可以说,从清理滚刷的频率,到清洗基站的麻烦,ROMO 的一系列设计都显著减少了用户需要手动干预的环节和频率。
05
结论
大疆 ROMO 并非一款面面俱到的「水桶机」,而是一款特点鲜明、针对性极强的产品。它通过一系列取舍,展现了成熟的工程思维:
舍弃旋转 LDS,换取更低的机身和更一体化的设计。
舍弃滚筒拖布方案,换取用户长期的免维护体验。
舍弃简单的单机械臂模仿,坚持自研更有效的双臂边角清洁系统。
这些选择清晰地指向了当前高端用户的核心痛点:避障不够智能、边角扫不到、基站维护繁琐。
从这个角度来讲,ROMO 充满象征属性的透明基站,更像是一个宣言:它展示的不仅内部的精密结构,更是一种以解决用户真实痛点为优先、而非盲目堆砌参数的造物理念。它可能不是在所有单一测试项目中都得分最高的选手,但通过系统性的创新,它确实为终结「扫地爹」的尴尬体验,提供了目前市场上最有说服力的答案之一。
大疆 ROMO 不是市面上第一款扫地机器人,但它极有可能是第一款真正让你忘记它存在的机器人。这,或许就是对「扫地爹」这个词,最彻底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