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公司名字都有 " 新材 ",同样是控制权变更,但在资本市场上三超新材和上纬新材却有着不同的反应。
8 月 4 日,三超新材(300554.SZ)披露了更为详细的控制权变更内容,柳敬麒及博达合一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 博达合一 ")、无锡博达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博达新能 ")将通过 " 股份转让 + 表决权放弃 + 定向增发 " 的组合操作,完成对三超新材的控制。但 8 月 5 日复牌,投资者们却没能等来 20cm 涨停,公司股价开盘后一路下跌,最终报收 25.8 元,涨幅收窄至 7.10%。
不过,这笔交易对于深陷业绩困境的三超新材来说,博达系的资产将在短期内有效增厚其业绩;而对于已经开始减持公司股权的原实控人邹余耀来说,通过一系列的股权交易其也将大比例套现离场。
反观此次交易中的核心资产光伏组件公司博达新能,其高度依赖的美国市场正面临关税壁垒与本土产能竞争等挑战,这也为博达合一的持续盈利能力打上一个问号。
业绩承压或催生控制权变局
三超新材(300554,SZ)控制权变更的方案终于在 2025 年 8 月尘埃落定:通过 " 股份转让 + 表决权放弃 + 定向增发 " 的组合拳,博达合一将正式接过公司控股权。
根据披露的股权转让协议,博达合一将分两期受让原实控人邹余耀、股东刘建勋持有的 1898.54 万股股份,其中第一期以 24.52 元 / 股受让 1025 万股,占总股本的 8.97%;第二期将受让邹余耀持有的 873.54 万股,单价不低于第一期价格。
除了相应的股权转让之外,此次交易中表决权的安排成为控股权转移的关键。
柳敬麒通过博达合一的两期股权转让以及定增将巩固对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第一期股份转让完成后,博达合一凭借邹余耀、刘建勋放弃的相关表决权,其在上市公司的表决权比例为 8.97%;第二期股份转让完成后,博达合一的持股比例将上升至 16.62%,表决权也同步升至 16.62%;如果同步推进的定向增发完成,博达合一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达到 24.83%,柳敬麒也将凭借相同比例的表决权巩固对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促使三超新材此次控制权变更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三超新材持续承压的业绩表现。
笔者翻阅三超新材近 5 年的财报数据发现,其业绩可谓是 " 跌宕起伏 ":2020 年、2022 年、2023 年虽有盈利,但均属于 " 小赚 ",累计盈利只有约 0.66 亿元,还没有 2021 年一年亏得多;2024 年更是 " 亏到飞起 ",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9 亿元,同比下降 27.49%;净利润 -1.41 亿,同比断崖式下跌 623.64%;扣非净利润 -1.45 亿,更是同样狂降 673.42%。2021 和 2024 年两年合计亏损超 2.16 亿。
进入 2025 年,公司的业绩依旧未见好转。2025 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 5039.90 万,同比下滑 54.78%;净利润 -625.58 万,大幅下滑 267.47%;而 -792.71 万的扣非净利润也同比下降 429.40%。
业绩反转无望,套现离场或许是三超新材原实控人邹余耀的最佳方案。
如果按照上述转让协议,邹余耀将在第一期股权转让中进账 1.4712 亿元,第二期的套现金额也将不低于 2.1429 亿元。而再加上今年 5 月份以询价方式完成的减持交易金额约 8854 万元,仅仅这三笔交易邹余耀就将套现约 4.49 亿元。
博达系再次曲线上市
本次入主三超新材,是柳敬麒和旗下的博达系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布局。
此次交易中的博达合一为控股平台公司,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博达新能开展业务。而博达新能是一家具备境内外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全球化光伏组件品牌企业,主要产品为光伏组件、电池片及硅片。
如果仅仅从披露的财务数据上来看,博达合一的盈利水平要远胜于三超新材,其 2024 年实现营收 21.63 亿元、净利润 3.95 亿元,进入 2025 年其业绩表现似乎更好,在今年前 6 个月营收达到 18.43 亿元,净利润也超过 4 亿元,同时负债率也有所下降。
这样一个较为优质的资产的注入,对于上市公司的业绩改善也将起到一个推动。而这个优质资产早在 2 年前就有过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但最终因行业趋势变化折戟。
2023 年 8 月,交建股份发布公告,计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博达合一购买其所持有的博达新能 70% 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同年次月,因为跨界并购交建股份收到上交所下发的《问询函》,但是公司在随后对《问询函》进行回复,并对预案作相应修订后,这笔跨界并购就陷入了停滞的状态。
然而,后续光伏行业的形势急转直下。因美国对东南亚光伏征收关税,加之光伏行业整体步入下行周期,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交建股份不得不于 2024 年 7 月主动终止了这笔跨界收购。
时隔 2 年之后,柳敬麒携博达系卷土重来,但行业依然还未走出低谷。当下的中国光伏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整体来看行业已经开始从 " 快速规模扩张 " 向 " 高质量发展 " 转型,2025 年至今中央也密集出台政策整治低价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但行业供需失衡格局尚未根本扭转,产品价格与毛利率承压仍是普遍难题。
而博达合一之所以能够有着不错的业绩,或许依靠的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市场需求。虽然此次交易未能披露博达新能更为详细的信息,但根据此前交建股份当时收购案中披露的信息显示,博达新能 2022 年光伏组件产品最终销往美国市场的占比超过 95% 以上。
从上半年光伏组件市场情况来看,一方面美国对于来自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进口的光伏组件征收高额关税,博达新能的一些海外工厂正好在名单之内;另一方面,从近日光伏行业 2025 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美国本土组件已落地产能已满足本土应用市场需求,电池片产能正处于建设爬坡阶段,所以未来博达新能未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不过,对于当下的柳敬麒和他的博达系来说,至少向资本市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 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 作者 | 曹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