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逐渐吞噬大量白领的岗位。
微软刚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大涨 24%,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按照常理,这样一家公司理应大规模招聘、扩张队伍,但现实却是它正在裁员。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微软 CEO 纳德拉在一封致员工的内部公开信中,为裁撤 9000 名员工辩护称,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功,但部分员工的技能已经过时,公司选择雇用更少但更符合 AI 战略的专业人才。
不仅是微软,英特尔、英国电信(BT)等多家大型企业也宣布了与 AI 直接相关的数千人裁员计划。
分析称,如今越来越多高管将裁员视为企业进步的象征。用更少的人,实现更高的利润,已经成为许多公司追求的核心战略方向。企业正在为一个 " 人手需求可能大幅减少 " 的未来做准备。
AI 不是取代工作,而是让工作本身消失?
尽管 AI 时代正在催生一些新职业,但仍有大量岗位将被彻底淘汰。有企业表示,那些被裁员工所负责的任务已不再存在。
例如,软件开发人员的招聘需求出现断崖式下滑。与此同时,新闻头条里每天都能看到人工智能在与人类对比中大放异彩的例子。
再比如,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近期通过 AI 自动生成研究报告,将研究工作周转时间缩短了 75%,节省了 3600 小时分析师时间。
对年轻工作者而言,这一趋势尤其值得警惕。招聘公司 Hays 的 CEO 表示,AI 的快速普及,可能长期压制初级白领岗位的回暖。
这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巨大冲击,他们还没来得及进入职场,就发现 " 入场券 " 消失了。
在 AI 推动下,少人高效运营成为企业新范式
对于科技行业而言," 每位员工创造的收入 " 已经成为一种被高度追捧的绩效指标。
Y Combinator 孵化器如今鼓励创业者建立最小团队——少人、自动化、高利润。
还有一家名为 "Tiny Teams Hall of Fame" 的网站专门列出那些靠极少员工、却创造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收入的公司。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更大胆预测,未来会出现 " 一个人就能运营的十亿美元企业。"
这听上去像极了科幻小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在深刻重塑白领工作形态。
精兵简政真能换来长期韧性吗?
虽然企业管理层热衷于 " 小而快 " 的组织模式,但也有观点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更精简的组织结构不一定能创造更优秀的企业,因为决策更快、管理成本更低当然很好,但代价是研发、法务、合规等核心岗位可能被削弱。员工减少,组织的抗风险能力也可能下降,比如 AI 模型出错、法规合规漏洞等问题一旦发生,可能引发连锁危机。而人的价值,如创造力、情绪智力、复杂判断等,反而在 AI 时代显得更为稀缺。
有部分公司尝到了 " 人少未必更好 " 的苦果。比如瑞典支付巨头 Klarna,在大幅裁员并依赖 AI 处理客户服务后,客户满意度持续下降。最终,公司决定反向操作,重新招回那些被裁掉的客服人员。
此外,这场变革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层面的影响,更有深远的文化层面后果。有分析称,如果工作岗位不再充足,大学学位是否还能保有原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