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号宋
为遏制过度宣传、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立项。
我做了多年汽车测试工程师,也参与过标准立项。得提前泼盆冷水——标准怎么定,从来都是一件不好受的事,松一点还是紧一点,大家争得很厉害。
我建议标准越严越好。
这个强制性标准会明确了系统功能边界、驾驶员监测要求,还对系统探测能力、事故处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可以看到,这个标准的覆盖面很广,尤其对责任划分和事故处理做了详细规定,避免了模糊地带。这种时候,标准肯定是越细致越明确越好。
这些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赘述了,接下来说说大家不太清楚的行业门道。
这次是强制性国标,而不是推荐性国标
GB 是强制性国标的意思,它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的技术法规,必须无条件执行。
智驾国标还没落地,我拿同样重要的动力电池国标给大家举例。
GB 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如果车企不符合要求,是会遭遇重罚的。
在国家层面,除了 GB,还有 GB/T。后者是推荐性国标,也就是说是自愿执行,企业可以选择用也可以不用。
推荐性国标的意义在哪里呢?其本质是补空白或促创新,而非设定安全底线。
例如,GB/T 31486-2024《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看名字就知道,它们从不同维度约束了动力电池的能力。
所以,如果把 GB 强制性国标定得高一些,更全面一些,用户会更放心,是不?
汽车行业企标向来高于国标,但风向有变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企标(企业标准)≥行标(行业标准)≥国标(国家标准)。
比如 GB 38031,很多车企会说,他们的企标强度是国标的几倍,测试项目也更多,这在业内挺常见: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 400kN 挤压测试(远超国标 4 倍),并在 70km/h 车速下完成刮底测试,电池包仍可复用;通用奥特能电池包开发认证总计 37 项,数量更多,每个大项也都要比国标更严格。
像 GB 38031 就是如此,2020 版本出来后,大部分车企都能通过。但到 2025 版本出来,有些不思进取企业开始难受了。
因为这 24 项标准项目中,除了 " 过充电 "" 外部短路 "" 温度循环 "3 项,其余项目均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尤其是热失控这一项,从 " 留足 5 分钟逃生时间 " 变成了 " 彻底不起火、不爆炸 ",门槛明显提高了。
但到了智驾标准这块,我觉得原来那种稳步推进的思路,未必还能奏效。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指出,2023 年上半年,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42.4%。另据乘联分会数据,2023 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中,装备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系统的比例已达到 55.3%。
现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近年来,部分车企在进行智驾宣传时夸大其词,模糊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概念,将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进行宣传。
我也不是一家之言。从 4 月中旬开始,工信部出手大力整顿汽车智驾乱象,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这才让车企宣传语从高阶智驾回归辅助驾驶。
过去我们说企标要做得很严,产品要不出问题才能发布。但智驾貌似不太遵循这个逻辑。这可能是因为智驾可以通过 OTA 进行升级,所以心里是有松懈的。
再来,可能没有哪个领域,能像智驾标准这样费力不讨好。动力电池所要经历的工况基本就那些,基本都能覆盖。但智驾所要面临的路况复杂得多。你制定了 " 夜间鬼探头 " 的规则,但没规定 " 夜间 + 雨天 " 的情况,一旦出事,反而容易被内部追责。费力不讨好,提倡企标制定者会背负很大压力。
总结
到底这个标准会走向何方,我们还需要静待。根据公示说明,项目周期 22 个月,于 2024 年 3 月 22 日申报,公示日期为 2025 年 6 月 4 日— 2025 年 7 月 4 日。
当然了,如果你对这个标准感兴趣,也不要干等了。
根据标准制定流程,当标准的初稿出来后,会有征求意见稿阶段。在起草单位完成标准初稿后,他们会向相关单位、专家及公众公开征求意见,以期收集到各方的反馈,使标准更能反映实际需求。
根据 GB /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持续 3 个月。
比如,编号 20240998-T-339 的《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第 1 部分:轻型汽车》目前就处在征求意见阶段,这时候你如果觉得哪条不合理,是可以正式提出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