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游戏葡萄 13小时前

《三角洲行动》这回太犟了……

把主播和电竞连接起来。

文 / 梁乐天

我没想到,《三角洲行动》办的主播巅峰赛,能搞出这么多名堂来。

要知道,游戏厂商办主播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做出彩的却不多——要么是赛事设计得过于竞技硬核,场上打得火热,场外普通观众却难有共鸣;要么是选手邀请侧重流量,导致实力参差不齐,打到最后还是那几个熟面孔,许多有潜力的参与者缺少展现自己的机会。

但《三角洲行动》似乎不信这个邪。它最近办的主播赛,不仅想解决前面说的痛点,还想把硬核竞技、娱乐整活、新人孵化、选拔晋升这些事全都装进去。这种我全都要的姿态,在旁观者看来,多少有点膨胀的意味。

昨天," 三角洲行动主播巅峰赛 " 在合肥落下帷幕。要说上述这些宏大的目标都已百分百实现,或许为时过早,但他们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得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经过近一个半月的赛程后,MDY 战队最终凭借更胜一筹的战术执行和枪法,从混战中杀出,拿下了冠军宝座,而三叉戟和蠕动者战队则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你可能会觉得,一场主播赛而已,又能掀起多大水花?数据或许是最好的回答。

500+ 名主播的参与,为赛事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基本盘。线下赛这两天,在抖音游戏主播热度榜上,赛事官方账号开播就冲上 Top 1,而紧随其后的第二名,正是参赛选手林树的直播间。

官方直播间这两天在抖音和 B 站两个平台的累计观看人次,加起来突破了 600 万,B 站单平台点赞也超过了 180 万。

同一时间,在飞天狙、老飞宇 66、林树这些参赛主播的个人直播间里,前一秒还因一次精彩击杀而满屏 " 世一狙 ",后一秒就可能因一次失误被集体吐槽,加油、互怼、找战犯……其精彩程度不亚于赛场上的对决。

线上的狂欢也蔓延到了线下。比赛前好几天,小红书上就有打听如何去现场的帖子;等到现场比赛那两天,不少玩家还专程从大老远赶来,就为了能进去给自己支持的主播吼上一嗓子。

比赛的热度,甚至在结束后仍在发酵。各种高光集锦与搞笑瞬间,被剪成了二创视频,在 B 站和抖音上传播。那些极限一穿三、绝境翻盘的名场面,或许会成为玩家们接下来几天的电子榨菜。

01

不止于一种赢法

但高流量和高热度,就等同于一场成功的赛事吗?

答案并非如此。在行业内,短暂冲上热搜但旋即被人遗忘的赛事比比皆是。流量数据构成了赛事的面子,但真正决定一场赛事能否沉淀下来,成为游戏长线生态一部分的,是它的里子——赛事本身是否足够好玩、耐看、值得回味。

而《三角洲行动》这次赛事的里子,一部分就体现在对赢的定义上。它并没有将其局限在比赛胜负上,而是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赢法,以此丰富比赛的可看性。

其中,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赢法,当然是赢下比赛。

任何赛事,终归要回归到谁更强这个核心命题上。具体来说,取胜的方式无非两种:依靠纯粹的个人能力,或是仰仗团队的协同配合。

前者考验的是选手在瞬间的肌肉记忆、反应速度和精准枪法,追求的是以绝对的个人实力进行正面碾压。比如前职业选手 Wen7,他借掩体完成极限 peek、快速淘汰三名对手的操作。

后者拼的是团队的协同与脑子,它要求队伍默契配合,通过信息收集、蹲点绕后、拉枪夹击等方式,创造出人数或位置上的优势。比如决赛最后一局,MDY 战队的成语小凤凰孤身一人卡住撤离点,硬生生拖住了排名第二的整支队伍。

有这些竞技要素托底,比赛就能保住专业二字,让核心玩家看得过瘾。也正是因为这些操作、战术都经得起推敲,比赛能立得住,才谈得上其他的取胜之道。

如果说凭硬实力取胜是第一种赢法,那第二种赢法,则是在规则催生出的利益博弈中,通过互相帮助实现共赢。

在前半赛段的单人赛中,队友是随机匹配的,但最终排名却由每个人的仓库资产决定。这意味着,你的队友,也是你的竞争对手。

那么,当你的队友濒临淘汰时,你会选择袖手旁观,最大化个人利益,还是牺牲自己的资源,出手相助?

有的主播选择精致利己,为了一个人头或一件物品与队友反目,这无可厚非,是规则允许下的理性选择。

但也有主播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比如主播林树,每次出货,他会主动把身上的小金小红分给队友。在一次关键的燃尽局中,当一名队友濒临淘汰时,他更是二话不说,将自己身上能给的物资全部送出。

最终,林树不仅把队友从淘汰线上拉回,自己也稳稳晋级,还在此之外,赢得了玩家们有格局的评价,实现了双赢。

排到对地图不太熟悉的主播,林树也会尽量鼓励

而第三种,也是最特别的一种赢法,是在比赛外赢得人心。

要想戳中大多数人,只靠大主播的人设、表演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光鲜亮丽、从不出错的形象,反而会产生距离感。大家内心更渴望看到的,其实是那些不做作的真情实感。

这也是本次比赛的亮点之一:它不只关注大主播,还把镜头拉到了中小主播身上——他们或许没有百万粉丝,没有出圈名梗,甚至直播间常年只有几百人,但枪法、脑洞、性格,他们一样不缺,缺的只是一个被看见的瞬间。

比如在一场单人随机匹配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主播黑桃 K,顶着枪线舍命救下了三角洲头部主播杨齐家。

在最后撤离时,面对所剩无几的时间,黑桃 K 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他告诉对方,自己仓库里还有一千五百万,有很大的晋级可能,让他赶紧先走。

而实际上,他当时的全部身家,不过一百五十万。说完,他便转身留下,为杨齐家架枪断后。

这一系列的仁义举动,让杨齐家当场 " 称兄认父 "。虽然黑桃 K 被早早淘汰,但他用自己的品格,换来了全网观众的认可,赢得了远超预期的回报:直播间人气暴涨,粉丝数也在赛后很快突破十万……

相关切片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 150 万

当然,无论是林树的暖心操作,还是黑桃 K 的 " 舍生取义 ",这些故事能够诞生并被迅速传播,都离不开《三角洲行动》有意打造的、一个极其活跃的创作者生态。

似乎从一开始,项目组就想好了深入创作者社群的核心——直接与 MCN 机构和创作者建立联系,通过有竞争力的激励计划、满足 PC 端主播需求,营造一个更容易产生爆点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都有机会抓住那个属于自己的、被看见的瞬间,一搏成名。

02

不止于一次输赢

除了创作者生态外,前文提到的各种故事和名场面,背后还有一套新的赛事规则在支撑。

在本次比赛中,前半段单人赛、组队赛采用定时制,鼓励大乱斗,把节目效果拉满;后半段半决赛、总决赛则切换成赛点夺砖制,让真正的强者用实力说话。这套规则似乎从设计之初,就在尝试解决以往同类赛事暴露出的种种痛点。

首先是加入了定时和夺砖规则,尝试重新定义比赛平衡性的赛制。

过去在同类比赛中,观众最常诟病的就是,一支强队很可能因为开局运气不好、或者被多方夹击而早早出局。因此,大量队伍为了活到最后,会选择消极避战,导致比赛中段过于沉闷。

而《三角洲行动》在前半赛段引入的限时机制,它不再以局为单位,而是在固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在这段时间里,所有队伍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地积累仓库价值。谁的仓库总价高,谁就排在前面。

这套规则的核心目标不再是生存,而是财富积累,它改变了所有队伍的行为模式——你必须主动出击,搜刮高价值物资,甚至猎杀其他队伍来掠夺财富,因为苟是很难获胜的。这就保证了比赛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对抗和变数。

同时,曼德尔砖的加入,又为前半赛段注入了更大的变数。这块价值百万的超级筹码,随时可能逆转个人和队伍的仓库总价排名。

在这一情况下,选手的持续表现远比单局的运气更重要。YJJ 就是一个例子,他从第一天的濒临破产,一路追到定榜第十三,上演绝地翻盘。可以说,正是这套规则,给了选手一个逆风翻盘的机会。

此外,以往被淘汰的队伍和他们的粉丝,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时间,才能进入下一局。而《三角洲行动》的限时赛制,允许队伍在时间段内多次返场,不仅让选手能始终保持战斗状态,还保证了他们的粉丝能持续观赛。

当然,在规避了随机性负面影响的同时,赛事也特意在前半赛段保留了随机匹配要素。

比如在单排阶段,杨齐家就因为屡次匹配到不太会玩的妹妹,一会儿别人打架我聊天,嘴角比 AK 还难压;一会儿在妹妹被击倒后,二话不说丢包撤离,喜剧效果拉满。

乐在其中 .jpg

其次,是为全体主播设计的投票复活机制。

之前我们说过,随机性可能造成强者运气不佳、早早出局。对于依赖主播个人魅力来吸引观众的主播赛而言,这个问题尤为致命——头部主播一旦淘汰,赛事流量可能瞬间跳水。

因此,在本次比赛中,所有在前半赛段被淘汰的主播,都可以通过粉丝投票的方式争取复活机会。这一设计将复活资格的决定权,从选手本人转移到了粉丝社群。其评判标准不再是选手的竞技实力,而是粉丝的活跃程度,这也更契合主播赛以人气为本的特质。

同时,这套复活机制把赛场的热度延伸到了直播间:投票一开,淘汰主播全员上线——唱歌、抽奖、连麦整活,只为抢一张复活票。这也让粉丝们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赛事上,能避免人气大量流失。

而当这些被粉丝们捞上来的选手组成复仇小队、重返赛场时,他们也为比赛创造了全新的故事线:背负着粉丝期待的他们,是会向对手复仇,上演王者归来;还是会再次翻车,遗憾离场?

在后半赛段," 赛点夺砖制 " 也让悬念变得更大。根据规则,率先破译两块曼德尔砖的队伍直接获得比赛胜利;若比赛打满 6 局仍未达成,则先比较破译砖数,平砖比较队伍总资产来定胜负。

在半决赛上,B 组的复仇小队虽然未能破译双砖,拿到龙王归来的剧本,但凭借在剩余 5 支队伍中更高的总资产,他们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拿到了决赛门票。

最后,直通 " 烽火杯 " 的晋升路线,提高了赛事的含金量。

以往的主播赛,其定位大多是偏娱乐性质的表演赛。选手们更多是为了节目效果和粉丝互动,比赛结束后往往就画上了句号。

但《三角洲行动》的主播巅峰赛却表示,最终胜出的三支队伍,将直接获得参与更高层级、由职业选手角逐的 " 烽火杯 " 系列赛事的资格。

同时,烽火杯的优胜者,还有机会踏上烽火杯世界赛的舞台,与全球各大赛区的顶尖战队一较高下。

这个晋升路线的设置,从根本上改变了参赛者们的心态。它意味着这场比赛不再仅仅是一场秀,而是与更高级别赛场连接的、一条清晰可见的晋升通道。

对于许多有志于竞技的主播而言,能够与职业选手同台本身就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目标。这份一搏成名的可能性,为比赛注入了更强的竞争动力,促使许多主播以更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每一场对局。最终,这也使得比赛整体的激烈程度和战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归根结底,《三角洲行动》的这次尝试,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开始提的问题。它在三角洲本身直播生态的基础上,用一套不同于以往的规则,让硬核的竞技和直播的人味得以在同一个赛场上共存。我们既看到了堪比职业赛的精彩对抗,又见证了充满人情味的互帮互助。

这或许也提供了一个与传统电竞赛事不同的思路:当一场比赛,既能让硬核玩家高呼牛逼,也能让普通观众看得有笑有泪时,它可能才真正拥有了破圈的生命力。

03

不止于一场比赛

自 DAU 突破 1200 万后,《三角洲行动》似乎已经证明了搜打撤玩法在国内市场的潜力,以及团队自身开发、运营高品质 PVP 双端游戏的能力。这不仅坚定了不少团队做搜打撤的信心,还引来了不少模仿者立项。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它在海外市场的声量远不如国内。无论 Youtube 的播放量,还是 Reddit 上的社群讨论度,都说明《三角洲行动》和搜打撤这个品类,并未在全球成为 MOBA、吃鸡那样的主流。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玩家的游戏习惯、消费理念差异有关。

显然,对算得上国内搜打撤市场顶流的《三角洲行动》来说,海外市场,是他们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他们上线 Steam、推出黑鹰坠落模式、联动 Alan Walker,再到如今将体验展,带到与 EWC(电竞世界杯)同期举办的,中沙电竞文旅嘉年华暨中国文化主题周,这些举动也能证明这一点。

但想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热度是绕不开的前提。

那么,除了更新游戏内容,还有什么办法能更有效地聚拢全球玩家的目光?《三角洲行动》的做法是通过全球性的赛事,来侧面撬动海外市场的热度。

就在不久前,《三角洲行动》官方正式公布了 2025 烽火地带全球赛事计划,一个涵盖了从主播赛到世界赛的三阶段蓝图。而刚刚结束的这场主播巅峰赛,正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枪。

其实,《三角洲行动》一直很重视赛事,从上线首日的全球 FPS 全明星表演赛,到后续每个版本几乎都有的同步赛事,再到今年腾讯发布会上,花大篇幅讲解赛事……他们打造长线电竞生态的想法,早已不是秘密。

但从过往经验来看,想做赛事的游戏不少,做成了的却不多。问题通常有两个:第一,赛制本身能否提供足够的观赏性?第二,电竞体系如何与游戏生态深度绑定,成为其长线助力,而非烧钱的拖累?

单看这次主播巅峰赛,问题一得到了部分解决;至于问题二,他们的思路也不难猜测:将主播这个庞大的流量群体,与电竞这个更垂直的领域连接起来。

第一步,是将主播赛本身作为流量入口。它利用主播的影响力,将数以百万计的、原本只关注主播个人、对竞技比赛不一定感兴趣的直播观众,引入到赛事的语境中。

第二步,是通过高悬念、强故事性的赛制,让这些观众在观看自己喜爱的主播的同时,逐步对比赛本身、对其他有亮眼表现的选手产生兴趣,从而将他们从主播粉丝转化为赛事观众。

第三步,直通烽火杯的设计,则为这些刚刚被转化过来的赛事观众,提供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继续关注下去的理由,将流量从主播赛向上引导至烽火杯这种更核心的电竞赛事。

这一套流程下来,最终或许能实现一个三赢的局面:主播生态被盘活,电竞引入了新鲜血液,而游戏本身也因此获得了持续的热度与生命力。

如果这套已经跑通的打法能够进一步复制到海外,那么它所能撬动的价值,以及为《三角洲行动》全球化带来的想象空间,可能会更加巨大。

可以说,这场比赛标志着《三角洲行动》在电竞领域的发力,已经从规划与尝试的阶段,迈入了验证与执行的阶段。在游戏本身已经获得市场认可之后,《三角洲行动》在赛事层面的探索,也让国际化和长青化这些远大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

游戏葡萄招聘内容编辑,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鹰角音律联觉 | 苏丹的游戏 | 星穹铁道音乐会

成都慢半拍 | 漕河泾「抬棺人」| 91AT 复活

对话射雕制作人 | 33 号远征队 | 黑暗世界:因与果

游戏行业书籍推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公众号

(星标可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