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与新研究所 ,作者袁洲
大幅上升:6 家(赛力斯、安凯客车、福田汽车、金龙汽车、中通客车,其中汉马科技为扭亏)
减少亏损:3 家(海马汽车、众泰汽车、北汽蓝谷)
大幅下降:1 家(一汽解放)
继续亏损:1 家( 曙光股份)
预计亏损:2 家(广汽集团、江淮汽车)
核心观点总结
增长引擎: 以「赛力斯」为代表的新能源乘用车先行者,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义实现了强大的溢价能力,从来带动利润的爆发式增长。同时,以「中通客车」、「安凯客车」为代表的商用车企业,成功抓住海外市场机遇,出口业务成为其业绩的中流砥柱。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上半年出口量达 248 万辆,同比增长 10.4%。其中,新能源车 97 万辆,同比增长 45.6%。纯电动车 61.4 万辆,同比增长 34.6%;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达 33.4 万辆,同比暴涨 187.9%。
转型阵痛: 以「广汽集团」、「江淮汽车」为代表的传统大型车企,正深陷转型阵痛。其传统燃油车业务的利润受到市场萎缩和价格战的双重挤压,而新能源业务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来弥补缺口,导致业绩出现显著下滑或亏损。根据中汽协数据,2025 年上半年,产销分别完成 1562.1 万辆和 1565.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5% 和 11.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696.8 万辆和 693.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1.4% 和 40.3%。
市场主线: 国内市场的 " 价格战 " 仍在持续,是导致多数企业盈利承压的普遍性因素。而 " 出海 " 则为部分企业开辟了至关重要的第二增长曲线。整体而言,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缺乏核心技术、资金实力和清晰战略的企业,其生存空间正被进一步压缩。
" 典型企业 " 业绩剖析
赛力斯
业绩表现: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高达 27 亿至 32 亿元,不仅同比大增,其扣非净利润也高达 22.3 亿至 27.3 亿元。这表明其惊人的盈利能力完全由主营业务驱动,含金量极高。
销量表现: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172,108 辆,同比下滑 14.35%。其中,赛力斯汽车销量 15.22 万辆、同比下滑 16.63%;M9 累计销量 6.25 万辆、同比增长 6.28%。
核心逻辑:「赛力斯」是本轮财报季中 " 增长质量 " 最高的企业。虽然上半年的销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利润依旧取得了几乎的翻倍增长。核心在于其成功打造了 " 高售价、高毛利、高销量 " 的正向循环。其通过与华为合作成功立足高端市场,获得了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这使得其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实现了毛利率。
广汽集团
业绩表现:预计上半年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 18.2 亿至 26 亿元。
数据支撑:2025 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为 755,300 辆,同比下降 12.48%。「广汽本田」累计销售 15.46 万辆,同比下降 25.63%;「广汽传祺」累计销售 14.63 万辆,同比下降 22.55%;「广汽埃安」销售 10.87 万辆,同比下滑 13.97%。各投资企业中,唯一实现增长的是「广汽丰田」,累计销售 34.47 万辆,同比微增 2.58%。
核心逻辑:
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型的双重冲击下,日系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这是集团利润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自主新能源品牌「埃安」不仅销量同比下滑,且深陷 " 以价换量 " 的困境,未能有效向上突破。其高端品牌「昊铂」市场声量和销量均未达预期,无法为集团贡献利润。
其主要销量仍集中于价格竞争最激烈的 10-20 万元区间,对公(网约车)市场占比较高,盈利能力有限。
战略与执行错配:公司在公告中坦承 " 既有销售体系与新能源转型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 ",直指其在渠道改革、营销创新方面的步伐未能跟上市场变化。
「广汽集团」的困境是众多大型国有车企集团的缩影。庞大的燃油车基本盘在当前环境下已成为 " 路径依赖 " 的负担,而内部机制、品牌形象、渠道模式的深度变革非一日之功。如何平衡好合资与自主、燃油与电动的关系,是其必须破解的核心难题。
细分赛道竞争观察
商用车赛道:出海求生,客车表现优于卡车
商用车领域内部也出现了显著分化。
客车企业(中通、安凯、金龙) 普遍预喜,其在业绩说明中均将 " 出口业务增长 " 列为首要原因。根据中汽协数据,2025 年 1-5 月,客车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 35%,远高于商用车整体出口增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这表明,在国内市场饱和的背景下,这些企业凭借在海外的市场开拓,找到了新的生机。
卡车企业(一汽解放) 则面临较大压力,净利润同比预减超 95%。其公告直指 " 商用车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整体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数据同样显示,国内重卡市场上半年销量同比出现下滑,反映出其与宏观经济、基建投资等强相关,周期性较弱,竞争更为残酷。
乘用车赛道:从规模扩张到盈利能力的战略分化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从早期的 " 跑马圈地 " 式规模扩张,演进到以盈利能力为核心的淘汰赛。竞争逻辑已升级为品牌、技术、成本和盈利能力的综合实力比拼,不同战略路径导致了企业业绩的巨大分化。
「赛力斯」、「理想」等品牌,其战略核心是以高价值产品成功塑造品牌溢价,实现 " 有利润的规模化 "。这些品牌的成功证明市场愿意为 " 智能化 " 和 " 高端化 " 支付高溢价,在品牌与技术上建立护城河,从而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
「北汽蓝谷」的困境在于未能将先发优势、产品特点为市场胜势。作为国内最早投身新能源的企业之一,极狐(Arcfox)始终未能有效打开市场,致使公司在巨额研发和营销投入下连持续亏损。
「江淮汽车」则面临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而传统业务已现疲态的挑战。公司公告明确指出 " 高端智能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尚处于产能爬坡期,尚未呈现规模效益 "。这意味着,在旧有业务下滑的同时,寄予厚望的新业务(与华为、大众的合作)仍是 " 成本项 " 而非 " 利润项 "。这种有战略规划,但短期内无法兑现为业绩的阵痛,是许多传统车企在转型中必须承受的巨大压力。
趋势展望
" 价格战 " 仍将延续: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CADA)数据,2025 年 6 月的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高达 59.7%,已连续数月位于 50% 的荣枯线之上。主流车企中仅有少数几家完成了年度销量目标的 50%,大部分企业的完成率不足 45%。因此,乘联会在 7 月初的分析中明确指出,考虑到高企的库存和为达成年度目标而进行的冲量,下半年车企以价换量的动机依然强烈,预计竞争将持续白热化。
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出口仍将是重要的增长点,但贸易壁垒的挑战日益严峻。欧盟于 2024 年 11 月起正式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 17.4%-38.1% 不等的反补贴关税,该政策在 2025 年上半年持续生效,直接增加了出口成本。尽管中欧已于 2025 年 7 月同意就关税问题开启磋商,但结果尚不明朗,政策不确定性依然是出海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