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0 日,是西海美术馆的最后一天。虽然这天是周一闭馆日,仍有大量观众从全国各地赶到青岛,来为它送别。
在国内民营美术馆中,2021 年开馆的西海是最具有辨识度的美术馆之一。
斥资 16 亿建设的西海艺术湾,法国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得奖者让 · 努维尔的心血设计,加上青岛滨海的唯美风光,让西海美术馆的风头一时无两。
" 最美的海边美术馆 ",这样的外号很快让它成了内地海边最酷的艺术地标。
无独有偶,就在上个月,位于深圳福田区的木星美术馆,也迎来了最后的时刻,在盐田千春的红丝线中与大众告别。
一波高过一波的闭馆潮,背后折射出了民营美术馆的哪些困境?
" 尊敬的朋友们:青岛西海美术馆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闭馆,开馆时间另行通知。感谢您过往对美术馆的支持。"
6 月 28 日傍晚 6 点,原本的寻常打烊时刻,西海美术馆却突然发布了这样一则 " 闭馆公告 ",引起业界一片哗然。
画面中,让 · 努维尔设计的铝板散射着海滨风光,庭院里的绿植有了杂乱的痕迹……这些可能就是西海美术馆留给世界的最后画面。
2019 年,西海美术馆在青岛注册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将由这位法国建筑师来主导设计。创始人孟宪伟同样有着建筑师背景,外界对新馆抱有很大期望。
两年后,西海美术馆在 2021 年 8 月开幕,比让 · 努维尔在上海的另一个项目浦东美术馆稍晚,依然火速出圈,获得了 " 最美海边美术馆 " 的称号。
西海美术馆的建筑面积达到 17000 平方米,由 12 个造型迥异的展厅建筑组成,各自相互连通又独立,为多样展示需求提供了丰富可能。
5 号展厅是一座高达 22 米的巨大透明玻璃盒子,顶部有升降天篷,可以悬挂 15 吨的艺术品,以满足大型雕塑、装置类艺术作品的展示需求。
8 万平方米的户外花园里,法国风景园林设计旗手吉尔 · 克莱芒带来了上百种植物,与美术馆的屋顶露台相呼应,同样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西海美术馆很快成了青岛难得的艺术地标。大卫 · 霍克尼、曼 · 雷、安东尼 · 葛姆雷等当代艺术大师作品在此亮相,每有大展几乎都是国内封顶的高配置。
虽然建筑本身很美,展览内容也大师云集,但大多数时候,西海美术馆都是冷清状态。
" 上次去青岛,为了看展方便我特地定了黄岛的酒店,结果打车到美术馆还是很远,青岛朋友开玩笑说那边都不算青岛了。"
" 除了自己开车没别的可能,有一次看完展下午四五点根本打不到车回市区。"
也有观众对票价提出疑问的:" 百元的票价,在北上广都很难,放在没啥艺术市场的青岛更难卖了。"
而从整个园区规划来看,西海美术馆其实在三年前就注定了 " 死缓 " 的命运。
但 2021 年,教育部异地办学禁令出台,山东快速响应,央美青岛分校的建设紧急刹车。
青岛西海岸的这处园区停摆,艺术家工作室、大师工作坊、艺术教育中心以及造到一半的酒店、公寓就这样停在那里。
用艺术来撬动新区经济的梦想破灭,本应作为央美分校重要展馆的西海美术馆,竟成了孤岛,在烂尾楼的汪洋中漂浮,自生自灭。
民营美术馆的困境,也投射到了大湾区的深圳。
深圳福田区的木星美术馆,在 6 月 22 日结束了长达六年的运营,和大众告别。
" 理想的光芒,常常需要现实的薪柴来维系。"
在这片《当艺术成为孤岛,我们仍在燃烧》的公告中,创始人吕红荣道出了背后的原因。
最后的时刻,盐田千春的艺术展仍在举行中。
" 这次闭馆不是终点,就像盐田千春用红线编织的网——看似脆弱的丝线,连起来就能创造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带着这份力量重新出发,相信艺术永远能找到生长的空间。"
2 月 9 日最后一日,馆长谢定伟亲自导览,现场人头攒动,上海的艺术爱好者都来送别。
2020 年 9 月,法国玛摩丹美术馆镇馆之宝、莫奈《日出 · 印象》空降浦江边,26 万人次戴着口罩前来膜拜,盛况空前。
东一美术馆的命门同样是高昂的成本。中山东路一号历史保护建筑亚细亚大楼,租金本身就是天价。
引进的大展中,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和莫奈、梵高等大师作品,借展、运输、保险、布展等环节单次投入至少千万起步。
民营美术馆在当下的命运,其实并非简单的入不敷出就能概括。
作为非营利机构,单从门票本就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在推广艺术的理想主义的背后,还有更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兴盛,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代初,国内一二线城市开始去工业化,进入消费服务化转型阶段,文化艺术的消费升级成了刚需。
根据中国社会组织官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1 月,全国民营美术馆数量为 983 家,其中 2020 年后成立的有 221 家。但其中仅有 3% — 5% 能实现收支平衡。
到了 2020 年,民营美术馆进入流量时代,大量美术馆经历了在风口期由地产商牵头火速立项,开馆办大师展网红展,随后又因资助方抽身而迅速歇业的过程。
相比之下,上文提到的西海、木星、东一等民营美术馆,已经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了,可惜也没能在这波退潮中坚持下来。
国内大部分民营美术馆则是主要依赖企业供血,门票和其他配套收入仅占 15%,抗风险能力不强。
在欧美成熟的场馆还会有 " 美术馆挚友 " 等私人赞助和年卡形式,在国内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
这样的民营美术馆困境还会持续多久,不只是调调门票价格,多开几家美术馆咖啡厅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