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4小时前

短剧上瘾:情绪薯片里的“爽”与“胖”

文 | 吴怼怼

在地铁里刷,在厕所里刷,在等电梯时刷,在午休时刷,在田间地头刷,——这个时代,每一个空隙都可能成为短剧入侵的缺口。

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粗糙的布景、浮夸的演技、震碎三观的剧情,正以每分钟一次反转的速度,精准地按摩着你那被现实蹂躏得有些麻木的神经。

这,就是短剧的魔力——一包味道刚好的 " 情绪薯片 ",一碟随开随食的 " 电子榨菜 ",它上不了台面,却让人欲罢不能。

从 " 霸道总裁爱上我 " 的经典重现,到 " 手撕渣男、逆袭复仇 " 的现代寓言,再到 " 战神归来、赘婿崛起 " 的男性幻想,热门短剧题材的变迁与风靡,一方面是娱乐内容的迭代,另一面也折射出当代社会情绪与观众的心理动因。

大家为何会对这碗看似廉价的东西如此上头?答案,就藏在时代的喧嚣与我们内心的幽微之处。

粗暴构建了一个 " 善恶即报 " 的乌托邦

短剧通过极度夸张和戏剧化的方式,构建了一个个 " 英雄不问出处 " 的幻想空间,但每一个看起来普通的英雄却又都有各式各样的背景。

在这些故事里,出身、资历、规则都可以被轻易打破,主角仅凭一次奇遇或一个隐藏身份,就能瞬间颠覆权力关系,实现财富和地位的跃迁。

无论是底层小人物一朝逆袭,还是受尽委屈的主角快意恩仇,这些剧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压抑到释放的 V 形反转,为用户提供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理满足,成为对抗现实焦虑的 " 精神止痛药 "。

这种叙事迎合了大众对于 " 逆天改命 " 的集体想象,为处于不同社会阶层、渴望向上流动的用户提供了 " 想象性满足 "。

它不跟你谈理想,不跟你讲逻辑,它只负责一件事:让你爽。上一秒,女主角还在被恶毒婆婆欺辱,下一秒,她已是亮出隐藏身份的豪门千金,反手就是一记清脆的耳光。

前一分钟,男主角还是任人践踏的窝囊赘婿,后一分钟,他便是神君或者霸总归位,一个电话就能让看不起他的人倾家荡产。

它粗暴地构建了一个善恶即报的乌托邦,在这里,所有的委屈都能被加倍奉还,所有的不公都能被瞬间铲平。

这是一种极具性价比的 " 精神按摩 ",让你在短短几分钟内,体验到现实中求而不得的掌控感与确定性,完成一次对憋屈生活的 " 想象性报复 "。

这种 " 即时反馈 " 的特性,与短视频的流行逻辑一脉相承,是对用户注意力的精准捕获和填补。

用内容算法制造赛博多巴胺

如果说社会环境提供了土壤,那短剧的疯长则离不开其对个体心理的精准 " 绑架 "。

它就像一个最高明的产品经理,深刻洞悉了人脑的 " 奖赏机制 ",并将其利用到了极致。

但真正让这场 " 绑架 " 变得无法逃脱的,是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算法。

每一次点击、每一秒停留、每一个划走,都在训练一个专属于你的上瘾模型。

算法知道你在哪一秒心动,在哪一刻愤怒,在什么剧情面前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短剧的 " 爽 ",本质上是一场 " 多巴胺 " 的狂欢。密集的冲突、迅速的反转、即时的回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 " 刺激 - 反应 " 闭环。

你不需要像追一部 80 集的长剧那样,苦等主角黑化、复仇,短剧把这一切压缩在电梯里、厕所间的几分钟内。

每一次 " 打脸 " 成功,每一次危机化解,你的大脑都会收到一次强烈的积极信号,分泌出令人愉悦的多巴胺。

而算法的介入,让这种多巴胺分泌变得更加高效。 它通过 A/B 测试,找出最能刺激用户的剧情公式:开场 30 秒必须有冲突,每 3 分钟需要一个小高潮,结尾必须留悬念。

对短剧和短视频平台来说,这些不是创作者的艺术选择,而是数据驱动的。

这种即时满足的诱惑,就像拆开一包薯片,你明知是 " 垃圾食品 ",却忍不住一片接一片,直到见底。

更有趣的是,短剧的 " 套路化 " 和 " 无脑化 ",恰恰是它成功的关键。脸谱化的人物、可预期的剧情,极大降低了观众的认知成本。

在被海量信息轰炸了一天后,大脑早已疲惫不堪,它不再渴望深刻的哲思与复杂的叙事,只想进入一种节能模式。

短剧提供的,正是一种无需思考的被动式娱乐。它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满足你最直接的情感需求:看坏人遭报应、看好人被补偿、看爱情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下线,情绪上头。

极限改编 " 经典母题 "

短剧的题材并不是新鲜玩意。

" 霸道总裁 "、" 契约婚姻 "、" 重生复仇 " 等题材,并非短剧原创,而是对过去十几年网络文学、偶像剧中经典 " 母题 " 的继承和 " 极限重构 "。

如今让你上头的 " 霸道总裁爱上我 "、" 重生嫡女手撕绿茶 ",不过是十几年前流行于网文和偶像剧的 " 经典款 " 的极限压缩版。

这些题材之所以能够 " 复古 " 并再次流行,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情感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欲望:对爱情的幻想、对权力的渴望、对掌控命运的追求。

短剧做的,是剥离长篇叙事中的铺垫和细节,将这些经典叙事中的 " 戏剧性 " 和 " 爽感 " 提纯、浓缩,并以更快的节奏、更强的冲突呈现出来,从而在短时间内最大化地调动观众情绪。

它剔除了传统戏剧中所有温吞的铺垫、细腻的情感和复杂的角色弧光,只保留了最高能、最刺激的 " 戏剧硬核 " ——误会、冲突、耳光、表白、逆袭。

这就像把一整本《哈姆雷特》浓缩成一句 " 干就完了 ",把一部《傲慢与偏见》精炼成 " 该死的,我爱上了这个穷丫头 "。

这种 " 文艺复兴 " 的背后,是对用户注意力的极限压榨。在一个多数用户都是时间富人的时代,耐心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短剧的逻辑是:别谈恋爱,直接结婚;别搞权谋,直接登基。

短剧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

" 女频 " 短剧多以 " 大女主 " 复仇、手撕 " 渣男 "、" 甜宠 " 爱情为主,精准迎合了女性用户对于情感关系、自我成长和独立价值的关切。

而 " 男频 " 短剧则集中在 " 战神 "、" 赘婿 "、" 神医 " 等题材,满足了男性用户对于权力、财富、逆袭的幻想。

这种精准分化,是平台算法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出不同性别在社会压力和心理欲求上的差异。

当然,短剧还在向 " 银发市场 " 延伸。

针对中老年用户的短剧接连涌现,题材多集中于家庭伦理、婆媳矛盾、晚年情感等。这不仅是市场对 " 银发经济 " 的洞察,也触动了中老年群体的情感共鸣。

短剧的火爆,是一场精准的 " 供需对接 "。它以一种极致化的方式,回应了特定社会环境下大众情绪。

然而,当 " 爽感 " 的阈值被不断拉高,观众也开始出现 " 爽疲劳 "。

未来,短剧的发展或许将告别野蛮生长的 " 流量狂欢 ",转向更加注重故事内核与艺术表达的 " 精品化 " 深耕,在提供即时情绪价值的同时,探寻更深层次的价值共鸣。

薯片吃多了会发胖,但是吃的时候很开心。

至于下一个路口,我们是会因 " 爽感疲劳 " 而戒断,还是会需要剂量更猛的 " 新药 ",这或许是短剧本身和我们这个时代,都将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