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刀客 Doc
01
前几天,我了解到一个消息:又一个大厂的品牌部 " 没了 "。
简单来说,这家大厂将原本独立负责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集团品牌部,整体并入集团公关部门,未来也不再保留高配级别的 CMO 岗位。
事实上,过去一年里," 品牌部消失 " 或 " 品牌被整合 " 的消息已经屡见不鲜。大厂们正在经历一场组织层面的 " 品牌大撤退 " ——那些曾经直接向高层汇报、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品牌团队都已经消失了。
早在 3 月,京东就官宣撤销集团品牌部,将其人员和职能整体划入市场营销部下的平台营销条线,理由是精简架构、提高服务业务效率。但从组织上看,品牌管理被从总部剥离,转而归属零售业务线,意味着其战略地位的下降。
再看 360,动作更极端。周鸿祎直接宣布砍掉整个市场部,称其 " 效率太低 ",不如把资源投入 AI 和产品研发。当然,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借 AI 之名做的宣传,但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在资源优先级排序中,传统品牌与市场部门已被边缘化。
放眼更早,腾讯也有类似调整。曾负责腾讯全球品牌战略与国际传播的刘胜义,于 2021 年初离职,结束了他在腾讯十余年的品牌生涯。这个岗位后来再未补位,成为腾讯品牌职能收缩的标志性事件。
从表面看,这些变化都可以归为 " 降本增效 " 的范畴。但我总觉得,事情远不止 " 节流 " 那么简单。
今年年初,全球知名猎头与领导力咨询公司史宾沙(Spencer Stuart)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 2024 年,《财富》500 强企业中,仍设有 CMO 职位的只剩下 40%。其中,33% 的企业选择用 " 高级副总裁(SVP)" 或 " 副总裁(VP)" 取代 " 首席营销官 ";还有 16% 的营销高管头衔为 " 双职能 ",例如 " 首席营销与传播官(CMCO)"。
更直观的数据是:2024 年,共有 329 家《财富》500 强企业保留了高管级别的市场领导人,占比 66%,相比 2023 年的 357 家减少了近 8 个百分点。
史宾沙的报告指出,企业正在逐步淘汰 CMO 岗位,转向将品牌职能 " 嫁接 " 到其他角色或跨区域整合的趋势。换句话说,品牌不再是一个 " 自洽的职能单元 ",而是被拆分、嵌入更大的组织流程之中。
我在观察国内大厂时,也发现了类似倾向,甚至走得更快。不同的是,中国的品牌职能主要出现了两个分流方向:
一类,是走向业务市场线。
品牌成为业务部门的一环,KPI 对齐增长、转化、ROI,强调 " 品牌必须服务于生意 "。
另一类,是走向公关系统。
品牌被纳入对外传播、声誉管理体系,成为公司 " 外部形象 " 的一部分,承担社会沟通与组织认同的责任。
02
品牌部走向业务市场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理所应当的走向,比如京东的做法。
很多公司砍品牌部的时候,挂出的理由是 " 要服务增长 "。我承认,这话没错,但也容易被误解。
我跟不少甲方朋友聊过,他们常常吐槽:" 我们希望品牌能‘带销量’,但现实是很多品牌预算最后连曝光数据都很难对账。很多营销 campaign 的效果归因,周期最多也就 30 天,而品牌的作用时间可能以季度甚至年度为单位。"
这背后,也是 " 心智品牌 " 与 " 渠道品牌 " 的博弈,营销 KOL 刀姐 Doris 将之称为势能品牌和动能品牌,我觉得也非常形象。这也是大厂对品牌组织调整的另一动因。
" 心智品牌 " 做的是品牌的势能,靠价值观共鸣、内容沉淀、场景记忆、品牌联想;
" 渠道品牌 " 更多是产品的动能,通过广铺渠道、优惠补贴等战术占领市场,即所谓 " 以量取胜 "。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偏向后者,靠补贴、流量、打折迅速跑马圈地。但当红利退去,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大家又重新发现,以品牌为杠杆的营销成本相对变低了,是可以降低信任成本的 " 护城河 "。
问题是:你让一个公司在 KPI 压身、现金流紧绷的状态下去做长线品牌,似乎不太可能。
京东的例子就很典型。京东近年来在零售基本盘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更加聚焦 " 低价 " 战略和转化效率,大促、补贴等促销打法唱主角,品牌形象建设被视为奢侈品。因此品牌部被并入业务线,一方面是减少层级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或有意弱化纯品牌导向,让所有营销资源直指业绩。
刘强东多次痛陈京东组织臃肿、效率低下,要 " 不惜一切降成本 ",在这种氛围下,无法直接带来销量增长的品牌部门自然日子难过。
因此,大厂们在 " 砍 " 品牌部的同时,也蕴含着对品牌战略转向的考量:品牌建设必须更紧密服务于增长。
在新的架构下,品牌不再是 " 高高在上 " 的形象包装部门,而成为市场运营的一部分,与用户增长、渠道投放协同作业。品牌部门在写 OKR 的时候,要服务于转化率、点击率、复购率等指标,成为增长漏斗中的一环。
短期看,这种 " 品牌归市场 " 的思路确实有效,品牌预算可以做到 " 干脆利落、颗粒归仓 "。
但问题是,企业不是一年生的庄稼,而是需要穿越周期的系统。如果长期忽视品牌资产的积累,企业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就会逐渐固化在 " 功能 " 与 " 价格 " 的低维度上。
而这种 " 单维信任 " 是非常脆弱的:当竞争环境剧烈变化、用户心智迁移,原本靠效率、补贴、流量支撑起来的商业系统,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失效。
企业要想稳住节奏、拉住用户,只能不断追加营销预算去 " 买信任 ",去重复教育,去 " 用更大的声音抵抗遗忘 "。
但你要知道,信任不是靠投放堆出来的,品牌心智是一点一滴熬出来的。
那些不那么立竿见影的指标——品牌好感度、用户偏好度、净推荐值(NPS)、二次复购率、主动提及率——它们或许不常写进年终汇报,但才是撑起你未来不被用户抛弃的核心锚点。
03
品牌职能的另一个归宿,是走向公关。
这几年,越来越多企业将品牌和公关整合为一个大传播体系。以前的品牌部门负责 " 做故事 ",公关部门负责 " 看舆情 ",现在这两者逐渐融合,讲的是一个更高阶的命题:
组织如何统一对外表达,如何管理企业自身的社会语境。
比如爱奇艺,在 CMO 王湘君离职之后,干脆不再设首席营销官。2021 年,龚宇从新华社引入了干了 20 年的资深编辑郑晓奕,人大新闻系毕业,挂副总裁头衔,负责市场公关工作。
再比如 360 集团,2024 年 8 月任命张永生为副总裁,统管市场与公关。他的履历很有意思:早年在新京报做深度调查,采访过 " 莆田系医院 "" 朋友圈假广告 "" 电商刷单产业链 " 等调查报道。
这些人不来自甲方品牌,不来自广告圈,而来自新闻媒体——更准确地说,是来自对风险与社会情绪高度敏感的系统。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新消费品牌的市场负责人聊天,我们聊起公司内部的品牌部和公关部,他说:" 我们公司有 CMO,也有公关总监,两人都向老板汇报,会议桌上客客气气,桌子底下互不服气。"
他说,品牌部觉得公关只会「三板斧」——发稿、撤稿、请吃饭;
公关任务品牌部就是「一招鲜」,搞个 logo 改造的「品牌升级」就能吹一年。
我后来细想了下,这种 " 互相看不上 " 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 " 性别气质 " 的分野。
品牌市场部的负责人,多出身于 4A 广告公司、快消、内容营销团队,对美感、调性、用户共鸣极为敏感。他们的团队往往气质偏 " 柔 ",更讲求细节、感受和情绪张力。他们甚至会看字体的字重变化、空隙是否均匀、氛围感是否一致——在他们眼中,品牌是一种要被 " 感觉到 " 的东西。
而公关部的人,基本来自传统媒体,很多人还带有体制烙印。他们逻辑硬朗,说话简洁,处理问题极快。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经验不是来源于审美,而是来源于自己的新闻判断。他们写过调查报道,熬过通宵改稿,处理过政府问询、应对过突发负面,练就了一种极强的舆情预判能力。
相比之下,品牌人处理的是感官系统,而公关人处理的是神经系统。前者追求 " 美好 ",后者管理 " 生存 "。
品牌人希望让人喜欢你,公关人则首先希望别人 " 别骂你 "。
于是,越来越多企业在发生品牌整合时,选择让品牌只能 " 划归公关 "。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
品牌不是广告,不只是美;品牌是企业在社会场域中的一个 " 身份认同 " ——它是你说话的腔调,是你遇事的姿态,是你在公共议题里的立场。
尤其对于大厂来说,品牌的风险敞口比商业敞口更高。一个设计不当的广告词、一次被放大的话术、一场社交媒体的误解,就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这时候靠市场部是救不了火的,只有那些懂 " 媒体节奏 " 和 " 舆论结构 " 的公关人,才能迅速收拢节奏、压住局面。
而且集团公关部门往往直接向创始人或 CEO 汇报,承担 " 领导人公关 " 的职能,权限高、保密强、行动快。你很少听说哪个大厂的公关部大清洗,因为他们通常是 CEO 身边最信的团队之一。
相反,品牌部就没这么 " 核心 " 了——它可以外包,可以砍预算,可以整合进别的部门。它的组织权重不稳定,结果也难以量化,容易成为组织压缩时的 " 牺牲品 "。
而随着平台舆论环境的变化,公关对品牌的包容力也在提升——他们不再只是 " 负面灭火队 ",而开始学会策划内容、掌控议题、制造讨论。这时候,品牌从 " 营销部门 " 归入 " 公关系统 ",反而变成了一种进化。
最终你会看到一个趋势:品牌与公关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在融合成一个新的能力——既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又要有社会情绪的管理和应对能力。
04
很多人看到品牌部撤退就哀叹 " 品牌已死 ",但我反而觉得,这说明品牌要进入新阶段了。
你看现在的大厂,他们最在意的,其实是一个词:舆论安全。
平台经济已经不是五年前的环境了。一些超级平台,尤其是内容型平台,不仅是商业体,也是一种社会公器。
它们承载的已不仅是广告与电商,也是舆论、规范与集体情绪。
平台必须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你是一个怎样的 " 信息环境 "?你传递怎样的情绪基调?你的内容推荐,是在制造理解,还是制造分裂?怎么界定什么是健康的讨论、什么是恶意引导?…………
这些问题,已经不只是品牌广告层面的 " 形象管理 ",而是关于社会认知和信任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国家对平台监管越来越严,涉及算法透明、未成年人保护、反垄断等多个维度;另一方面,公众对平台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你怎么对待员工、是否压榨商家、有没有操纵算法,这些都可能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让品牌声誉全面塌方。。
而这些复杂的、系统性的风险和机会,早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品牌部的能力范畴。
所以当人们问:" 品牌部撤了,以后企业品牌还要不要做?" 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不做,而是换了个做法。
过去做品牌,靠的是一个部门、一套流程、一支广告团队。但今天,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品牌不该是 " 一个人干一百分 ",而是 " 每个人干一分 "。
品牌的活,已经被拆解到各条业务线里。市场部、用户运营、产品经理,甚至是客服与工程团队,都承担起品牌的一部分:客服一次回复,产品经理一条细节调整,甚至创始人自在社交媒体上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品牌的关键时刻。
品牌,已经从一个 " 说出来的东西 ",变成了一个 " 做出来的结果 "。
道理简单,难就难在落地。
品牌分散了,挑战也变大了。
谁来定调?谁来统一声音?遇到风波时,谁来拍板?如果没想清楚,品牌变成 " 谁都管,谁也不负责 ",那才是大麻烦。
我看好把公关与品牌融合的做法,因为公关的意义,恰恰就是帮企业维护并赢得这种信任。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瞬时放大的时代,品牌不能再只是一个 " 做样子 " 的部门,它需要的是一套能真正稳住场面的机制。把品牌与公关协同,就是这个机制的开始。
这就是 2025 年的品牌现实:不是去 " 塑造完美形象 ",而是构建真实、稳定、可信的表达能力。
如果你还把 " 品牌 " 当作一套精美的形象,而不是一场复杂的认知管理战,那你注定会错过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