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创投观察
2025 年是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一年,BEST 项目招标密集展开,全球核聚变从 " 科学验证 " 迈向 " 工程示范 "。中国聚变能源获巨头注资、复鑫力等企业完成大额融资,这些资本动态都在表明,核聚变商业化的窗口期已从遥远的远景变为可触及的现实。
随着我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出 " 第一度电 " 的时间表有望提前。这一进程的意义已远超能源领域本身,将重新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构成以及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模式。
从实验室到电网:核聚变商业化的 " 临界点 " 已至?
可控核聚变技术被视作人类破解能源困局的终极答案,它不但是撬动全球能源革新、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核心引擎,更是各国在科技领域展开角逐的战略高地。
这种模拟太阳发光发热原理的能源形式,其清洁性(产物为氦)、安全性(无链式反应风险)与燃料丰度(海水中氘储量够人类用百万年),构成了对传统能源体系的降维打击潜力。但多年来,它始终困在 " 永远的 50 年 " 预言中,直到近年才显露出破局的锋芒。
FIA 报告中 26 家企业剑指 2035 年并网供电的预测,绝非资本催生下的盲目乐观。当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企业的集体时间预判往往比学术论文更具指标意义——这背后是研发投入强度、工程化难度与市场需求的综合测算。37 家样本企业中近七成给出明确时间节点,意味着产业界已形成基本共识:技术迷雾正在散去。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美国 LLNL 实验室 2024 年末的 " 净能量增益 " 突破,被舆论过度解读为 " 历史性时刻 ",却少有人注意其背后的产业逻辑。该实验输入 2.05 兆焦激光能量,输出 3.15 兆焦聚变能量,看似超额完成任务,实则忽略了整个系统 300 兆焦的总能耗。这种 " 科学突破 " 与 " 工程实用 " 的巨大鸿沟,恰恰揭示了核聚变商业化的本质:不是单一技术的灵光乍现,而是系统集成能力的持续精进。
中国研究者对此有着更清醒的认知—— " 中国环流三号 " 实现的百万安培亿度 H 模运行,看似不如净能量增益耀眼,却在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与稳定性上实现突破,这正是工程化最需要的 " 钝感力 "。
政策层面的递进更值得玩味。从 " 双碳 " 意见将可控核聚变列为攻关方向,到国资委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的具体部署,再到国家能源局 2025 年二季度发布会的重点提及,政策话语体系已从 " 基础研究 " 转向 " 大力支持 "。
这种转变绝非文字游戏——当一个领域开始出现在季度工作发布会的表述中,意味着其已进入资源配置的快车道。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的 30 国参与、数十亿美元投入,实则是全球能源主权争夺的预演——在化石能源渐退舞台的未来,谁掌握核聚变技术,谁就掌握了新的世界能源定价权。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30 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965 亿美元,2050 年或突破万亿美元。对比光伏产业从 1970 年代实验室效率 10%,到 2024 年光伏度电成本降至 0.28-0.5 元 /kWh 并与煤电 0.3-0.4 元 /kWh 的成本区间形成交叉,核聚变的产业化曲线可能更陡峭。
当 BEST 项目提前两月进入总装,当产业联盟成员数量半年翻倍,这些微观信号都在指向一个结论:核聚变正从 " 科学探索 " 的线性发展,转入 " 工程突破 " 的指数增长期。所谓临界点,从来不是某个戏剧性瞬间,而是无数技术节点、资本选择与政策推动共同形成的质变拐点——此刻的核聚变,正站在这个拐点的门槛上。
产业链掘金战:夸夫超导与金屹能源的 " 卡位 " 逻辑
可控核聚变产业含材料、主机、系统、应用等环节,凭借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我国已获先发优势,在高温超导带材、托卡马克装置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从 " 实验堆 "" 示范堆 " 稳步迈向 " 商业堆 ",还离不开上游材料与部件厂商在成本控制上的突破,以及中游主机厂商在核心技术上的持续攻坚。在核聚变这条横跨基础物理与工业制造的超长产业链上,企业的战略选择远比技术实力更能决定最终格局。
上游材料与中游设备的竞争,本质是对 " 不可替代性 " 的争夺。夸夫超导与金屹能源这两家公司,作为国科新能创投公司 Family 成员企业,恰是两种典型的 " 卡位 " 范式。
合肥夸夫超导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 夸夫超导 ")是国际上少数几家可以批量生产供应 NbTi 和 Nb Sn 低温超导材料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为 BEST 项目的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其供应的铌三锡、铌钛等超导线材,以稳定的性能为 BEST 装置的磁体系统筑牢根基。其 ITER 级 Nb Sn 线材产品及其 CICC 导体先后通过了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和欧盟国际权威机构的电磁、力、热等综合性能测试,批量化交付产品通过了 ITER 体系质量认证。
图片来源:夸夫超导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其标准体系几乎等同于未来产业的 " 准入证 "。当这家 2021 年成立的企业能实现 30-50 吨 Nb Sn 线材年产量,意味着它已突破 " 实验室样品 " 到 " 工业化量产 " 的跨越周期。而这道鸿沟已让太多新材料企业望而却步。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品矩阵:Nb-Ti 线材主攻中低场磁体,Nb Sn 瞄准高场需求,MgB 布局未来低成本方案,这种 " 高中低 " 搭配的产品策略,本质是对核聚变装置不同发展阶段的全覆盖。
夸夫超导产品通过的 " 电磁、力、热 " 综合测试,对应聚变环境下的三大核心挑战——强磁场下的稳定性、脉冲运行时的力学冲击、上亿度等离子体辐射下的热损耗。当市场还在讨论 " 核聚变能否商业化 " 时,这家企业已用产能规划投票:600-800 吨的 NbTi 年产量,足够装备 3-5 个大型实验堆——这种超前布局,正是技术型企业穿越产业周期的关键。
安徽金屹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 " 金屹能源 ")的特种电源产品进入 EAST、BEST 等项目,展现的是另一种 " 卡位 " 逻辑。在核聚变装置中,电源系统如同 " 神经中枢 " ——控制等离子体形状的极向场电源、维持电流的环向场(纵场)电源、辅助加热的高压电源等,任何一个环节失灵都会导致实验中断。
该公司的主导产品聚变电源系统是实现高效、稳定和可控核聚变反应的关键技术之一,属于工业 " 六基 " 领域中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其能同时服务于 " 人造太阳 " 现役装置(如 EAST、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HL-2A、HL-2M 等)与下一代实验堆(如 CRAFT、BEST 等),说明其产品已形成 " 技术代际覆盖 "。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聚变电源产品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如采用 PSM 模块技术,输入电压范围广,输出电压高达 80kV,纹波小、效率高,故障保护时间小于 5 μ s,产品在核聚变装置的辅助加热中表现出色。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还推动了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自主可控发展。同时,其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服务于俄罗斯的 GYCOM 等,这些客户名单实则是一张全球核聚变研发网络的准入证。
特种电源的国产化替代,在能源安全层面具有特殊意义。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聚变装置的关键电源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且面临技术封锁。金屹能源实现的 " 替代 ",绝非简单的仿造——其研发的核聚变配套电源系统具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的特点,能为核聚变反应提供精确控制的脉冲功率和强磁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其为 BEST 项目定制的模块化电源系统,占地面积缩减 40%,这种针对聚变装置小型化趋势的创新,使其从 " 追随者 " 变为 " 标准制定参与者 "。
当核聚变从实验装置走向商业堆,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将直接决定发电效率——金屹能源在 EAST 装置上积累的数万小时运行数据,正是未来商业竞争的核心壁垒。而其围绕受控热核聚变研究的聚变电源,也补上了核聚变新能源即将产业化链中的短板,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部件。
企业估值应基于技术与市场双维度
以上两家企业的共同特质,在于看透了核聚变产业的本质:它不是一场技术冲刺赛,而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障碍赛。夸夫超导在材料一致性上的打磨,金屹能源在电源稳定性上的精进,都是在为那个还未到来的商业化时代,积累 " 不可替代性 " 的筹码。在这条万亿赛道上,真正的赢家不是最先冲线的,而是能在每个技术节点都占据关键位置的玩家。
知名投资人、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表示,超导材料领域,夸夫超导正在研发的下一代 Bi 系高温超导圆线,若能将临界电流密度提升至现有水平的 2 倍以上,可使磁体系统成本下降 30-50%。这种 " 性能 - 成本 " 的非线性关系,或许正是材料企业的价值爆发点。电源系统方面,金屹能源的业务已展现出规模效应,随着订单量的增加以及单位成本的下降,其多项目协同的能力,也将成为中游设备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方建华说道,更深远的机会或许藏在产业生态的建构中。传统能源体系的 " 垂直一体化 " 模式,在核聚变领域可能将被颠覆—— ITER 项目证明,没有谁能够独立完成全产业链建设。这种 " 分布式创新 " 特性,使得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反而可能获得比巨头更灵活的生存空间,中国聚变产业联盟成员半年内翻倍,这种生态扩张速度,预示着产业分工正在加速形成。相关企业需着力提升自身技术的独特性,以此吸引资金注入。
业内资深专家表示,投资者需要建立新的估值坐标系。不能用传统制造业的 " 市盈率 " 来衡量诸如夸夫超导这样的企业,因其价值在于 " 技术代差 ";也不能用公用事业的 " 市净率 " 来评估诸如金屹能源这样的企业,其核心资产是 " 工程经验数据库 "。
核聚变企业的估值,应当基于 " 技术成熟度(TRL)" 与 " 市场渗透率 " 的二维模型——当一家企业的产品从 TRL5(实验室验证)迈向 TRL7(工程样机),其价值将出现阶跃式增长。
这场能源革命的最终影响,或许远不止于发电方式的改变。当核聚变使能源成本接近零,整个工业体系将发生重构:高耗能的电解制氢、海水淡化、材料合成等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依赖模式或将彻底改变。
众多核聚变企业的探索,承载着推动能源变革、守护地球家园的使命。它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每一步突破,在工程实践中的每一次精进,都是在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添砖加瓦。这份责任与担当,正是推动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不断向前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