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人才培养,中国车企该重视了!

我们都知道,这两年车企竞争白热化,大家都在卷产品、卷研发、卷价格。但是,有一件事似乎被忽视了,就是人才的培养,今天我们跟海哥来聊一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不少中年高管面临失业压力与风险,然而,鲜少有企业制定覆盖未来 5 年、10 年乃至 20 年的健康且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此,我们结合海哥 30 多年的从业经历——曾亲历两家全球大型汽车企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从中成长为高层管理者来探讨人才建设与培养的相关话题,着重分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为何 " 挖人 " 无法成就好的企业。

对于计划拓展海外市场的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企业,若着眼于未来 5 年、10 年打入全球市场,人才储备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短期内 " 挖人 " 仅是一种战术性做法,但企业要实现长期发展并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采取战略性举措。

企业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源主管,由其协助董事会、企业投资人培养人才 —— 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为 CEO 培养人才,因为 CEO 的核心职责是达成董事会设定的目标。而要布局全球市场,无论是汽车开发还是各地业务管理,都需要具备全球视野与经验的人才。

在人才选择上,不能仅关注学历、培训经历或过往成就,更重要的是考察人才是否认同企业文文化,是否具备在 5 年、10 年内成长为企业二把手或一把手的潜力。而优秀的 HR 主管会提前规划人才梯队:明确目标市场后,短期内可聘用当地人,同时选派内部人员前往培养。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美、欧等成熟车企。

人才培养路径是什么

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在品牌定位领域的认知较为欠缺,当时 " 战略定位营销 " 的成功案例包括可口可乐、英特尔(如 " 英特尔 Inside" 营销)等。1992-1993 年,海哥曾被福特选派至杜克大学,与全球各市场的品牌负责人共同参与为期 4-5 周的专项培训,系统学习品牌定位的新概念,这对后续的品牌管理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市场调研(Market Research)方面,当时亚洲市场在方法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海哥多次被派往美国学习相关知识,包括调研的目的、如何通过第三方执行调研,以及在产品开发的 3 年流程中,各节点应输入的调研内容等。这一方法论对全球车开发至关重要——若仅聚焦中国市场,管理者可凭借对本土的了解做出决策,但进入海外市场时,前期调研能大幅降低失误率。

在设计评审领域,能真正称为 " 全球车 " 的车型(如丰田凯美瑞、卡罗拉,本田思域、雅阁、CR-V,特斯拉 Model 3 和 Model Y 等),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能适配全球不同市场的审美。例如美国市场的 Color-Material-Finish(颜色 - 材质 - 表面材质)流行方向。

此外,海哥还曾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 " 设计思维 " (Design Thinking)课程,学习从用户需求角度发掘未来 3-5 年市场需求的方法,这一由高校、创业环境与企业资助结合形成的知识体系,对人才培养极具价值。

在高管能力提升方面,担任通用中国合资企业负责人前,海哥曾参与密歇根大学的高管教育项目(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通过 5 周的集中学习,系统掌握案例分析、财务知识等内容,这对于明确工作优先级、合理分工及高效沟通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这些经验中可以看出,全球车企对高管的培养具有长期持续的策略,不同级别高管对应不同课程,且善于整合高校、教授及学者资源。过去,国内相关课程较少,而行业专家的短期分享往往能带来极大启发,若未来 5-10 年车企能与高校补齐这一环节,将极大推动人才培养。

写在最后

当前不少车企抱怨行业 " 内卷 ",但如果能转向 " 卷培训 "" 卷员工对工作的热爱 "" 卷长期人才输出 ",将更具价值。对于计划未来 5-10 年在全球市场立足的企业而言,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积累。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关键在于通过系统培养发掘潜力。

我们这一话题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强调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车企唯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实现长期发展。希望企业领导者重视人才培养,也希望高管们主动提升能力,把握行业全球化的机遇,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赢得更持久的竞争力。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