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谭浩俊 1小时前

招生宣传“全覆盖”,入学之后就“变脸”,大学岂能失信?

谭浩俊

文章首发于 " 谭浩俊 ",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网发布《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资助体系实施办法(2025 年修订)》称,整合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设置硕士研究生助研奖学金,按照三级标准发放。办法适用于 2025 级及以后入学的硕士研究生。

该校多名即将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向澎湃新闻反映称,招生宣传时学校工作人员和手册中明确奖学金系 " 全覆盖 ",每学年发放 1.8 万元或 1.54 万元奖助学金,如今又改成分级发放,希望学校兑现招生承诺。

从招生宣传到调整政策,时间跨度很短。很有可能的是,在招生宣传时,新的政策就已经基本酝酿好了。就算执行开始时间是 2025 年 7 月 9 日,也绝对不是临时调整政策。要知道,政策不是农贸市场经营者卖的蔬菜,价格可以说变就变。政策从酝酿到出台,需要在各个层面反复讨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存在的矛盾和漏洞。

而从华南理工大学的此项政策来看,应当是在招生手册仍在发挥宣传作用的情况下,就已经酝酿好,只是在等待招生结束,以便于让老政策继续发挥宣传作用。显然,具有故意欺骗的意思。不然,完全可以将老政策及时撤下,或者注明资助政策将做出调整。

这也意味着,既然学校没有及时将 " 全覆盖 " 的招生手册及时撤下,而新一届学生是依照学校招生手册的老政策报考的,对 2025 年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就应当继续执行招生手册中宣传的 " 全覆盖 " 政策,而不是新政策,新政策只能在以后招生时实施。

众所周知,很多学生在报考研究生、选择报考学校时,既会看学校和专业,也会看资助政策。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没有能力继续提供学杂费等费用的学生,会重点考虑资助政策,从而放弃更好的学校和专业。譬如外校保研至华南理工大学的 2025 级研究生新生陈岳(化名),就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拒绝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预录取通知,最终报考了华南理工大学。如果政策突然调整,对陈岳是相当不公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欺诈行为。

而这种现象也不是陈岳一人,澎湃新闻报道中提到,新浪微博 " 华南理工大学 " 超话中有不少 2025 级硕士新生表达诉求,希望学校兑现招生阶段的奖助学金承诺。而记者拨打华南理工大学电话,要么是推卸,要么是拒绝回答,要么无人接听,没有能够正面回应此事,无疑也加剧了学生的焦虑。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诚信应当是首要条件之一。如果华南理工大学不能对此事给出一个合理回应,并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接受,就必须按照招生手册宣传的 " 全覆盖 " 政策执行,而不是所谓的新政策。就算奖学金非合同义务,也不能建立在欺诈基础之上,不能为了招生需要,欺骗学生。新政策只有比原政策更好,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否则,必须执行原政策。

实际上,分歧并不是很大,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也很小。一方面,可以征求一下新录取学生的意见,看看有多少新生愿意接受新政策,又有多少新生愿意接受老政策。从而按照愿意接受的,执行新政策,不愿意接受的,执行老政策。前提是,不能对不愿接受新政策的学生打击报复。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方式,凡是 2025 年新录取的学生,执行老政策,此后录取的,执行新政策。

从两种方式来看,后一种显然矛盾更少、阻力更小。需要面对的,就是学校领导的 " 面子 " 和 " 权威 "。只是,在错误面前," 面子 " 和 " 权威 " 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强行执行新政策,最终会更没面子、更没权威,会让学校的信誉和信用都受到很大影响,会在今后的招生工作中,让学生用脚投票。

俗话说,一口吐沫一个钉。尤其是大学,更应当把信守承诺放在突出位置,哪怕利益受到一定影响,也绝不能付出信誉和信用代价。到底执行哪个政策,看起来是利益问题,实际就是向学生传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在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的大背景下,如果让他们接受一个学校 " 失信 " 的事实,对他们人生之路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华南理工大学,绝对不能因为一时之利,损害学生利益,损害自身形象,损害教育本质。

新浪头条 | 大鱼号 | 雪球 |

百家号 | 东方财富 | 智云平台 |

京东金融 | 小红书

商务合作,24 小时内回复,合作邮箱:Thjly@126.com

作者谭浩俊

微信thj19881007

微博|谭浩俊微财经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