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1分钟前

公司越大,人才越“废”

文 | 沈素明

他们不再有当年的锐气,眼神里少了光芒,说起话来,全是 " 流程 "、" 合规 "、" 跨部门协同 ",听起来像是被什么东西磨平了棱角。甚至连当年最引以为傲的 " 专业能力 ",也似乎停止了生长,变成了对既有规则的 " 熟练操作 "

我们也许纳闷:大公司资源多,平台大,按理说应该更能成就人才啊?为什么反而把人 " 养废 " 了?

这背后,藏着一套成熟组织无形的反噬机制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也亲身感受过那种被吞噬的无力感。商业江湖浮沉这么多年,我看到了一个真相:

公司越大,越成熟,它内部那些看似合理、高效的 " 流程 "、" 结构 " 和 " 文化 ",反而会变成一套精密而无情的 " 反噬系统 ",一点点磨损个体的价值,最终把所谓的 " 人才 ",变成" 废柴 "。

看清这套系统如何运作,或许能让我们更明白身处其中的困境。

你可能以为,大公司的流程是为了提升效率,让每个人都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好。一开始确实如此,但当流程变得过于庞大、复杂,它就开始异化

它不再是赋能你的工具,反而成了限制你的枷锁和镣铐

我曾在一个大型企业里观察过一位研发高手。当年他在小公司,一个点子闪现,就能拉起几个人,快速把产品原型搞出来。进入大厂后,他的抱怨清单越来越长:

" 想做一个新功能?先填表,走审批,跨部门协调,找五六个负责人签字。" " 一个简单的 bug 修复?得走变更流程,开评审会,等排期,可能一个月才能上线。" " 想提出一个跨部门的创新方案?对不起,这个不在你的 KPI 里,也没有对应的预算科目,你得先找人立项,那得是一年后的事。"

你看,流程本该是 " 径 ",帮你通往目标。但当流程本身变得比目标更重要,当 " 把流程走完 " 变成了一种成就,而不是 " 把事办成 ",它就异化了

它不再鼓励你快速反应、独立思考、创新突破。它奖励的是你 " 依规办事 ",奖励你" 不出错 ",奖励你" 会走流程 "。你的价值,从 " 解决问题 " 变成了 " 遵守规则 "。你的精力,从 " 创造价值 " 变成了无尽的 " 流程内耗 "。

久而久之,那些有想法、有冲劲的人,不是被消磨得妥协,就是干脆选择离开。留下来的,往往是最适应这套 " 流程游戏 " 的玩家,他们深谙 " 规避责任 " 之道,成了 " 流程专家 ",但离真正能创造价值的 " 人才 ",越来越远。

你的手脚被捆住了,你的大脑也被塑形了。这就是流程的异化,对个体价值的第一层反噬。

大公司追求稳定,所以它们搭建了庞大而固定的组织结构。但这种结构,一旦缺乏动态调整和新陈代谢,就会变得僵硬板结

它不再是支撑业务发展的基石,反而成了压制个体成长的隐形壁垒

我认识一个优秀的业务骨干,能力很强,业绩也突出。他想晋升管理岗,但公司上层的组织架构已经稳定多年,每个 " 坑位 " 都坐着人,甚至连储备人才都排到了好几年后。他被告知:" 你很优秀,再等等,或者看看有没有其他部门的机会。"

这种组织的板结体现在:

在这个环境下,那些真正有开创精神的人,会感到处处受限,想做点事,却发现光是协调内部资源,就耗尽了心力。最终,他们可能选择成为最安稳的 " 守城者 ",而非 " 拓荒者 "。他们的价值,不再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是维持现状,规避风险

你被卡住了,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所在这艘巨轮的 " 甲板 " 太厚,而 " 舱位 " 已满。这就是组织固化,对个体价值的第二层反噬。

任何一家伟大公司,在早期都拥有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文化。那是一种精神内核,驱动着团队披荆斩棘,成就伟业。

但随着公司变大、变老,这种文化,很容易钝化。它不再是激励人心的旗帜,反而成了让个体自保、麻木、甚至僵化的温床。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

我曾见过一个技术专家,刚来时满腔热情,总想着把最前沿的技术引入公司。几年后,他变得谨小慎微,每次提出新方案,都要花大量时间去 " 打磨 PPT",去 " 协调关系 ",去 " 争取支持 ",而不是聚焦技术本身。他的口头禅变成了:" 这事儿符合流程吗?"" 有没有人踩过坑?"

可见,当文化从 " 鼓励犯错、拥抱创新 " 变成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出错就是最好" 时,那些曾经充满好奇心、敢于挑战的人,逐渐变得平庸,甚至麻木。他们的创新肌肉萎缩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钝化了,最终,他们成了 " 合格的螺丝钉 ",但" 人才 " 的内核,已经消逝。

你的灵魂被禁锢了,你的心智被同化了。这就是文化钝化,对个体价值的第三层反噬。

这套 " 反噬系统 " 精密而无情,它并非针对你个人,而是任何身处其中的个体,都可能面临的宿命

公司大了,要保持灵活,要让个体不 " 废 ",何其难也!

相关标签
kpi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