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这场 AI 发展的大潮中,英伟达(NVDA.US)可谓赢尽彩头。
最近春风得意的黄仁勋,已经成为 AI 基础设施发展的风向标,他的表态往往预示了 AI 芯片的研发方向、供应能力和进展。
前段时间,英伟达——这家最尖端 AI 芯片供应商之一,成为市值全球第一的上市公司,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获邀面见特朗普,并有机会向这位阻碍英伟达供应 H20 的总统一吐苦水。
见完特朗普没多久,英伟达在官网上发布了最新消息:英伟达正提交重新销售英伟达 H20 GPU 的申请,而美国已向其保证会批准相关许可,英伟达希望能尽快开始供货。此外,黄仁勋还宣布将推出一款全新的、完全合规的英伟达 RTX Pro GPU," 非常适合智能工厂和物流领域的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应用 "。
受此利好消息带动,英伟达股价再进一步,现已涨至 170.7 美元,总市值达到 4.165 万亿美元,持有英伟达大约 3% 权益的创始人黄仁勋,身价已升至 1,486 亿美元,超越 LVMH 创始人家族,晋升福布斯富豪榜第六位,与排名第五的谷歌(GOOG.US)创始人拉里 · 佩奇相差大约 17 亿美元,比排名第十的 " 股神 " 巴菲特还要高出 78 亿美元。
这个消息发布后没多久,黄仁勋一身唐装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式并以中文致辞,他提到:中国的开源 AI 是推动全球进步的催化剂,让各国和各行业都有机会参与这一 AI 革命。
他还指出:AI 的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推理与执行能力,并能理解物理世界。在未来十年,工厂将由软件和 AI 驱动,协调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生产由 AI 所主导的智能产品。
中国是英伟达无法忽视的市场
财华社相信,无论发展路向如何,中国都将是 AI 发展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英伟达无法忽视这个庞大的市场。
早前因为特供中国的 H20 被限,英伟达于截至 2025 年 4 月 27 日止的 2026 财年第 1 季录得 45 亿美元的相关支出,与存货减值和购买承诺有关,相当于其季度税前利润的 20.54%,而在限制令之前,英伟达从 H20 的销售获得收入 46 亿美元,黄仁勋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因为这一限制令,导致其于第 1 财季错过了 25 亿美元的收入。
换言之,H20 被限,英伟达不仅遭受存货减值相关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失去一个能为其带来显著收入的庞大市场。
见下图,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区,是英伟达第一大市场美国以外的最大市场,尽管新加坡的收入也占了其第 1 财季总收入的 20%,但是英伟达在其业绩中特别强调,新加坡市场有超过 99% 的入账收入实际为其美国客户的订单。所以大中华区是英伟达当之无愧的第二大市场。
可以预见,在 AI 发展得火红火热、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加码的当下,英伟达错过了 AI 发展迅猛的内地市场,将是多大的遗憾。无怪乎黄仁勋在多个场合抱怨限制 AI 芯片交易的不合理。
现在,英伟达获准供应 H20,以及开发其他能出口到特定市场的芯片,将对其收入与利润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从资本市场在有关消息发布后,推动英伟达市值一夜间大涨超 1,600 亿美元可见一斑。
据 CNBC 报道,英伟达的竞争对手超威半导体(AMD.US),也将向美国申请恢复 MI308 的出口。AMD 曾于 4 月表示,由于出口限制,该公司于截至 2025 年 3 月 29 日止的季度产生了 8 亿美元的支出,大约相当于其该季税前(及应占长期投资业绩前)利润 8.25 亿美元的 97%,若 MI308 也能恢复,AMD 的收入将得到提升。
此外,英伟达的上游供应链运营商也将得益,包括晶圆代工厂台积电(TSM.US)。因此,台积电和 AMD 的股价均跟随英伟达大涨,7 月 15 日,两股分别上涨 3.62% 和 6.41%。
结语
如今 AI 产业发展得那叫一个红火,英伟达在这场技术革命里,可是稳稳站在 C 位,享受着红利。像 H20GPU 恢复供应,还有新品发布这些关键节点,英伟达都成功突破。这不但让它在全球 AI 芯片领域的老大地位更加稳固,还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动起来—— AMD 跟进申请恢复 MI308 对华出口,到上游台积电的同步受益,展现出全球 AI 产业链的紧密关联性。
往后,技术创新和政策适配会不断磨合,全球 AI 领域的技术竞争和市场合作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但不管大环境怎么变,像英伟达这样的行业 " 扛把子 ",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全球 AI 技术更新速度,还有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开放与协同,估计还是推动这场变革不断前进的关键力量。
作为英伟达的掌舵人,黄仁勋一直以来凭借着自己的远见卓识,做决策果断,在各种场合都能左右逢源。那他能不能继续靠这些本事,守住英伟达在 AI 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呢?这就要看他在接下来的技术研发投入上,能不能保持甚至加大力度。毕竟 AI 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竞争对手贴得太紧,只有不断砸钱搞研发,才能推出更先进的芯片,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