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新周刊 20分钟前

一节课几百元的健身教练,拿证只需 15 天

全民健身热潮兴起,但这个行业仍然充满信息差。

作者 | 张文曦

编辑 | 陆一鸣

从清晨公园的晨跑队伍,到深夜健身房的器械区,运动健身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开始走进健身房,但网络上的跟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这时,挑选一名专业的教练,成了踏进健身圈的第一件事。

然而,市面上的健身从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刚接触健身的 " 小白 ",很少有意识去分辨教练证书的含金量,往往看到 "CBBA""NSCA" "ACE" 等名头就已经觉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教练或健身房销售对于自身专业性的一通鼓吹,打出 " 一个月能瘦 × 斤 " 的包票,一不留神,你就签约买下了 36 节私教课。

2020 年 6 月 17 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地一健身中心推出塑料健身舱,由教练帮助学员进行健身。(图 / 视觉中国)

然而,拥有健身教练资格证,并不代表着健身教练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可以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事实上,近几年,发生在健身房的意外不在少数。2023 年,52 岁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裴谕新就发文称,健身会所教练在为她做拉伸动作时操作不当,导致其胸椎骨折。

健身行业的信息差也由此显现,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健身教练资格证中,有一些的考取难度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得上简单。极端情况下,只需要 15 天,或花上 200 块钱,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商业健身房里的 " 王牌教练 "。

15 天速成 " 高级健身教练 "

" 目前我们基地单次考试通过率是 100%,会直接给你考试原题题库。" 在购物平台上咨询 "CBBA 考证 " 后,某 " 健身教练培训学院 " 的培训讲师这样对我说。

2018 年 12 月上海。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女孩牟丛,从健身爱好者到获得世界健美阿诺德赛女子冠军、全场冠军,以及取得 IFBB (国际健美联合会)职业卡资格,她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她不仅在上海有自己的工作室,还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健身课程。(图 / 视觉中国)

"CBBA" 是中国健美协会的简称,而 CBBA 证书全称是 " 中国健美协会专业健身教练证书 "。根据其介绍,CBBA 证书是 " 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可、经由中国健美协会颁发关于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 ",分成初级、中级、高级和国家级四个等级。

在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上的健身房主页中,教练需要上传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专业身份。这个 CBBA 证书,就是其中一个选项。比起需要线下培训的 " 新国职 ",即由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 " 体育职业能力培训证书(健身教练)",CBBA 可以选择线上培训的方式,显然更适合我这个要坐办公室的打工人。

在咨询过程中,这名讲师多次强调他们是一次性收费,学校是官方培训基地,并非第三方招生机构,并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放满证书和奖杯的办公室一角,以及平铺的学员证书。

绝大部分健身教练资格证的考试,都必须通过有官方资质的培训基地报名。这一规定最开始是为了确保考生接受系统培训,但现在却成了这类培训方无门槛招收学员、赚取费用的渠道。

为了弄清这个资格证的门槛究竟有多低,训练时间只有两年多的我,毅然选择了报考 CBBA 高级健身教练的证书。我支付了 1050 元,让机构帮我报名,然后收到了两本教材和一件印着 CBBA 标志的上衣。

(图 / 视觉中国)

高级教练的考试总共有 100 道题,判断题和选择题各占一半。或许是在我咨询过程中感觉到了我对考试结果的不安,这名讲师主动告诉我,他们机构单次考核通过率是 100%," 还没有出现过考不过的情况 ",并且承诺,如果真的没有考过,支持我免费补考,直到考过为止。

刷题前,我先观看了一些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生理学等课程,记下一些知识要点,再去指定的 App 做模拟题。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样的效率和准确率远远不如直接背题库中固定的真题来得高。比起认真去了解不同形态的人体骨骼,直接死记 " 骨的形态可大致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对提升正确率帮助更大。

没过多久,我的模拟考试分数已经从第一次刷题时的 66 分变成了后来的 98 分,其中间隔仅仅 5 天。但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人体上肢肌包括哪四种?肌肉的辅助结构有哪些?多组数训练法则有什么注意要点?健美比赛前训练周期一周应安排多少次有氧训练?坦白说,我大概率是回答不出来的。

(图 /《24 小时健身俱乐部》)

考完试后的第 20 天,我收到了资格证书,也在中国健美协会官方网站上查询到了自己考试通过的信息。从开始学习算起,我的备考时间不过 15 天。证书的含金量高低暂且不谈,那些披上了镀金外衣又没有教学知识的 " 教练 ",到底能在训练中给学员提供多少帮助和保护呢?答案不得而知。

200 块钱,P 个 " 含金量 " 最高的假证

健身行业是一个依赖信息差的行业。从教练的训练知识和经验,到教练资格证书的真实性,每一步的信息差,都有可能让消费者掏更多的冤枉钱。

许多健身学院发放的培训证书,各种五花八门的资质认证让人眼花缭乱。但有时,头衔和证书列得再长,也不一定代表着教练本身的水平有多高。

恩纳吉曾经开过一家健身馆,现在是一名健身教练。他表示,其实不管报考哪个健身证书,不参加培训,自学教材也基本能过。他曾在某连锁健身房工作了一段时间,在他看来,像超级猩猩健身、乐刻运动等连锁健身房的入职标准和日常考核,甚至都比这些证书考试更严格。

" 每月都要认证教练的身体成分,保证其在人均合格线范围内,并按系数排名,排名越靠前的评分越高,(教练身体状况)也越优秀。并且还要通过随机 50 题的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模式,不允许切屏(查资料),通过考试验证教练的理论水平,低于 90 分的算作不合格。"

不过,一张行业认可的教练证书,仍然是参加健身教练面试时的敲门砖。因此,即便花钱买证或考一个实际上含金量不高的证书,对于想入行的人来说也是必须的。

目前来说,圈内普遍认为健身行业的国际四大认证(NSCA:美国国家体能协会;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E:美国运动委员会;NASM:美国国家运动医学院)在专业上的含金量较高。举重和田径等国家队、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 CBA 的体能教练,大多有 NSCA 的资格认证。

而这类证书含金量高的原因,便在于它的考取难度大于其他资质考试。吴世宏从事健身行业 6 年,目前就职于某运动研训中心,负责教练培训和运动营养指导工作。在他看来,NSCA 认证几乎是市面上所有教练证书中最难获得的资质。

吴世宏解释道,NSCA 虽然有自己的题库,但不对外公布考题,所以考生不太可能通过刷题来保证得分。此外,试题也会滚动更新,重复率更低。NSCA 的学习内容包括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营养、运动技术、运动计划设计,以及特殊人群训练和法律等内容," 训练经验欠缺,又没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很难拿到 NSCA 的证书 "。

(图 /unsplash)

和花钱可得的 " 水证 " 不同,国际四大认证有较为严格的考核体系。因此," 买证书 " 显得不太可能。然而,正是国际四大认证的稀缺性和高含金量,让它们成了健身行业造假的重灾区。

" 电商平台上健身教练的国际四大认证证书,可能有 90% 都是假的。" 吴世宏表示,熟悉 NSCA 证书的人,一眼就能通过姓名和格式判断真伪。据他回忆,之前就有造假证的商家直接找到他们,询问是否需要为他们的教练集体制造假证。价格低的只要 20 元,价格高的则能到 200 元。而所谓的造假证,实际上就是用 PS 软件把证书上的姓名和信息改成特定人士的信息。

国际四大认证证书的真伪,都可以去该认证机构的官网上查询,而绝大部分的健身小白并没有查证的意识,看到教练罗列出的英文证书,可能就默认对方拥有绝对的专业性,心甘情愿地买下对方推销的课程。

无门槛的健身教练,拖垮健身行业

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吴世宏接触的案例中,部分健身房会员本身就有一定的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应当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会员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训练计划。" 但是,像 CBBA 证书、IFBB 国际私人健身教练证书等资格认证,其学习内容就不包括运动医学和运动营养学的知识。" 吴世宏说道。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有高血压这类慢性基础疾病的会员,想要实现减脂的目标,在训练过程中有很多限制。" 比方说,高血压的人不允许做力量举之类的训练或接近最大输出的训练。因为这类训练需要通过屏气或用力呼气来保证核心和脊柱的稳定性,也就是业内所说的‘瓦式呼吸’。但对高血压人群来说,这种呼吸方式会导致他们的血压升高。"

(图 /《热辣滚烫》)

吴世宏还补充道,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能会降低病人的心率。这时,如果碰上没有经验和相关知识的教练,他们就会认为学员训练时心率不够高是因为训练强度还不够大,所以不断增加训练强度,这实际上增加了患慢性疾病会员的运动风险。

在健身行业中,健身教练的证书可能是花钱买来的,可能是刷题刷来的,就算你看到了认可度更高的国际四大认证证书,还要留个心眼看它是真是假。对于想要接触和学习健身的人来说,健身行业的信息差,可能是必须交的一笔学费。

对于健身小白来说,很难通过看训练痕迹来判断一个教练的好坏:教练练得好,有可能是天赋使然,而且也并不代表其有教学能力。吴世宏建议,在找教练时可以先看证书(NSCA 认证优先,且需查验真伪),其次着重观察一下教练的会员特征、续课率高的学员数量,以及老学员的反馈。

(图 /《爱情公寓 4》)

一直以来,健身圈子里都流行一句话:" 健身先健脑。" 但真正的 " 健脑 ",理应是训练者对动作原理的理解、对神经募集能力的重建、对训练方式的思考,而非掌握对各类假证、水证的鉴别技能。

当 " 健身先健脑 " 的含义,已经变成了 " 先辨假证再健身 " 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一项本该聚焦于科学运动的健康事业,却始终依赖信息差来维系生存?一个想要锻炼的普通人,又要如何避免陷入 " 考证打假 " 的信息旋涡?

运营:小野;排版:黄琳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

总第 687 期《健身役:谁在定义身体之美 》

原标题:《一节课几百元的健身教练,拿证只需 15 天》

687 期杂志已上市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