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 " 卷 " 成麻花的时候,京东以一款专为物流场景设计的无人轻卡入局。7 月 2 日,京东物流在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正式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产品——京东物流 VAN,标志着这家电商巨头正式跨入造车领域。不同于蔚来、小鹏等乘用车制造商的烧钱模式,京东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不追求个人消费者的眼球效应,而是深耕物流行业的效率痛点,凭借其电商物流的天然场景优势,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商业闭环。
京东与汽车产业的渊源可追溯至 2015 年,刘强东投资蔚来汽车,成为京东进军汽车领域的开篇之笔。此后十年间,京东通过整车交易平台试水汽车销售,成立汽车事业部整合后市场资源,将 " 京车会 " 升级为 " 京东养车 ",构建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2023 年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提出围绕车主 " 买 - 配 - 养 - 用 - 换 " 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直至此次无人轻卡的发布,京东终于从 " 服务者 " 转型为 " 制造者 ",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物流效率提升展开。
京东物流 VAN 无人轻卡的技术配置与性能参数主要集中于智能驾驶。据称,该车配备 7 颗激光雷达、20 颗摄像头及 12 颗毫米波雷达,可实现 360 度无盲区感知,检测范围较传统方案扩大 19 倍,感知性能提升 3 倍。在自动驾驶能力上,京东物流 VAN 具备 L4 级别公开道路自动驾驶能力,可自主规划最优路线、精准识别并避让障碍物,能够应对人车混行的复杂交通环境。其 24 立方米的超大载货空间是目前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可完全替代传统的 4.2 米货车,相比传统运输方式可节省约 60% 成本,同时大幅提升物流运营效率。
京东物流 VAN 的技术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近十年的渐进式创新实现的。从 2016 年首台物流自动驾驶车测试,到 2019 年智能快递车 4.0 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再到 2024 年与金龙汽车合作 "DIDO 自动驾驶物流车 " 试运行,京东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已超 500 项,为无人轻卡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差异化定位使京东避开了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正面竞争,找到了一片竞争相对缓和的蓝海。据机构测算,无人配送车的市场空间可达数千亿元,远超许多人预期,且由于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入局者相对有限。目前,京东物流 VAN 已在北京、广州等 30 个城市启动试运营,覆盖仓储到配送全链路场景,计划 2026 年完成超千台车辆规模化部署。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路径规划,京东有望进一步降低单车运营成本,实现从干线运输到末端配送的全链条无人化。
政策层面,国家对自动驾驶物流车的支持为京东提供了发展契机。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广无人配送车,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 ( 试行 ) 》则为无人轻卡的路权开放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造车新势力普遍面临亏损加剧的困境下,京东物流的无人轻卡业务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不仅商业化路径清晰,盈利模式明确,更与其核心电商业务形成了强力协同。这种差异化生存状态使京东成为造车浪潮中 " 独善其身 " 的玩家。通过将汽车变为电商服务的延伸终端,京东强化了用户黏性,同时以物流刚需场景验证技术,降低试错成本。正如刘强东所言:" 京东造车不是为了与合作伙伴竞争,而是为了推动物流建设和供应链发展,从而增强电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