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23小时前

钉钉飞书不要叫醒酣睡的三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AI 生成

多维表格,马上能打通钉钉。

昨天,谢欣在发布会上放出这张截图时,台下爆发出一阵意味深长的笑。不是因为好笑,是因为——大家都懂。

我立刻掏出手机,在小红书搜了关键词。不到 15 分钟,各种信息就扑面而来。

这两天你也一定刷到过钉钉 AI 表格的内容。表格正在成为一个应用平台、一张表就能干掉 ERP 系统……各种宣传话术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用我们,比对方更强。

回酒店的路上,隔壁有人打电话,突然冒出一句:也不知道一个破 AI 表格有什么可卷的。这句话一下戳中了我。

是啊,为什么钉钉和飞书,都在死磕老掉牙的表格?

别着急,先讲一个故事。你现在在一家企业上班,每天打开电脑最讨厌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相信应该是 " 找文档 "。各种 V1、V2、V3 ……谁改过?改了什么?最新版本在哪?几乎成了很多人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难题。

更头疼的是表格。 销售表、库存表、人事表、项目进度表……传来传去,格式不断在变,字段越加越多。一个月下来,一张表能被几十个人改得面目全非。

其实,这是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最基础、也最真实的一个痛点;它不像 ERP 系统那样繁杂,也不像 OA 流程那样层层审批。它很轻,小到一个人可以创建,大到可以承载整个部门的数据。

所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转型中,很多人没意识到:表格是最小、也是最重要的嵌入单元,毕竟它无处不在,人人都会用,背后藏着企业最核心的东西:数据流转。

1985 年,Excel 诞生。它没有颠覆企业流程,也没有替代管理系统,但它让数字记录这件事变得更直观、更方便。

结果呢?它成了过去 40 年里,最成功的企业办公工具之一。因为它抓住了用户最熟悉的场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叠加功能、扩展边界。以至于它的江湖地位,一直稳如泰山。

但过去的表格也有痛点:不能协同、不够智能。怎么办?钉钉、飞书、企微都看到了这个缺口,于是都在想:怎么让老树发新芽?

钉钉说:表格就是应用,飞书说:表格是真正的业务系统。听起来像口号?其实它们都在回答一个问题:

如何用用户最熟悉、最好用的方式,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中最难、最小的那一环?

答案就是:从一张表开始。所以这张 " 老掉牙 " 的表格,突然成了 AI 时代企业服务的 " 战略高地 ",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数据载体价值。

有了载体,数据有什么用?智远想到一个词:原油。

什么是原油?有了它,AI 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像润滑剂一样,给企业加上飞轮。

比如,钉钉 AI 表格可以让仓管员拍照上传订单,AI 自动校验库存;再比如,飞书多维表格能让泡泡玛特的门店巡检效率大幅提升。

这就不是简单的 " 填表 " 了,是表格驱动业务流程。有了流程,还能革命什么?答案是:系统。

过去做一个系统,要程序员写代码,周期半年起,预算百万起步;而现在,一个普通业务人员,用钉钉、飞书的表格,两周就能搭出一个零代码系统。

这就是低代码的力量,一场 " 生产工具 " 的平权运动:说白了,每一个会填表的人,都可以用拖拉拽的方式,做出自己的 " 小 ERP"。

很多人说,表格太老了,用了几十年了,还能翻出什么花样? 恰恰是这种 " 老 ",成了它的护城河。

Excel 已经普及超过二十年,用户对 " 表格 " 的认知根深蒂固;与其从头教用户用新工具,不如直接在 " 表格 " 这个认知锚点上做升级。

它们都在试图告诉用户一句话:你熟悉的那张表,可以干很多事,这才是真正的 " 心智卡位 ",在你已经习惯的地方,悄悄埋下未来的种子。

所以,表格的价值有三重身份:数据油田,沉淀企业最值钱的业务数据;生产线改造,低代码重构业务流程;用户习惯杠杆,借 Excel 的心智降低 AI 落地的阻力。

既然 AI 表格如此重要,飞书和钉钉到底有什么不同? 智远认为,它们的技术路径、生态策略、用户争夺策略都不一样。

两家我都用过。

钉钉 AI 表格,每一个单元格都是一个 AI 入口。什么是 "AI 入口 "? 你在任何一个单元格里输入内容,它都可以自动触发 AI 工作流,比如生成文案、分析差评、匹配供应商……

它还把表格变成了一个可以承载非结构化数据的 " 文档容器 ",单行记录可以拓展为一个独立页面,表格不仅能记录数据,还能承载业务流程、知识库内容。

如果你不太好理解这个概念,我可以举个例子:

还记得 Notion 吗?Notion 的厉害之处在于,每一个 " 块 " 都能切换成页面、笔记,甚至网站;而钉钉的 AI 表格,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朝着 Notion 的方向进化。

飞书 AI 表格走的是另一条路。

最新消息是:单表支持 1000 万 " 热行 "(含动态计算值),10 万行数据的计算效率也非常高;这意味着你可以直接在里面做 BI 分析、一键切片、销售仪表盘等功能,而且完全不需要 IT 部门介入,就能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业务系统。

所以,如果说钉钉在做一个 " 智能文档 ",那飞书更像在打造一个 " 高性能的数据工厂 "。

再来看用户体验。

钉钉给我的感受是:自然语言交互能力非常强。你想算环比增长率,只要写一句 " 环比增长 ",AI 就能自动生成复杂的函数公式。这降低了使用门槛,尤其对不会 Excel 函数的人非常友好。

而且它可以自动触发工作流程。比如设定库存预警条件后,AI 能自动下单采购,整个过程无人干预。这就是它的 " 自动化飞轮 "。

对于飞书,智远的体感是:它并没有抛弃传统办公用户的使用习惯,而是做了继承和升级。

它把 AI 功能做成了一种 " 捷径 ":只要输入一个斜杠 "/",就能调出所有功能模块;这就像 Notion 的 "/ 命令 ",只不过飞书把它集成进了表格。

所以,从工具栏的角度看,它更像是一个 " 插件化的表格编辑器 "。

除此以外,我们再看看生态。钉钉绑定阿里生态,打造了一个 " 生产力套件 ",更服务于阿里体系内的行业客户,比如物流、制造业。因为它可以通过生态闭环锁住这些客户。

飞书更多服务的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像互联网公司、新消费品牌、科技企业等,这类企业本身就有较强的数字化意识,它们不需要太多外部推动,就能实现 " 自运行 "。

有一个案例叫伊芙丽。

他们为什么选择飞书?智远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飞书用 " 轻量化 " 反击了钉钉,而钉钉则用行业解决方案反抢飞书客户。

所以你会发现:钉钉是 " 自上而下 " 的打法,靠行业方案 + 生态闭环;飞书是 " 自下而上 " 的渗透,靠产品力加用户心智卡位。

这场表格看似是功能之争,背后是战略选择的对决。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这些大厂,真能靠一张表赚到钱吗?智远的结论是:短期看,表格是一个战略性亏损产品;长期看,它是企业服务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入口。

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商业模式:谁在买单?怎么收钱?钉钉策略是 " 免费 + 增值 "。基础功能免费,吸引中小企业上手;高级功能比如自动化流程、数据看板、权限管理等则要收费。

而且它会绑定阿里生态,形成一个套件式的变现方式。

飞书这边走产品驱动加高客单价的路线。免费功能也很强大,但高级功能集中在协作和数据打通上,更适合中大型客户;价格不透明,通常是按人头年付,表格作为业务系统的一部分,直接打包进订阅里。

所以,钉钉是用表格敲开用户大门,而飞书是用表格把企业牢牢绑住;无论哪家,表格本身都不是直接的利润来源。

对钉钉来说,表格是通往智能办公平台的一把钥匙;对飞书来说,它是连接组织管理和知识协同的重要枢纽。

它们真正的赚钱路径是:钉钉通过表格沉淀数据,引导使用低代码平台(如宜搭),推送行业解决方案,提升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

飞书则是让表格成为企业的业务系统底座,拓展更多付费模块(如人事、审批、BI),提升客户的 LTV(生命周期价值)。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表格做得越深,客户越难迁移。这就是 " 锁客效应 " 带来的商业价值。

虽然表格作为一个战略意义的产品,它也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烧钱风险。

一方面,投入周期很长。像自然语言处理、自动化流程、数据治理这些能力背后都要不少功夫;表格底层架构的优化也要持续打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另一方面,回报节奏又比较慢。大多数用户还在试用阶段,真正转化为付费用户的并不多。中小企业对价格敏感,钉钉靠低价拉新,飞书靠体验留存,但都面临续费率的问题。

还有一点,智远观察到:很多公司只把表格当记录工具,还没走到 " 低代码搭建系统 " 的阶段。

如果不能让表格成为企业的核心数据流,那它就只是一个轻工具,难以带来高价值转化,整体的转化率也会偏低。

所以,表格更像一个战略性亏损产品,大家在抢入口。

从飞书大会上谢欣提出的 M1~M4 产品定义就能看出,两家都想占领高维,制定规则。

但关键矛盾在于:飞书需要证明 " 工具即服务 " 的长期价值,避免自己变成一个高级 Excel;钉钉则要解决生态开放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平衡问题,防止被自己的低价策略反噬,因此,他们目前都处在,疯狂跑马圈地的阶段。

既然这样,这场战争最后谁能赢?有没有可能出现第三方杀出重围?

智远认为,钉钉的优势在于用户基数大、覆盖面广。目前已有 3000 万 + 企业在使用,尤其在中小企业市场占有率很高。政务和教育领域更是渗透率超过 80%。

它还有一个明显优势:价格低。相比飞书便宜了 30% 到 50%。这让很多对价格敏感的企业,比如百世快递,都愿意选择钉钉。

飞书优势在于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它的 800 万客户中,有 65% 以上是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像蔚来、小米等都在用。

它的客单价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说明客户愿意为高质量服务买单,而且飞书还有专门的客户成功团队全程陪跑。像胖东来这样的企业,就是因为飞书的服务体验好,才完成了系统迁移。

所以,可以说,钉钉靠规模摊薄成本,飞书则靠服务获取议价权。

钉钉目前更注重生态开放,它通过低代码加 ERP 绑定制造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它还用 " 三免政策 " 吸引开发者——免佣金、免算力,降低开发者的进入门槛。

而飞书更偏向行业深耕,更像是一个 " 数字化咨询师 ",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因此我的预判是:钉钉的开放生态更适合普惠型数字化(如县域工厂、中小制造);飞书的产品深度与服务黏性,则更能抓住高知识密度型企业。

再来看看第三方的机会。

企业微信虽然没有独立的 AI 表格产品,但它有腾讯文档作为基础协同工具,如果未来能在文档基础上叠加 AI 能力,也有可能成为搅局者。

石墨文档,这类办公协作工具,也在尝试接入 AI 字段、智能联动等功能,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低代码体系,但如果 AI 发展加速,它们也可能借势突围。

国外的 Notion、Airtable 也在探索 AI 驱动的表格协作场景,短期内对中国市场影响不大,一旦出现跨境办公工具融合的趋势,国内格局也可能发生变化。

另外,华为 Welink 依靠硬件绑定政企客户,金山办公则用 WPS+AI 表格 + 轻文档的组合,凭借本土化体验收割中小企业,这些力量都在悄然蚕食市场份额。

那谁最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智远觉得,钉钉赢面在于:它能打通 " 阿里云 - 电商 - 金融 " 闭环,成为 " 制造业数字基座 ",就能真正释放平台效应。

飞书若能把 " 客户成功方法论 " 复制到传统行业,突破互联网圈层,也能打开更大空间。

但问题也很清楚:如果飞书始终局限在 " 精英圈层 ",钉钉无法解决 " 生态封闭 " 的问题,双方都无法实现真正的通吃。

归根结底,胜负的关键在于:

谁先完成从 " 工具 " 到 " 平台 " 的跃迁?谁先构建起围绕表格的生态闭环?这才是决定最终归属的根本。

不过,二者竞争的过程中,千万别叫醒酣睡的三弟(腾讯)。毕竟三人行,没有我师,最危险的对手,往往看起来还没开始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