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苗正 编辑|Cong
梅赛德斯 - 奔驰,这家全球最负盛名的汽车制造商,已与中国的亿咖通和星纪魅族达成合作,计划将后者开发的 Flyme Auto 智能座舱系统,整合进其在中国市场的核心车型序列中。而第一个承载这颗 " 中国心 " 的,将是奔驰的支柱产品——长轴距 E 级轿车。
预计在 2027 年,伴随着长轴距 E 级的改款,用户将在奔驰车内看到一个由魅族,这家吉利旗下的手机公司,所主导设计的操作系统。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采购,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跨越国界与产业的 " 世纪和解 "。是其自研系统远水难解近渴的无奈,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重塑的鲜明注脚。
今天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豪华车用户,已经被理想的 " 冰箱彩电大沙发 "、小鹏的 " 全场景语音 " 以及华为的 " 万物互联 " 彻底重塑了对于 " 智能 " 的认知。他们期待的不再仅仅是真皮、木纹和氛围灯所营造的传统豪华,更是一种无缝、流畅、懂你所想的数字化交互体验。
奔驰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其推出的第三代 MBUX 系统,换装了高通 8295 旗舰芯片,也努力在语音交互和本土化导航上追赶。
Flyme Auto 的成功,在吉利集团内部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在它问世之前,吉利旗下车型的智能座舱同样是备受诟病的短板。但随着领克 08 EM-P 首次搭载 Flyme Auto 并一炮而红,这套系统迅速成为了拯救吉利座舱口碑的 " 功臣 "。从 " 无界桌面 " 到 " 手机域 " 的概念,Flyme Auto 的核心思想是打破手机与汽车的壁垒,将手机的生态和算力无感地延伸至车内。这种理念,恰好击中了当前用户对于 " 车手互联 " 的核心痛点。
截至今年 6 月,搭载 Flyme Auto 的车型总销量已突破 116 万辆,这不仅仅是市场的胜利,更是产品逻辑的胜利。
奔驰选择 Flyme Auto,正是看中了它这种经过市场反复验证的、成熟的、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务实的 " 拿来主义 "。
这就形成了一个致命的战略空窗期。在新一代纯电产品能否一战成名尚是未知数的情况下,奔驰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稳住燃油车的基本盘。让占据销量主力的燃油车实现 " 油电同智 ",是其刻不容缓的任务。于是,与本土供应商合作,走一条 " 捷径 ",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在智能驾驶领域,它牵手了 Momenta;在智能座舱领域,它最终将橄榄枝抛向了亿咖通和魅族。
这并非孤例。在此之前,OPPO 也曾与多家车企展开合作,探索其 Carlink 车联系统的落地。无论是 OPPO 还是魅族,它们代表的手机厂商,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在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消费电子市场中搏杀。它们对于用户界面(UI)、用户体验(UX)、软件快速迭代以及生态构建的理解,已经远远领先于习惯了以 5-7 年为开发周期的传统汽车制造商。
奔驰与吉利系的这次合作,更因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显得顺理成章。吉利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双方还合资运营着 smart 品牌。这种深度的资本联结,为技术合作铺平了道路,减少了信任成本。对于吉利而言,其子公司亿咖通和魅族的技术能够被奔驰这样的顶级品牌 " 定点 ",是对其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的最高背书,为其走向全球化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砝码。而对于奔驰,这不仅是补齐短板的应急之举,更是在 " 油电同智 " 战略下,一次对中国速度和中国方案的深度拥抱。
合作的宣布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于落地。2027 年,这个时间节点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显得有些遥远。三年之后,中国的智能座舱技术会进化到何种程度?届时才姗姗来迟的 " 奔驰版 Flyme Auto",是否还能保持其先进性?用户的耐心,是否会被这漫长的等待所消磨?
Flyme Auto 的精髓在于其与魅族手机的深度耦合。当它被移植到奔驰车内,面对来自苹果、华为、小米等不同品牌手机的用户时,能否依然提供那种 " 无感连接、无缝流转 " 的巅峰体验?更重要的是,Flyme Auto 的设计语言、交互逻辑,充满了东方科技的灵动与巧思,它如何与奔驰百年沉淀下来的德式严谨与豪华氛围进行完美融合,而不是产生一种文化和体验上的 " 排异反应 "?这需要双方团队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进行定制化开发和深度打磨。
最终,这场合作能否成功,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整合能力,更是企业文化的兼容性。
在这个新时代里,没有永远的领先者,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变革者。品牌情怀固然是奔驰的护城河,但在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持续的、令人满意的、与时俱进的体验,才是留住用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