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银行 IPO 重启 中小行上市破冰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宋亦桐 网编:王巍 2025-07-06
在 A 股银行上市 " 空窗期 " 迈入第 1200 余天时,传来了新动态。近日,东莞银行与广东南海农商行因更新财务资料,IPO 状态恢复为 " 已受理 ",为赛道带来了暖意。
回顾历史,两家银行的上市之路堪称漫长。东莞银行的上市萌芽始于 2008 年,彼时,区域性中小银行上市数量少,东莞银行迈出了第一步,向证监会递交了上市材料。2012 年,东莞银行进入 IPO" 落实反馈意见 " 阶段。
到了 2014 年,因未完成预披露,东莞银行的首次上市尝试被终止审查。2018 年,该行重启上市进程,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并于 2023 年 3 月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实施后,IPO 审核如期过渡至深交所。然而,2024 年 3 月以来,该行却连续 3 次因为 " 财务资料过期 " 而导致 IPO 审核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财务资料后,审核状态变为 " 已受理 "。
广东南海农商行的上市之路同样充满波折,广东南海农商行于 2011 年 12 月 23 日完成改制并挂牌开业,前身为成立于 1952 年的南海农村信用社。2018 年,广东南海农商行迈出上市的第一步,办理辅导备案登记。2019 年 5 月,首次向证监会提交 IPO 申请,并在次月获得受理,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同样受益于全面注册制改革,广东南海农商行通过了在主板上市的议案,并于同年 3 月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但和东莞银行类似,2024 年 3 月以来,该行也因 " 财务资料过期 " 问题导致 IPO 审核多次被中止,直至重新提交材料后恢复为 " 已受理 " 状态。
业绩经营方面,东莞银行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 101.97 亿元,同比下降 3.6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7.38 亿元,同比减少 3.29 亿元,降幅 8.1%。广东南海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 64.29 亿元,同比下降 6.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4.53 亿元,同比增加 0.71 亿元,增长 2.99%。
在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看来,上市审核状态恢复让市场看到中小银行在复杂环境中寻求突破的积极姿态。不过," 已受理 " 仅是起点,过往审核中暴露的短板、财务更新效率等挑战,仍是银行需要持续化解的课题,后续能否顺利通过问询、应对市场波动,将是对银行综合实力的进一步考验。
在上述两家银行推进上市的进程中,也有银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近日,因广东顺德农商行、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2024 年修订)》第六十二条,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针对撤回上市申请的具体原因,银行的回应多为 " 战略调整 "。不过从行业层面来看,银行撤回上市申请实则涉及多方面因素,近年来,银行业整体面临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等问题,中小银行的处境尤为艰难。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银行上市审核更注重合规性与风险防控,而部分中小银行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成为了上市路上的阻碍。
王剑辉进一步指出,一方面,银行可能根据自身长期发展需求,对业务布局、资本运作等进行重新规划,认为当前并非上市的最佳时机,或计划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资本补充与业务拓展,从而选择撤回 IPO 申请,待时机成熟再重启上市计划。另一方面,监管层对拟上市企业盈利可持续性要求较高,部分银行业绩不佳不符合上市成长预期,促使银行撤回申请。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退出,目前,A 股等待上市的银行 " 后备军 " 队伍已缩减至 5 家,申报沪市主板上市的有湖州银行、湖北银行、江苏昆山农商行,湖州银行审核状态为 " 已问询 ",其余两家银行审核状态显示 " 已受理 ";深交所中,东莞银行、广东南海农商行的状态为 " 已受理 "。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在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融资倾向于科技、创新企业,科创板、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较多,而银行作为传统产业,在大多数大中银行已上市的前提下,中小银行上市会受到一定滞后性安排的影响。从金融市场结构上看,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间接融资仍将是我国主要融资渠道,银行作为重要参与者,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功能将进一步增强,但在资本市场技术性调整的背景下,上市进程可能遭遇不确定性。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