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4分钟前

中小 AI 企业,没有“高考”资格

文 | 道总有理

高考一结束,忙坏了海内外一众大模型。

豆包、 DeepSeek、ChatGPT、元宝、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掀起了一波 "AI 赶考 " 大战。据悉,去年高考期间,大模型的成绩才勉强过一本线,今年集体晋升 985。据悉,豆包甚至过了清北的录取线。

头部大模型在高考 " 考场 " 上玩得不亦乐乎,中小 AI 创企的处境却日益尴尬。

上半年,曾经风光一时的大模型 " 六小虎 " 中有 5 家企业共 13 位 AI 高管变动;波形智能近期已经解散;竹间智能由于现金流压力大,已经停工半年;海外 Stability AI,2024 年第一季度亏损超过 3000 万美元;Scale AI 被 Meta 收购……

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寻求出售……基本成了全球大模型界中小玩家的共同现状。去年一组数据显示,自 ChatGPT 发布至 2024 年 7 月,国内 78612 家新注册 AI 企业已消失,占同期新增总量的 8.9%。

2025 年,随着大厂进一步全面化,留给中小 AI 创企的机会不多了。

中小 AI 企业还剩什么?

截至 2025 年 2 月底,国内 AI 原生 APP 用户规模达到 2.4 亿,环比增长 88.9%。截至 2025 年 3 月,AI 原生 APP 行业 DeepSeek 以 1.94 亿月活登顶,豆包、腾讯元宝紧随其后,月活分别为 1.16 亿和 4164 万。

但其实在 2024 年,应用前三还是豆包、Kimi 智能助手、文小言。Kimi 跌落得尤为明显,月活用户数只有 1820 万,与曾经并肩的豆包们差了不止一星半点。事实上,在前后的位次变换中,就足以窥探到中小企业的境遇。

人才、资金、技术…… AI 赛道最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在中小企业身上正在流逝。

先看人才方面,过去一年,大模型赛道中人才的稀缺程度堪比芯片。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 500 万,供求比例达 1 ∶ 10,其中基础层人才最为紧缺。而以 " 六小虎 " 为代表的 AI 创企却不断发生人才流失。

不完全统计显示,从 2024 年至今,至少 22 名高管从六小龙中离职。更有意思的是,离开的高管们不少都重新投入了大厂怀抱:

零一万物几个核心成员陆续加入字节跳动;阶跃星辰视频生成模型负责人段楠加入京东;无独有偶,Scale AI 被 Meta 收购,创始人加入 Meta 负责 AI 业务;去年,雷军亲自撬 DeepSeek" 墙角 " 一事闹上热搜……

中小 AI 创企留不住的人才,为何纷纷走进大厂?这自然与 " 钱 " 息息相关。

据悉,大厂在 AI 人才方面出手阔绰,时代财经报道,头部企业实习生岗位的日薪都可高达 2000 元,海外大厂更慷慨,据悉,OpenAI,挖人时会给出丰厚的股票,总薪资中位数达到了 92.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670 万元)。

在这个本就烧钱不断的赛道里,中小创企业显然没有那么厚的家底,何况 AI 界企业被资本 " 连投 " 的机会一直不多。

数据显示,人工智能 " 专精特新 " 中小企业近三成企业获得过投资,但被 " 连投 " 的仅占获投企业数量的 2%,且获头部资本投资的企业较少。当前,资本对大模型的投资愈发冷静,以 2025 年上半年还在融资的智谱为例,其单次融资额不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

对比去年,智谱累计融资金额共计接近 70 亿元,2024 年 12 月,其单笔融资数额高达 30 亿元。

没有资金,不仅留不住人才,在技术发展方面也不得不暂时停滞。据悉,高达 72% 的 IT 和财务领导者表示人工智能成本正变得 " 难以控制 ",逐渐导致一些企业放弃训练超级大模型,比如 2025 年伊始,零一万物率先调整团队、放弃超大模型、主攻应用。

算力规模与模型性能不再是 AI 创企的目标。

这一转变也成了技术人才出走的主要原因。不光零一万物,企业在大模型上的支出在一年之前的占比还有约 25% 来自创新专项预算,时至今日,降至 7%,这就意味着,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AI 不再是探索性项目。

而人才、资金的双重短缺,最终会一一呈现在技术端。" 工业快报 " 报道显示,人工智能赛道里,中小企业仅有近 11% 的企业有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创新专利成果,仅 18% 的企业在大模型创新中有专利成果。

当前,大厂野心勃勃。

字节跳动、腾讯、百度……似乎都对 AI 势在必得。腾讯元宝在一个月内砸下约 3 亿元进行投流,腾讯生态全系产品中进行推广;字节跳动一口气推出了十几款 AI 应用,非字节系 AI 产品的广告投放实施严格限制。

这让其他大模型不得不把 B 站、快手、小红书当成主要投流平台,正如 B 站财报提到,早在 2024 年一季度 B 站来自 AI 行业的广告收入就同比增长了 5 倍,月之暗面在 B 站给出的 CPA 报价高达 30 元左右。

只是如今,这 30 块钱对 " 月之暗面 " 们而言,成了一笔花不起的巨款,于是,元宝取代 Kimi 进入 AI 应用前三,2025 年,有钱、有势、有人才、有技术的大厂只会更有压迫力。

一场 " 各怀鬼胎 " 的资本游戏

就目前来看,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字节跳动、360 都发布了 AI 应用助手,根据浙商证券报告,2025 年字节跳动资本开支有望达到 1600 亿元,较去年的 800 亿翻了整整一倍。今年 2 月,阿里则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在资金、人才、流量拼不过大厂的前提下,中小 AI 创企跨过苦熬技术的阶段,把方向转向其他细分赛道。

例如,百川智能裁撤了负责金融、教育的业务组,将重心押注在医疗 AI 赛道;MiniMax 则通过开放 API 平台;阶跃星辰缩减调整旗下 AI 社交工具 " 冒泡鸭 " 业务,与汽车、具身智能等头部企业合作开发垂类 Agent;月之暗面押注内容社区寻求造血自救。

不难看出,从 C 端到 B 端,且业务日益垂直是当前一众 AI 创企的主要方向。

这也情有可原,毕竟到 2025 年,人工智能行业的风口,逐渐从基础大模型转向了具身智能及 Agent 等应用领域。为了顺利存活,创企需要进一步集中资源,目前,回报率不仅对企业造成困扰,就连资本在入场之前也要好好权衡一番。

据悉,智谱 2024 年前 11 月商业化收入增长超 100%,《财经杂志》报道,智谱 2024 年收入达 3 亿元,亏损却高达 20 亿元,也就是说,其商业化收入还没能覆盖亏损金额。去年下半年,红杉中国内部就已经重新评估对 AI 大模型的投资。

商业化能否落地成了资本第一考量,中小创企业必须量入为出,垂直赛道或许还藏着一丝机会,这一变化在 2025 年更为明显,甚至全球都是这个趋势。

根据风投机构 UpHonest 提供的数据,2023 年 YC 一次创业营中垂类细分的 AI 赛道创业项目占比为 19%,水平通用的 AI 赛道创业项目占到了 49%。但到 2025 年,垂类细分赛道的 AI 创业项目则占比提高到了 40%,水平通用的 AI 赛道创业项目仅为 26%。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六小虎们为融资、上市发愁,国内的大模型 " 顶流 "DeepSeek 对资本一直讳莫如深。从 2025 年年初,有关 DeepSeek 的融资情况就甚嚣尘上,但企业官方始终没有对相关融资作出明确回应。

2 月 19 日晚间,有市场消息称,DeepSeek 因爆火正面临算力扩张的迫切需求,正考虑首次对外融资,DeepSeek 相关人士指出,融资消息均为谣言。前段时间,又传出阿里巴巴计划以 100 亿美元估值投资 DeepSeek 的消息,随后又被辟谣。

迄今为止,DeepSeek 的融资情况还是谜团,行业内也众说纷纭。不少观点认为 DeepSeek 有幻方量化背书,或许不缺钱,但这一观点对比整个 AI 赛道的烧钱速度显得有些 " 天真 "。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行业,资本与企业之间的客源重叠、利益分歧等冲突愈发常见,OpenAI 也不例外,据悉,OpenAI 一度有大部分收入要回流到 " 金主 " 微软云服务业务中,根据双方披露的利润分成协议,微软可获得 OpenAI 利润的 75%,直到其本金投资得到偿还。

实际上,早在 2023 年就有报道称,微软已经从 OpenAI 撬走了一些大客户。

典型的例子是华尔街大行、OpenAI" 核心客户 " 之一的摩根士丹利,有报道称,摩根士丹利会通过 Azure 购买一些 OpenAI 的模型服务。根据微软的财报,有高达 18000 名客户通过 Azure 购买 OpenAI 软件,高于当前 8 月份的 11000 名。

2025 年,OpenAI 与微软的关系出现裂痕,这或许才是 DeepSeek 警惕的一点。

对于 AI 初创企业而言,从巨头口中分食的难度越来越大,而那些有能力的干脆不再执着于资本庇护,反而更加注重独立性," 各怀鬼胎 " 的资本游戏中,其他玩家的日子更难了。

中小 AI 企业还会有 " 出头之日 " 吗?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 AI 原生应用月活用户达 2.7 亿,相较于中国移动互联网 12.59 亿月活总量,渗透率仅为 21.4%;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仅 123 分钟。换句话说,AI 产品在整个互联网界还没形成刚性需求,随着渗透力的进一步提高,未来新的 AI 产品或许还有机会。

中小 AI 创企宁愿流血,也坚持不退场,应该也是在等待下一个出头之日。不止国内,海外也是一样,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美国 AI 市场预计在 2025 年将达到 1,26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归因于中小型企业。

但中小 AI 企业的未来在哪里?单纯地去 B 端寻找价值未必可靠,毕竟大模型 To B 的价格战已经卷到了极致。

以智谱为例,其模型调用价格已降低到几近行业最低水平,如 GLM-4-Flash 的价格仅 0.06 元 / 百万 tokens。并且,大模型招投标基本在向大厂靠拢,去年上半年的一次统计中,分别拿下大模型项目最多的是中国电信、科大讯飞、百度云、中国移动。

事实上,AI 应用的繁荣,始终无法脱离基础模型的能力边界,当前,模型能力依然能直接决定用户端,甚至影响整个企业命运,3 月,DeepSeek 的聊天机器人的月访问量已经突破了 1650 万次。

对比其他模型的流量成本,DeepSeek 异军突起还是要得益于其模型能力。当中小 AI 创企迷茫之际,大厂还在死磕模型能力,比如字节在算力芯片层、云计算层(火山引擎)、模型研发层、应用层全链条均有投入。

其次,2025 年,整个 AI 界开启 " 智能体时代 ",就连外行的蚂蚁数科、奇富科技等几家头部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正式发布了金融智能体产品。往后,智能体似乎是决定大模型竞赛的一大看点。

正如 OpenAI CEO 奥特曼公开表示:" 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好的模型,但我认为下一个巨大突破来自智能体。" 只不过,凯捷 ( Capgemini ) 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只有约 10% 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 AI 智能体,82% 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智能体整合到工作流中。

中小 AI 创企应当抓住这个机会。

另外,多模态技术至关重要。

谷歌相关报告预计,全球多模态 AI 市场规模将在 2025 年达到 24 亿美元,到 2037 年底达到 989 亿美元。在行业内人士看来,统一的多模态大模型才能够解决所有理解的问题,多模态数据最主要的价值是可以提高智能的上限。

目前,六小虎中已经有人盯上了这一环。公开资料显示,阶跃星辰成立 2 年,已经累计发布了 22 款自研基座模型,其中 16 款是多模态模型,占比超七成,在行业内被称为 " 多模态卷王 "。

2025 年已然过半,眼看豆包、DeepSeek、ChatGPT 直入清北,但愿 2026 年,AI 创企能有 " 高考 " 资格。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