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2 月,伴随着一场脱稿演讲的流出,内置提词器功能的 Rokid Glasses 彻底火出了圈,上热搜、被央媒相继报道,在公众视野内彻底引爆了 AI 眼镜的讨论热潮。而在过去三个月,大幅增长的还有 Rokid Glasses 的全球订单,已交定金订单超 25 万台,足见全球消费者的认可与期待。
现在,Rokid Glasses 终于开始逐步交付了。等到的人没有失望,首批用户在拿到 Rokid Glasses 后很快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大体都认可 Rokid Glasses 的高完成度,最具说服力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质感。
这些细节不仅是在眼镜的硬件部分,也体现在产品的使用体验上,Rokid Glasses 不只拍照表现看齐了第一梯队,而且把 AI 助手的唤醒词(乐奇)控制在两个音节,在交互上更自然和便捷。
但 Rokid Glasses 不只是一个「能拍摄、会聊天」的 AI 眼镜。事实上,相比 Ray-Ban Meta 和小米 AI 眼镜,Rokid Glasses 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支持双目显示,这也构成了它与其他 AI 眼镜最大的分野,同时还做到了与 Ray-Ban Meta 差不多的重量,只有 49g。
于是当第一批用户终于戴上这副 AR+AI 眼镜,那些真实的评价、细致的分享,反而成了 Rokid 最好的一份产品答案,也说明了 Rokid Glasses 的产品打磨、用户的期待,都是值得的。
看得见的 AI,才是好的 AI 眼镜
作为一款真正面向消费级市场的智能眼镜,Rokid 做了大量细致且深度的打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Rokid Glasses 拍摄出来的照片画面清晰、色彩自然,背后依赖的是系统层面的协同调优。
核心的 AI 交互上,很多首批也注意到 Rokid Glasses 上,AI 助手不会长篇大论地进行回答,相比 PC 和手机上使用 AI 更倾向于简明扼要的回答。事实上,之前在体验其他 AI 眼镜时我们就发现,很多 AI 眼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回答冗长,与轻量化的语音交互逻辑相悖。
当然,Rokid Glasses 作为一副 AR+AI 眼镜,更称得上是一个好助手。提词器功能就是很好的例子。相比早期需要智能戒指交互来滚动提词内容,现在 Rokid Glasses 内置的提词器功能已经实现了「智能提词」,根据演讲时的节奏和语速智能滚动提词内容,确保显示当前和下一句内容,脱稿即兴发挥时会智能暂停,返回演讲稿内容时也会继续辅助。
简言之,现在 Rokid Glasses 的「提词」已经很好地做到了 AI 自然跟随,大幅减少学习成本和干扰因素的同时,在交互上也更便捷和自然。
与此同时,首批用户还体验到了 Rokid Glasses 首发的智能眼镜扫码支付功能,用户只需看着支付宝二维码说一句「乐奇,支付 10 元」,再确认支付就能完成付款。整个过程无需掏出手机解锁、打开和操作 APP,并且基于设备、声纹识别及扫码校验等多因子可信身份方案,确保了支付安全。
但 Rokid Glasses 作为 AR+AI 眼镜的价值,远不止于此。AI 翻译可以说是 AI 眼镜最重要的使用场景之一,相比其他 AI 眼镜只能在耳边逐字逐句播报翻译结果,Rokid Glasses 还能同时在眼前直接显示翻译。
效率高下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在嘈杂环境下或是听障人士使用,显示对于 AI 眼镜的「通用性」,更是至关重要。此外,Rokid Glasses 还支持在真实视野中直接叠加导航指示,实现 AR 导航,这种体验也是 Ray-Ban Meta 或者小米 AI 眼镜做不到的。
看得见的 AI 才是好 AI。AR 显示意味着 Rokid Glasses 可以「听」和「说」,也能「看」和「显」,既能降低了语音作为「线性信息流」的劣势,适应更多场景,进一步发挥出多模态 AI 的潜力,实现真正的「随身智能」。这背后的逻辑,还在于对 AI 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
这也正是 Rokid Glasses AR+AI 眼镜的最大优势,不仅是人类天生更适应视觉 + 听觉的交互体验,也搭建起一个天然契合 AI 与人类使用习惯的多模态交互系统。
不过这些优势最终还是要落地到产品之中,需要从用户体验出发进行持续打磨产品。正如 Rokid 多次强调的,Rokid Glasses 并不急于求成,推出一个体验糟糕的产品,而是希望持续优化和打磨细节,把产品从 60 分做到 90 分。
从 0 到 1,定义 AI 眼镜的产业新起点
最近热映的《F1:狂飙飞车》可以说口碑票房双丰收,影片中桑尼 · 海斯(布拉德 · 皮特饰演)提点车队成员时说了一句「Slow is smooth, smooth is fast(慢就是稳,稳就是快)」,并告诫伙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对他来说,这是作为车手的信条。
同样在 Rokid Glasses 上,其实也能看到这样的信条。从去年底发布,到今年初火爆出圈,再到 6 月底开始交付,Rokid Glasses 的节奏并不快。但正是在这段时间里,Rokid 做了很多别人没有做、也无法短时间做到的事:
不是在拼功能跑通,而是在不断回到用户体验本身,把每一个基础能力打磨到极致;也不仅是在生产线上等待出货,而是联合蓝思科技等供应链一起「从 0 到 1」打造属于 AI 眼镜的全新产线。
放在整个科技行业的历史中,这种做法并不陌生。智能手机初期,苹果围绕 iPhone 拉动了一整条手机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也为后来各家智能手机的涌现奠定了产业基础。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的产业链已然高度成熟,但 AI 眼镜不是智能手机、电动车,也不是传统可穿戴,而是一个从工业设计到材料工艺全都不同于过往的新品类。
而 Rokid Glasses 的目标,是一款极致轻薄和高度集成的「全功能」智能眼镜,不只「头上长摄像头」,还有「眼前长屏幕」,意味着需要将光波导显示模组 、摄像头、微型主板、传感器、电池等大量元器件,在不牺牲性能和美学的前提下,塞进一个仅有 49 克、外观与普通眼镜无异的「眼镜」中。
这就不是「拼装」的问题,而是一场巨大的系统工程——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到模组开发、组装工艺,每一个环节都要试错、打磨、验证,才能做到大规模的量产交付。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okid 没有参考范本,但在 6 月下旬,Rokid 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全球首台 Rokid Glasses 下产线,并随后开始了首批交付。
这是一个开始,是 Rokid Glasses 跨越规模化量产「鸿沟」的开始,也是 AI 眼镜重新定义产业链的开始。虽然还要经历艰难的产能爬坡,但已经可以看到 Rokid Glasses 交付给全球超过 25 万名预售用户以及更多人的未来。另一方面,Rokid 也为 AI 眼镜这个全新的品类和行业提供了一个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爆发」全新的范式。
对于 Rokid 自身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这条路径上所积累的 Know-How,也会形成一道深厚的制造壁垒,极难被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这也是「慢就是稳,稳就是快」的深意所在,就如长坡厚雪一般。
写在最后
过去半年,AI 眼镜的热度不言而喻。但一边是功能描述五花八门、宣传视频眼花缭乱;另一边却是用户吐槽频出,翻车、体验断裂层出不穷,甚至基础功能如蓝牙打电话也没做好。部分品牌 AI 眼镜的「闪崩」,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不过说到底,失望背后也是大众的期待。在很多人对手机、耳机「创新」已经无感的今天,消费者对 AI 眼镜这个新品类抱有很强期待的——他们想要一个新的个人终端,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更自然地交互、更轻盈地随身携带。这种期待,也正是为什么 Rokid Glasses 的交付,格外值得被认真对待。
从首批用户的实际反馈来看,Rokid Glasses 是目前市场上少见的「硬件足够成熟、软件完成度高」的 AI 眼镜。它的佩戴舒适度、拍摄体验、多模态交互都已经较为完善,再加之 AR 显示的独特优势,都会后续的「规模爆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Rokid Glasses 在软件功能上也还有继续优化完善的空间,这点也不能否认。不过从目前体验和进度来看,足以让人更加期待 Rokid 接下来继续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产品,带来更极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