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职场剧持续爆火后,职场观察纪录片也映入观众眼帘。近期,一部以知名火锅品牌为观察样本的纪录片《人生海海》在 B 站上线。
一间店铺,百态人生。创作团队 " 打入 " 火锅店内部,以持续的纪实观察为手段,记录并呈现了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日常。那些鲜活的餐饮从业者的职业经历与生存韧性,让观众感到强烈的真实与情感触动。
职场观察纪录片的创作,一方面要让现实 " 落地 ",让观众看到职场和生活的本来面目。观众需要更多不 " 悬浮 " 的现实,不能过度追求 " 爽 " 而失去 " 真 "。同时观众也需要更多情绪价值,不能只追求 " 撕破 ",而不去 " 重建 "。而《人生海海》总体遵循了纪实美学原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职场观察视窗,既呈现了这里的复杂性、多元性,让观众 " 咂摸 ",同时又是颇具人文主义的,透过空间的表象而聚焦到人,关注人的情绪、价值、尊严,以及人性。
从 " 悬浮 " 到 " 落地 "
纪录片作为求真的视听艺术,在处理社会现实题材时往往能发挥独特的镜像功能。尤其职场观察纪录片在创作上体现出以观察记录为核心的创作特色与美学风貌,对行业生态的纷繁变化、职场人生命运沉浮的深描,让它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人类学价值,规避了一些职场剧的 " 悬浮 ",更加 " 接地气 ",真实感体验强烈。
近几年,职场观察纪录片崛起。不少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医生、教师、警察、消防员等公共职业群体,对其进行重新画像,展现其工作和生活日常,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促进了社会沟通与理解,彰显了纪录片的社会公共价值。
生活不是童话,看透它的荆棘,依然种下玫瑰,才彰显人之尊严与生命之韧性。那也是平凡人最接近英雄的时刻。而纪录片要做的,便是发现并记录平凡人的英雄时刻,以真实的名义。
职场人类学的透视
《人生海海》具有职场揭秘性质,通过对一家海底捞门店的扎根观察记录,勾勒了一幅生动的 " 职场人类学 " 图鉴,满足了观众对职场真相的期待。
作品深入海底捞的 " 前台 " 和 " 后台 ",系统呈现了这家全国连锁餐饮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转机制、企业文化、权力结构、行为逻辑。六集影片,每集通过若干关键人物,将视点关联到上述点位。但这不是 " 解码海底捞 " 的幕后纪录片,而是把火锅店作为生命叙事的承载空间,迎纳更为多元的职场众生相,以此引出诸多职业和人生话题,包括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同龄段的生活和爱情观、压力疏解与情绪消化、职业信仰与生存韧性、工作之于人的价值……由此,火锅店里的职场沉浮构成了核心看点,挑起的人生话题则成为观众讨论点。
" 挑 "" 等 "" 抢 " 等常规纪实手段的使用彰显了这部 " 职场人类学 " 图鉴的创作耐心。" 挑 ",即根据每集主题侧重,针对性选取主拍对象和记录场景,通过聚焦职场个体,引出话题,例如第三集记录在海底捞工作的三对正处于不同感情阶段并有着不同相处模式的伴侣,揭示 00 后、80 后、70 后三类群体在寻找工作和生活平衡点中的观念和方式差异。" 等 ",即融入职场环境,持续跟踪记录,等待故事发生,对主人公徐斌在多个场景下情绪变化的捕捉都展现了摄影师的细心与情商;" 抢 ",即在等的基础上,对一些突发状况和情节进行了抢拍,例如片中的几起顾客纠纷问题,展现了餐饮服务业的灵活性、复杂性。
情绪价值的传递空间
海底捞是透视现代餐饮服务业的一面棱镜。相信许多人都认可,在海底捞吃的不仅仅是火锅,还有情绪价值给予。影片揭示了海底捞是个情绪价值的输出空间,勾勒了海底捞的情绪价值传递图景。
演唱会大巴接客、生日祝福、变脸、捞面舞、免费美甲,还有时刻保持的微笑……片中,海底捞的许多特色服务在屏幕涌现,这些服务给顾客带去了吃饭之外的惊喜与收获,成为海底捞提供情绪价值的基本模式。
不过,影片并没有给这种 " 海底捞式 " 的情绪价值供给模式予以评判,而是将叙事和情感重心放在为顾客提供情绪价值的海底捞员工身上,去呈现情绪价值提供者的情绪。
有评论说,情绪价值的总量不变,只是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那海底捞员工相对高额的工资,是否以转移个人的 " 情绪价值 " 为代价?如果把职场比做舞台,职员情绪饱满,粉末登场;而一场舞罢,卸下妆容,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后台的情绪将如何填补?职业信念又靠什么支撑?
" 人生海海 " 一词取自闽南方言,比喻人生像大海一样浩瀚深邃、起落浮沉、变幻不定。既然人生充满未知,每个人都负重前行,索性坦然面对,接纳生命中的起伏、甘苦、善恶、贫富。正是这种直面生活的勇气与韧性,让影片中的平凡个体有了一种英雄主义气质。
罗曼 · 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职场上的奋斗者,这些勇敢的普通人,这些认识到生活的苦和难却依然步履不停的人,都是生活的英雄。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评论下方的一则观众留言写道:" 最近被裁员了,很难过。意外看到《人生海海》这部纪录片,本来以为职场纪录片应该会更致郁,没想到是更治愈。" 王尔德说,冷眼旁观自己的生活,便能逃离生活的痛苦。如今,当我们旁观别人的生活,何尝旁观的不是自己?而这种抽离而出的静观,让我们的情绪在共鸣中得到宣泄、解压、抚慰。